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孰冤不问,不得分愿。

“孰冤不问,不得分愿。”诗句出处:《郓州谿堂诗》;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帝奠九廛,有叶有年。有荒不条,河岱之间。及我宪考,
一收正之。视邦选侯,以公来尸。公来尸之,人始未信。
公不饮食,以训以徇。孰饥无食,孰呻孰叹。孰冤不问,
不得分愿。孰为邦蟊,节根之螟。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吹之喣之,摩手拊之。箴之石之,膊而磔之。凡公四封,
既富以强。谓公吾父,孰违公令。可以师征,不宁守邦。
公作谿堂。播播流水。浅有蒲莲,深有葭苇。公以宾燕,
其鼓骇骇。公燕谿堂,宾校醉饱。流有跳鱼,岸有集鸟。
既歌以舞,其鼓考考。公在谿堂,公御琴瑟。公暨宾赞,
稽经诹律。施用不差,人用不屈。谿有蘋苽,有龟有鱼。
公在中流,右诗左书。无我斁遗,此邦是庥。

《郓州谿堂诗》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注释】:

孰:

①熟;煮熟。《楚辞·大招》:“四酎(zhòu)并孰。”(酎:醇酒。)②庄稼、果实成熟。《荀子·富国》:“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时:按时。)《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卢橘夏孰。”(卢:黑色。)③仔细。《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④疑问代词。1.相当于“谁”。《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2. 相当于“哪个”。《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女:同“汝”。回:颜回。愈:胜过。)3.指物,什么。《孟子·告子下》:“礼与食孰重?”4.相当于“何”、“怎么”。《楚辞·九章·哀郢》:“孰两东门之可芜?”(两:再次。芜:荒芜。)[孰与]与……比,哪一个……;哪里比得上。表示两相比较,选择其一。《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冤:

①屈缩;不舒展。《汉书·息夫躬传》:“冤颈折翼,庸得往兮!”(庸:难道。)②冤枉;冤屈。《史记·于定国传》:“定国为廷尉,民以为不冤。”③冤仇。韩愈《谢自然诗》:“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④通“怨”。怨恨;仇恨。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冤愤如相焚。”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问:

①询问;与“答”相对。《史记 · 管晏列传》:“晏子怪而问之。”②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复:返。)③管;干预。柳宗元《童区寄传》:“恣所为不问。”(恣:放任。)④慰问;问候。《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⑤赠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⑥通“闻”。1. 音讯。《晋书·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羁寓:寄居。)2. 名声;声誉。《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昭示。)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分:

(一)①分开;划分。与“合”相对。《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国:都城。)②从主体分出的部分;分支。《元史·顺宗纪五》:“立中书分省于济宁。”(中书省:中央总管国家政事的机关。济宁:在山东省。)③分成;分出。《韩非子·显学》:“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④离开;分散。《庄子·渔父》:“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⑤分配;给与。《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zhé)分其麾(huī)下,饮食与士共之。”(辄:总是。麾下:部下。)⑥分担;分享。扬雄《解嘲》:“分人之禄。”《三国志·吴书·陆瑁传》:“陈国陈融……等皆单贫有志,就瑁游处,瑁割少分甘,与同丰约。”(割:分给。约:节俭。)⑦区分;辨别。《庄子·齐物论》:“周与蝴蝶必有分矣。”⑧量词。《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二)fèn ①名分;职分。《礼记·礼运》:“故礼达而名定。”②资质;资历。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性灵关天分,书卷关学历。”③福分;缘分。刘禹锡《寄乐天》:“幸免如斯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④情分;关系或感情。《北齐书·封孝琬传》:“晚相逢遇,分好遂深。”⑤料想。《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自分已死久矣。”⑥甘心;服气。李肩吾《清平乐》:“燕子可怜人去,海棠不分春寒。”

愿:

老实;谨慎。《尚书·皋陶谟》:“愿而恭。”《晋书·汝阴哀王谟传》:“为人恭愿,才不及中人。”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