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及此接欢贺,临风闻颂声。

“及此接欢贺,临风闻颂声。”诗句出处:《同薛员外谊喜雨诗兼上杨使君》;是唐朝诗人皎然的作品。

积旱忽飞澍,烝民心亦倾。郊云不待族,雨色飞江城。
燋稼濯又发,败荷滋更荣。时随雾縠重,乍集柳丝轻。
一宿恐鱼飞,数朝征鹳鸣。毒暑澄为冷,高尘涤还清。
乃知阴骘数,制在造化情。及此接欢贺,临风闻颂声。

《同薛员外谊喜雨诗兼上杨使君》唐朝诗人皎然的作品。

【注释】:

及:

①赶上;追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吕氏春秋·听言》:“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②至;到达。《左传·宜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③如;比得上。《战国策·齐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④趁着。《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济:渡河。)《战国策·赵策四》:“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⑤介词。和;与。《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殆:只怕。公子:指贵族之子。)《诗经·卫风·氓》:“及父偕老,老使我怨。”

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接:

①接触;交接。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仪礼·聘礼》:“公揖入,立于中庭,宾立接西塾。”(塾:正堂两侧的房屋。)②连接;相续。《史记· 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操:曹操。)③托住;承受。《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下脱:从上向下滑。澄源:同行游僧名。)④接住;承住。《礼记·曲礼上》:“由客之左,接下承驸。”⑤继承。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cān)伍相变,因革为功。”(武:步子。参伍:错杂。因革:因袭变革。)⑥接待。《汉书·韦贤传》:“故动作接神,必因古圣之经。”⑦结交;交好。《国语·吴语》:“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偃:收藏;停止。)⑧射中。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⑨应付。《韩非子·问辩》:“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⑩捆绑。柳宗元《童区寄传》:“反接,布囊其。”(11)通“捷”,敏捷。《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

欢:

①喜悦;高兴。《左传·昭公四年》:“从宋之盟,承君之欢。”《左传·襄公八年》:“欢以承命,何时之有?”②交好;友好。《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阳生素与乞欢。”③古时相爱男女的互称。古乐府《石城乐》:“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④恩爱;情谊。《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贺:

①奉送礼物表示庆贺。《诗经·大雅·下武》:“四方来贺。”引申为庆祝;庆贺。《淮南子·人间》:“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杜甫《雨》:“始贺天休雨,还嗟地出雷。”②嘉赏;犒劳。《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二十》:“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 子之治东阿也。’”③增加;增益。《仪礼·士丧礼》:“带用靲(qín)贺之,结于后。”(靲:竹篾。)

临:

(一)①自上往下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自称的谦词。)②统治;治理。《汉书·贡禹传》:“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国语·晋语五》:“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汝其谁?”③至;到;到达。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州司:州官。)也用于称对方到来的敬辞。《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临之。”④靠近;临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⑤对着范本摹仿。⑥指时间临近;将要。《汉书·韩延寿传》:“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骑吏:骑马的官吏。)⑦监视。《诗经·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女:同“汝”。尔:你。) (二)lìn 哭,哭吊死者。《史记·孝文帝本纪》:“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旦:早。举声:高声号哭。)《世说新语·伤逝》:“孝武山陵夕,王孝伯入临。”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闻:

(一)①听见。《韩非子·十过》:“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②听说。《韩诗外传》卷七:“吾闻君子不食鲡(lǐ)鱼。”③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韩非子·五蠹》:“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④见闻;知识。《史记·儒林列传序》:“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⑤闻名。李白《赠孟浩然》:“风流天下闻。”⑥领会;掌握。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嗅。《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 (二)wèn 名声;声誉。《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颂:

(一)①颂扬;歌颂。《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②《诗经》六义之一。为庙堂乐章。③一种文体。指歌功颂德的文章。姚鼐《古文辞类纂·序》:“颂赞类者,亦《诗经·颂》之流。”④通“诵”。朗读;背诵;讽诵。《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二)róng 仪容。后作“容”。《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

声:

①乐音;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指郑地的俗乐。雅乐:指庙堂音乐,正乐。)②声音;声响。《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③发出声音。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④口音。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⑤声张;张扬。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zī)财以送其行。”(敛:聚集。赀:通“资”,财物。)⑥名誉;名声;声望。《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⑦声势。《战国策·齐策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威:震。)⑧指汉字的声母。《南史·谢庄传》:“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⑨指声调,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权)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权公:权德舆。)⑩量词。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拔弦三两声。”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