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诗句出处:《赠闾丘宿松》;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
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赠闾丘宿松》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注释】:

吾:

①代词。《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②通“禦(御)”。抵御。《墨子·公孟》:“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③[吾子]对人的尊称。《左传·成公二年》:“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载:

(一)①乘坐。《史记·河渠书》:“陆行载车,水行载舟。”②装载。《史记·酷吏列传》:“载以牛车。”③交通工具。《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四种交通工具。刊:砍。)④开始。陶潜《停云》:“东园之树,枝条载荣。”(荣:茂盛。)⑤充满。《诗经·大雅·生民》:“厥声载路。”⑥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诗经 · 齐风·载驱》:“载驱薄薄。”(薄薄:马蹄声。)⑦副词。又;且。《诗经 · 鄘风·载驰》:“载驰载驱。”⑧做;施行。《左传·襄公三十年》:“淑慎尔止,无载尔伪。”⑨通“再”。二;第二。《吕氏春秋·顺民》:“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二)zǎi ①年。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旅食:寄食。)②记录。《左传·昭公十五年》:“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

后:

①帝王;君主。《诗经·商颂·玄鸟》:“商之先后,受命不殆。”(殆:懈怠。)②诸侯。柳宗元《封建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③天子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西京杂记》卷二:“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④通“后2”。时间或位置在后。《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

却:

①退;使退却。《吕氏春秋·序意》:“马却不肯进。”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蒙恬:秦名将。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②避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勇士不却死而灭名。”③不前进,停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马退而却,策不能进前也。”④拒绝;退还。《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也?”李斯《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⑤回;回转。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卷:收拾,收起。)⑥去;掉。多用在动词后表明动作了结,完成。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⑦副词。1. 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李商隐《有感》:“非关宋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2. 表示重复。相当于“再”、“又”。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3. 表示相反,相当于“倒”、“反”。李白《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掩:

①遮蔽;覆盖。《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②关闭;合上。王驾《社日》:“豚栅鸡栖半掩扉。”③匿藏。《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掩贼为藏(zāng)。”(毁:毁坏礼法。藏:同“”。 窝主。)④袭击。《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征南将王昶(chǎng)渡江,掩攻吴,破之。”⑤超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赤城:山名。)[掩护]1.掩盖;包庇。归有光《与曾省吾参政书》:“仆非敢缘旧识,求门下有所掩护也。”(缘:凭借。门下:对长官的敬称。)2.保护;庇护。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着程婴将他掩护。”

二:

①数词。一加一的和。《荀子·劝学》:“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②第二。聶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粜:卖粮食。)③不专一;不一致。魏徵《述怀》:“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诺:许诺。)《汉书·王陵传》:“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贤:

①有德行;有才能。《左传·隐公三年》:“先君以寡人为贤。”②指有才能的人。《谷梁传·文公六年》:“使仁者佐贤者。”(佐:辅助。)③优良;美善。韩愈《谢自然》:“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④胜过;超过。《墨子·公孟》:“知有贤于人,则可谓知乎?”⑤劳苦。《诗经·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⑥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史记·刺客列传》:“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⑦作第二人称的敬称。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醉中对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⑧车毂贯穿的孔,在车辐内一端略大的称贤。《周礼·考工纪·轮人》:“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

名:

①名字;名称。《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讳:避讳。)②取名;命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号;名分。《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④名声;声誉。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死事:效忠国事而死。垂:留传。固:本来。无论:不用说。)⑤著称;闻名。《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⑥古代名家的简称。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战国百家之一。⑦说出;陈述。林嗣环《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处也。”⑧占有。《论衡·骨相》:“不名一钱。”⑨大的;重要的。《庄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⑩文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