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

“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诗句出处:《酷吏词》;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霰雨灂灂,风吼如劚。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自语,
云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吴姬唱一曲,
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屋。宁知一曲两曲歌,
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
所以祥风不来,和气不复。蝗乎蠈乎,东西南北。


《酷吏词》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注释】: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惟:

①思考。《诗经·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尚书·康诰》:“惟文王之敬忌。”(敬忌:敬德忌刑。)②副词。只;只有。《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③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同”。《尚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2. 表示让步关系。虽然。《史记·淮阴侯列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④介词。以;由于。《尚书·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丕:大。厥:其。)⑤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亦:

①副词。1. 相当于“也”、“也是”。《诗经·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老二。怀:怀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2. 表示语气的减弱。相当于“不过”、“只是”。《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好:喜欢。患:担忧。)②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止:语气词。觏gòu:相遇。)[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其:

(一)①代词。1.相当于“他(她、它)”、“他的”;“他们(她们)”、“他们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叱咄:呵斥。)2. 相当于“我(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3.表示指代。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鄙:边境。)②副词。1.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2. 表反问。《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 表祈使。相当于“当”、“可”。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仄陋:出身卑微。)4. 表时间。相当于“将”。《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孟子·梁惠王上》:“其若是,孰能御之?”2. 表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④助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词头。《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助词,无义。)(二)jī语气词。表示疑问。《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央:尽。)

饥:

①饿。与“饱”相对。《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②通“饥2”。饥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谓之饥。”《汉书·翼奉传》:“今东方连年饥馑。”

其:

(一)①代词。1.相当于“他(她、它)”、“他的”;“他们(她们)”、“他们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叱咄:呵斥。)2. 相当于“我(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3.表示指代。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鄙:边境。)②副词。1.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2. 表反问。《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 表祈使。相当于“当”、“可”。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仄陋:出身卑微。)4. 表时间。相当于“将”。《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孟子·梁惠王上》:“其若是,孰能御之?”2. 表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④助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词头。《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助词,无义。)(二)jī语气词。表示疑问。《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央:尽。)

族:

①家族,同姓的亲属。《诗经·魏风·汾沮(jù)洳(rù)》:“彼其(jì)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汾:水名。沮洳:地低湿。其:助词。)《左传·昭公八年》:“陈,颛顼之族也。”②种族;民族。《宋史·寇准传》:“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族帐:古代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帐幕,借指这些部族。)③品类。《淮南子·俶真》:“万物百族。”④众;一般。《庄子·养生主》:“族庖月更刀,折也。”(庖:厨师。)⑤聚集。《庄子·在宥》:“云气不待族而雨。”⑥古代灭族的酷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又《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