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

“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诗句出处:《燕歌行》;是唐朝诗人贾至的作品。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五军精卒三十万,
百战百胜擒单于。前临滹沱后易水,崇山沃野亘千里。
昔时燕山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倏忽兴王定蓟丘,
汉家又以封王侯。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
我唐区夏馀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
垦耕大漠为内地。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
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电驰。匈奴慑窜穷发北,
大荒万里无尘飞。君不见隋家昔为天下宰,
穷兵黩武征辽海。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
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时移道革天下平,
白环入贡沧海清。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燕歌行》唐朝诗人贾至的作品。

【注释】:

彤:

①用朱漆涂饰成花纹。《国语·周语下》:“器不彤镂,俭也。”(镂:雕刻。)②红色。曹植《七启》:“彤轩紫柱。”(轩:栏杆。)《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弓:

①弓,射箭的工具,用于狩猎或战争。《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②弯曲。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汝不见我作弓腰乎。”④丈量土地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一弓相当于一步,五尺为一弓。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自冢至麓,凡二百弓。”

黄:

①黄色。《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cháng)。”(裳:下衣;下裙。)杨臣源《城东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②变黄。韦应物《答郑骑曹青橘绝句》:“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③黄帝的简称。陶潜《时运》:“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dài),慨独在余。”(黄:黄帝。唐:唐尧。逮:及。)④雌黄,古人用作涂抹文字,点校书籍的颜料。陶翰《赠郑员外》:“何必守章句,终年事铅黄。”[黄口]幼儿。《淮南子·汜论》:“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黄耈(gǒu)]老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耈。”

黄钺:

金饰的斧钺。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赐给重臣作为权力的象征。《书·牧誓》:“王左杖~~,右秉白旄以麾。”

钺:

古代兵器名,似斧而大。《尚书·顾命》:“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冕:大夫以上所戴的礼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鈇fǔ:通“斧”。)

授:

①交给;付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②任用;委任。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兮。”③传授;教给。《史记·儒林列传》:“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④传达;下达。《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元:

①头;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②为首的。《荀子 · 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③开始;第一。《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④本;原来。后作“原”。嵇康《琴赋》序:“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⑤大。《史记·龟策列传》:“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⑥善。《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八元。”⑦朝代名。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弛。”[元元]1. 民众;百姓。《史记·平准书》:“出禁钱以振元元。”(禁钱:供皇帝使用的钱。振:救济。)2. 善良。《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元帅:

全军的主将。《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作三军,谋~~。”

帅:

①主将;统帅。《汉书·赵充国传》:“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②起主导作用的人或事物。《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③带领;率领。《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④地方长官。《国语·齐语》:“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⑤遵循。《汉书·五行志上》:“贤佞分别,官人有序,帅由旧章。”

垦:

①翻耕;开发土地。《管子·治国》:“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②开垦;开发。《三国志·吴书· 华覈(hé)传》:“勉垦殖之业,为饥乏之救。”③损伤。《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卒与骊姬谮(zèn)群公子……晋人谓之二耦(ǒu)”杜预注:“言二人俱共垦伤晋室若此。”(谮:说坏话诬陷。二五:指梁五与东关五。)

大:

(一)①与“小”相对。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战国策·燕策二》:“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②特指粗,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③扩大;光大。《荀子·成相》:“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陈书·周弘正传》:“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④程度深;声势大。晁错《削藩策》:“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⑤夸张;夸大。《史记·高祖本纪》:“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尊贵的;重要的。《论语·颜渊》:“出门如敬大宾。”⑦尊崇;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⑧敬词。《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⑨排行第一;辈分较长。古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⑩加在“父”“母”之前,用以称呼祖父、祖母。《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表示超过。《战国策·秦策》:“亦无大大王。”(12)不详细,不准确。《新书·数宁》:“故圣之起,大以五百为纪。”(五百:指五百年。)(13)副词。很;极。《史记·张丞相列传(附申屠嘉)》:“(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大夫]古代官职名。殷周时期,官分卿、大夫、士三级。秦汉时期,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大夫等。唐宋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并非实职(武官则称将军)。[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教:习。)[大方]专家内行。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颉颃:相抗衡。) (二)dài 通“待”。要;打算。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儿去,我大烧炷夜香咱。”[大夫]对医生的尊称。宋代医官设有大夫、郎、医效等。见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三)tài ①同“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大上:德行最高者。)后一般写作“太”。②同“泰”。安泰;太平。《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使:行使,使用。功:成功,获得好结果。)

漠:

①沙漠。《楚辞·九思·疾世》:“逾陇堆兮渡漠。”②清净;寂静。屈原《远游》:“野寂漠其无人。”扬雄《解嘲》:“惟寂惟漠,守德之宅。”③冷淡;不关心。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人于尔貌合而神疏,外关切而心漠视,宜乎不宜?”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学者亦漠然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内:

(一)①里面。跟“外”相对。《左传·定公八年》:“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引申为内心。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②内室。《汉书·晁错传》:“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③旧称妻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④皇宫。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 (二)nà①接纳;交纳。后作“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②结纳;结交。《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地:

①京畿以内的地区。《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而~~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②位于内部的地区。《后汉书·南匈奴传》:“还南虏于阴山,归西河于~~。”

地:

①大地。与“天”相对。《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②陆地;地面。《左传·僖公四年》:“公(晋献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fèn);与犬,犬斃。”(坟:隆起。)③土地;田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廛:城市中的空地。国中:指王城之内。)④领土;疆土。《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⑤地方;场所。《孙子兵法·虚实》:“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⑥处境;地位。《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⑦指境界。齐己《移居西湖作》:“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衲衣:僧衣。)⑧地步。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议论有余地,公侯来未迟。”⑨路程。李白《妾薄命》:“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⑩通“第”。副词。但;只。《汉书·丙吉传》:“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