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靡靡俗中理,萧萧川上幽。

“靡靡俗中理,萧萧川上幽。”诗句出处:《寄万齐融》;是唐朝诗人李颀的作品。

名高不择仕,委世随虚舟。小邑常叹屈,故乡行可游。
青枫半村户,香稻盈田畴。为政日清净,何人同海鸥。
摇巾北林夕,把菊东山秋。对酒池云满,向家湖水流。
岸阴止鸣鹄,山色映潜虬。靡靡俗中理,萧萧川上幽。
昔年至吴郡,常隐临江楼。我有一书札,因之芳杜洲。

《寄万齐融》唐朝诗人李颀的作品。

【注释】:

靡:

(一)①奢侈;浪费。《墨子·节葬》:“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辍:停止。)②消灭。《荀子·大略》:“害靡国家。”③损坏;磨损。《国语·越语下》:“靡王躬身。”④分;散。《周易·中孚》:“吾与尔靡之。” (二)mǐ ①倒伏;倒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无;没有。《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曰不思。”③细腻;细密。枚乘《七发》:“肤色靡曼。”(曼:滑润而有光泽。)④华丽;美丽。《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 (三)mó 通“摩”。磨擦;接触。《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dì)。”(踶:踢。)

靡靡:

①富丽、华美。司马相如《长门赋》:“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而无穷。”②淫靡,淫荡。《魏书·乐志》:“三代之衰,邪音间起,则有烂漫~~之乐兴焉。”③迟缓,舒迟。《诗·王风·黍离》:“行迈~~,中心摇摇。”④随风披拂的样子。陆机《拟青青河畔草》:“~~江蓠草,熠熠生河侧。”

靡:

(一)①奢侈;浪费。《墨子·节葬》:“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辍:停止。)②消灭。《荀子·大略》:“害靡国家。”③损坏;磨损。《国语·越语下》:“靡王躬身。”④分;散。《周易·中孚》:“吾与尔靡之。” (二)mǐ ①倒伏;倒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无;没有。《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曰不思。”③细腻;细密。枚乘《七发》:“肤色靡曼。”(曼:滑润而有光泽。)④华丽;美丽。《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 (三)mó 通“摩”。磨擦;接触。《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dì)。”(踶:踢。)

俗:

①风俗。《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制:形状。)②一般的人;众人。《史记·李斯列传》:“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③庸俗。王安石《兼并》:“俗儒不知变。”④世俗。曹植《七启》:“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遗:弃。背:违。灭:埋没。)⑤佛教特指在家为俗,与出家相对。《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张待诏夫妻二人亦然弃俗出家。”(待诏:称手艺人。)⑥通“欲”。欲念;希望。《荀子·解蔽》:“由俗谓之,道尽嗛矣。”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理:

①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②治理;整治。《汉书·食货志》:“理民之道,地著为本。”③整理;修整。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归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农人理耰(yōu)锄,念此岁供早。”(耰: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④练习;温习。王维《洛阳女儿行》:“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⑤纹理;条理。刘禹锡《砥石赋》:“圭形石质,苍色腻理。”⑥规律;道理。《荀子· 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⑦古代的法官。《礼记·月令》:“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左传·昭公十四年》:“叔鱼摄理。”⑧申辩,辩白。《抱朴子·讥惑》:“虽见耻笑,余亦不理也。”⑨顺。贾谊《新书·胎教》:“正其本而万物理。”⑩使者。《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萧:

①香蒿。《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凄清;冷落。刘伶《北芒客舍》:“枯叶散萧林。”③洒脱。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浮图精舍)依山临壑,隐蔽松枥(lì),萧然绝俗。”(枥:木名。)④古国名。春秋时宋的附庸,后为楚所灭。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萧条]荒凉。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三十四:“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萧索]冷落萧条。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饶:多。)[萧瑟]1.风声。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寂寞凄凉。杜甫《北征》:“人烟渺萧瑟。”[萧墙]古代宫室作为屏障用的矮墙,后借指内部。《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zhuā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季孙氏。春秋后期鲁国贵族。颛臾:古国名。)

萧萧:

①稀疏的样子。苏轼《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华发~~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②衰败的样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芦荻秋。”③状风吹草木摇落的声音。杜甫《登高》:“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④状马鸣声。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班马鸣。”

萧:

①香蒿。《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凄清;冷落。刘伶《北芒客舍》:“枯叶散萧林。”③洒脱。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浮图精舍)依山临壑,隐蔽松枥(lì),萧然绝俗。”(枥:木名。)④古国名。春秋时宋的附庸,后为楚所灭。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萧条]荒凉。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三十四:“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萧索]冷落萧条。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饶:多。)[萧瑟]1.风声。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寂寞凄凉。杜甫《北征》:“人烟渺萧瑟。”[萧墙]古代宫室作为屏障用的矮墙,后借指内部。《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zhuā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季孙氏。春秋后期鲁国贵族。颛臾:古国名。)

川:

水道;河流。《周礼·考工记·匠人》:“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商君书·弱民》:“济大川而无舡(xiāng)楫。”

上:

(一)①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天工开物·饴饧》:“色以白者为上。”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墨子·七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⑤由低处往高处。《庄子·逍遥游》:“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去;往。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向前。《战国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终。)⑧进呈;进献;送上。《汉书·东方朔传》:“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⑨出场。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正旦扮莺莺上。”⑩加;添加。《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11)涂染。《天工开物·造竹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12)通“尚”。崇尚。《吕氏春秋·长见》:“尊贤上功。” (二)shǎng 上声,汉语四声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人,则余病未能。”

幽:

(一)①昏暗;深暗。《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迁:迁移。乔:高。)②隐晦;深奥。《荀子·正论》:“上周密,则下疑玄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研求幽邃。”(邃:精深。)③深沉;沉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④隐藏的;不公开的。曾觌《海野词·信传玉女》:“幽期密约,暗想浅颦轻笑,良时莫负,玉山倾倒。”(玉山:喻品德容仪。)⑤囚拘;监禁。司马迁《报任安书》:“身幽囹圄之中。”⑥幽雅;幽静。王羲之《兰亭集序》:“是足以畅叙幽情。”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⑦旧指阴间。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些:语气词。)⑧古州名。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一带。[幽默]幽静无声。《楚辞·九章·怀沙》:“眴(shùn)兮杳杳,孔静幽默。”(眴:同“瞬”。目转动。孔:甚。) (二)yǒu黑色。《诗经·小雅·隰桑》:“其叶有幽。”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