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诗句出处:《听颖师弹琴》;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颖师弹琴》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注释】:

推:

①用力移动物体。《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管子·禁藏》:“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②推移;移。《淮南子·脩务》:“倏忽变化,与物推移。”欧阳修《刘公墓志铭》:“推诚自信,不为防虑。”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④排除;除去。《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则不可推。”⑤推行。《韩非子·五蠹》:“推公法而求索奸人。”(求索:指搜捕。)⑥推广。《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⑦推求;探究。《旧唐书·韩休传》:“大敏坐推反失情。”⑧推崇;赞许。《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东朝:太后朝。)⑨推荐。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⑩辞;让。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徐勣(jī)感德推功,实纯臣也。”(11)推诿;推托。辛弃疾《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12)推算。《淮南子·本经》:“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

遽:

①驿车;驿马。《左传·昭公二年》:“子产在鄙,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鄙:边邑。)《国语·吴语》:“边遽乃至,以越乱告。”《韩非子·喻老》:“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zhuàn)不用。”(传:驿馆。)②疾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令,遽兴姜戎。”(兴:征发。姜戎:少数民族名。)《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契:刻。)③就;便。范晔《后汉书·刘玄传》:“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④惊慌。《楚辞·大招》:“魂乎归徕,不遽惕只。”(徕:同“来”。惕:恐惧。只:句末语气词。)

止:

①脚。后作“趾”。《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chī)五百。”(笞:用竹板打。)②至;到。朱熹《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韵》:“群贤亦戾止,共此一日闲。”(戾:到达。)③停止。《庄子·齐物论》:“曩(nǎng)子行,今子止。”(曩:以往。子:您。)④禁止;阻止《韩非子·有度》:“止诈伪,莫如刑。”⑤停留。《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栈:栈道。)⑥居住;栖息。《论语·微子》:“止子路宿。”《诗经 ·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鸟鸣声。)⑦副词。只是;仅仅。《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⑧语气词。《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

之:

①到……去。《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晋、卫:皆诸侯国名。)《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刘邦。薛:地名。)②直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发誓。靡它:没有他心。)③代词。1. 指代人和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它)们”。《左传·隐公元年》:“(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演习。)2.指示代词。“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④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进入。)3.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是”。《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鼓:击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湿:

(一)①潮湿。与“干” 相对。《荀子·劝学》:“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②沾湿。李山甫《早春微雨》:“怪来莺蝶似凝愁,不觉看花暂湿头。” (二)tà 古水名。后变写作“漯”。为古黄河支流,河道屡有变迁,主河道在今山东省茌(chí)平县。已湮没

衣:

(一)①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裳:裙子;下衣。)②泛指衣服。《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褐:用粗毛做的短衣。卒:终。)③遮蔽身体局部的东西。《晋书·惠帝纪》:“帝坠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④器物的外罩。欧阳修《六一居士诗话》:“苏子瞻学士,蜀人也,尝于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⑤指果实的皮、膜。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东西。白居易《营闲事》:“暖变墙衣色。”⑦鸟羽虫翅。陆游《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张耒《夏日》:“蝶衣晒粉花枝舞。”[衣钵]亦作“衣缽”。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盂,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杨万里《赠王婿时可》:“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 (二)yì①穿(衣服)。《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许行。)②给人衣服穿。《左传·昭公十三年》:“寒者衣之,饥者食之。”③覆盖。《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薪:柴草。)④包裹。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滂:

①水盛涌流的样子。《汉书·宣帝纪》:“醴泉滂流,枯槁荣茂。”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被pī:披。)②盛;充溢。韩愈《元和盛德诗》:“孩养无告,仁滂施厚。”③通“榜bàng”。船。《淮南子·时则》:“令滂人人材苇。”(人:交纳。)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