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清风门客仰,佳颂国人听。

“清风门客仰,佳颂国人听。”诗句出处:《同诸公奉侍祭岳渎使大理卢幼平自会》;是唐朝诗人皎然的作品。

望祀崇周典,皇华出汉庭。紫泥颁会计,玄酒荐芳馨。
圣虑多虔肃,斋心合至灵。占祥刊史竹,筮日数尧蓂。
礼秩加新命,朝章笃理刑。敷诚通北阙,遗爱在南亭。
苕水思曾泛,矶山忆重经。清风门客仰,佳颂国人听。
攀桂留卿月,征文待使星。春郊回驷牡,遥识故林青。
《同诸公奉侍祭岳渎使大理卢幼平自会》唐朝诗人皎然的作品。

【注释】:

清:

①水纯净透明,与“浊”相对。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②洁净。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③使洁净;使干净。陆云《盛德赋》:“泛时雨以清天,洒狂尘以肃地。”④清晰;清楚。张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⑤声音清亮;清脆。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声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扬。)⑥清爽;清凉;寒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另一。)⑦冷清;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⑧寂静;清静。《庄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咏风》:“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大风曲: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作《大风歌》。加:施。)⑩公正;廉洁;清白;清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因此。)(11)单纯;素雅。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12)肃清;使干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13)用完;用尽。《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伍子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荆:楚国的别称。)(14)中国封建朝代名称,公元1616~1911年。(15)厕所。后作“圊”。《风俗通·怪神》:“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16)古代哲学用语。指冲和之气。《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礼,养之以清。”

清风:

清凉的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半夜鸣蝉。”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门:

①建筑物的进出口。《诗经·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门。”《木兰诗》:“开我东阁门。”②关键。《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商君书·君臣》:“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③家;家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④门类;类别。《旧唐书·杜佑传》:“凡书九门,计二百卷。”⑤派别;学派。《后汉书·郑玄传》:“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⑥门第。《北史·刘昶传》:“唯能是寄,不必拘门。”

门客:

①食客。沈佺期《秦州薛都督挽词》:“碑传~~建,剑是故人留。”②塾师。陆游《老学庵笔记》:“秦会之有十客,曹冠以教其孙为~~。”

客:

①宾客;外来人。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诗经·商颂·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怿(yì)。”(夷怿:喜悦。)②门客;食客。《史记·孟尝君列传》:“冯驩闻孟尝君好客。”《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③旅客。李商隐《滞雨》:“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④客商。卢纶《晚次鄂州》:“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⑤旅居;寄居。杜甫《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⑥为某种目的而奔走活动的人。《后汉书·马援传》:“吴王好剑客。”《周易·系辞下》:“重门击柝(tuò),以御暴客。”(柝:打更用的梆子。)

仰:

①抬头;脸朝上。与“俯”相对。《荀子·解薮》:“瞽(gǔ)者仰视而不见星。”(瞽者:瞎子。)《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日:阳光。)②物体朝上。苏轼《真一酒》:“稻垂麦仰阴阳足。”③敬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英才盖世,众士慕仰。”(盖:压倒。)④依赖。《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⑤敬词。下对上表示尊敬。苏轼《和王巩并次韵》:“仰荷天地德。”⑥旧时公文用语。上对下表示命令,有切望之义。《旧唐书·宣宗纪》:“仰州县放免差役。”

佳:

①美;美好。傅玄《吴楚歌》:“燕人美兮赵女佳。”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②赞美。苏舜钦《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韩子我所佳。”

颂:

(一)①颂扬;歌颂。《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②《诗经》六义之一。为庙堂乐章。③一种文体。指歌功颂德的文章。姚鼐《古文辞类纂·序》:“颂赞类者,亦《诗经·颂》之流。”④通“诵”。朗读;背诵;讽诵。《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二)róng 仪容。后作“容”。《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

国:

①国家。《周礼·春官·诅祝》:“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诅祝:官名。盟诅:大事为盟,小事为诅。国:指天子之国。)②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史记·高祖本纪》:“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晋书·陶侃传》:“侃季年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止足:知止知足。未亡:死前。逊位:辞官。)③国都;京城。《左传 · 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小九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地区;乡土。罗邺《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liǎo)花开水国愁。”(蓼:草名,此指水蓼。)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⑤国人。《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听:

①听。《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②听取;接受。《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③考察。《战国策·秦策一》:“且(陈)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去:离开。之:往。)④侦察;耳目;间谍。《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治理。)⑤治理;审理。《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⑥厅堂。后作“廳(厅)”。《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大司马:官名。掌管国家军事。扶疏:枝叶茂盛。)⑦听凭;任凭。《汉书·薛宣传》:“卖买听任富吏。”《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