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乘兴嫌太迟,焚却子猷船。

“乘兴嫌太迟,焚却子猷船。”诗句出处:《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南船正东风,北船来自缓。江上相逢借问君,
语笑未了风吹断。闻君携伎访情人,应为尚书不顾身。
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恨我阻此乐,
淹留楚江滨。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春风狂杀人,
一日剧三年。乘兴嫌太迟,焚却子猷船。梦见五柳枝,
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注释】:

乘:

(一)①登;升。屈原《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垝垣:毁坏的土墙。复关:地名。)②坐;驾。《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③趁着;凭借。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塞虏:塞外之敌。)④欺凌。《荀子·强国》:“一国作谋,则三国必起而乘我。”⑤追逐。《汉书·陈汤传》:“吏士喜,大呼乘之。”⑥战胜。《尚书·西伯戡黎》:“周人乘黎。”(黎:国名。)⑦计算;计划。《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⑧乘法。算术中四则运算方法之一。《三国志·吴书·赵达传》:“此术微妙,头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语。”⑨佛教术语。指解释教义深浅的等级。张羽《赠僧还日本》:“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 (二)shèng ①量词。一车四马的总称。《史记·陈涉世家》:“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②四的代称。《左传·殽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③春秋时晋国史书名。后泛指一般史书。④帝王的代称。班固《东都赋》:“损乘舆之服御。”(损:减少。服御:指帝王的衣物等用品。)

兴:

①[动]起身,起 来。《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②[动]兴起,建立。《史记·文帝本纪》:“汉~,至孝文四十有余载。”③[动]发动。《史记·酷吏列传》:“汉大~兵伐匈奴。”④[形]兴盛。与“废”相对。《论语· 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⑤(xing)[名]兴致,兴趣(后起意义)。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吾本乘~而行,~尽而返。”

嫌:

①猜疑;嫌疑。《墨子·小取》:“处利害,决嫌疑。”②怨仇。《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③不满;厌恶。《世说新语·捷悟》:“王正嫌门大也。”

太:

①极大。《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②极远。《荀子 · 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无坟丘。)③超过一定数量的。《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pí)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罢:同“疲”。)④对年长、位尊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过于;过分。《晋书·夏侯湛传》:“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丑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迟:

(一)①徐行。《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中心:心中。违:不顺心。)②缓慢。贾谊《新书·大政》:“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庄子·养生主》:“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怵然:恐惧的样子。)③晚。《金史·食货志》:“地寒,稼穑迟熟。”④犹豫。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⑤鲁钝。《三国志·吴书·孙奂传》:“初吾忧其迟钝,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⑥长久。欧阳修《苏氏文集序》:“迟久而不相及。”[迟明]黎明;破晓。曹唐《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戴月早辞三秀馆,迟明初识九华峰。”[迟迟]1.缓慢的样子。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2.从容不迫的样子。《礼记·孔子闲居》:“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3.迟疑不前的样子。范晔《后汉书·邓彪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途难御,故昔人明慎于所受之分,迟迟于歧路之间也。”[迟暮]1.暮年。比喻衰老。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徐缓。鲍照《舞鹤赋》:“飒沓矜顾,迁延迟暮。”(飒沓:群飞的样子。)[迟日]1.日子久。《商君书·君臣》:“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2.春日。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二)zhì等待。《后汉书·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思:思念。侧席:不正坐,以待贤者。异闻:新的学说见解。)

焚:

焚烧。《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济:渡。)

却:

①退;使退却。《吕氏春秋·序意》:“马却不肯进。”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蒙恬:秦名将。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②避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勇士不却死而灭名。”③不前进,停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马退而却,策不能进前也。”④拒绝;退还。《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也?”李斯《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⑤回;回转。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卷:收拾,收起。)⑥去;掉。多用在动词后表明动作了结,完成。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⑦副词。1. 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李商隐《有感》:“非关宋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2. 表示重复。相当于“再”、“又”。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3. 表示相反,相当于“倒”、“反”。李白《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诗经·豳风· 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馌yè:送饭。南亩:指田地。)②儿子或女儿。《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指儿子。《韩非子·说林上》:“卫人嫁其子。”此指女儿。③人的通称,或指男;或指女。《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过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此。归:出嫁。)④尊称,多指男子。《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非。愆qiān:错,误。)⑤动物的卵或幼小的动物。《诗经·小雅·小宛》:“螟岭有子,蜾蠃负之。”(螟蛉mínglíng:一种吃禾心的害虫。蜾蠃guǒluǒ:细腰蜂。)《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绅《悯农》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与天干相配以纪日、纪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宪宗年号。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时辰之一,即子时,自夜十一时至次日晨一时。⑨利息。《史记·货殖列传》:“子贷金钱千贯。”

猷:

①谋略;计谋。《尚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后:君主。)李东阳《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盖齿之尊者,闻见广而猷虑熟。”②道;法则。《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莫:通“谟”。谋划。)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