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莫话三峰去,浇风正荡淳。

“莫话三峰去,浇风正荡淳。”诗句出处:《寄栖白大师二首》;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流浪江湖久,攀缘岁月阑。高名当世重,好句逼人寒。
月苦蝉声嗄,钟清柿叶干。龙钟千万里,拟欲访师难。
苍苍龙阙晚,九陌杂香尘。方外无他事,僧中有近臣。
青门玉露滴,紫阁锦霞新。莫话三峰去,浇风正荡淳。


《寄栖白大师二首》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注释】:

莫:

①(mu)[名]日落的时候。《礼记·聘义》:“日~人倦。”(“暮”的本字。)②[代]没有什么。《庄子·秋水》:“天下之水,~大于海。”③[副]不。《墨子·公输》:“杀臣,宋~能守,乃可攻也。”

话:

①话语。《诗经·大雅·板》:“出话不然,为犹不远。”(不然:不合理。犹:谋。)②告;告喻。《尚书·盘庚中》:“乃话民之弗率。”(率:遵命。)③谈说。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去:

(一)①离开。《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②距离。《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③失去;失掉。孟云卿《悲哉行》:“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周亮工《书影》卷一:“郡县守巡各至,问所失,吏部曰:‘吾家无一物,独去破毡具一床耳。’”④除去;舍弃;丢弃。《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韩愈《与孟尚书书》:“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称去世;死亡。古诗《孤儿行》:“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⑥往;到。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⑦过去的;从前的。《新语·至德》:“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⑧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啊”、“了”。白居易《盐商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绿鬟: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⑨去声。汉语四声之一。⑩往;到……去。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11)通“驱”。驱逐。《左传·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漦lí:涎沫。椟dú:放在木匣中。)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弆”。

浇:

(一)①灌溉。《晋书·苻坚载记上》:“浇瓜之惠,梁宋息兵。”李白《东山吟》:“洒酒浇君同所欢。”《三国志·魏书·邓艾传》:“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②淋。卢纶《题伯夷庙》:“落叶满阶尘满座,不知浇酒为何人。”(伯夷:商末周初贤人。浇酒:祭奠时洒酒于地。)③浇铸,把液体注入模型让其凝固成型。《天工开物· 冶铸·釜》:“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铁水)打湿草片按平于上,补完。”④浮薄;不淳厚。刘昱《广荐举诏》:“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淮南子·齐俗》:“(衰世之俗)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⑤使……变薄。《文子·上礼》:“施及周室,浇淳散朴,离道以为伪,险德以为行。”《汉书·黄霸传》:“浇淳散朴,并行伪貌。” (二)nào 水回旋的样子。刘向《九叹·离世》:“波澧澧而扬浇兮,顺长濑之浊流。”(澧澧:波声。濑:流得很急的水。)张衡《南都赋》:“阳侯浇兮掩凫鹥。”(阳侯:波神名,代指波涛。) (三)ào 人名,又写作“奡”(ào),夏代有穷氏国君寒浞(zhuó)之子。屈原《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被服:负恃。强圉yǔ:多力。)

浇风:

轻薄的风气。《宋史·苏轼传》:“未享其利,~~已成。”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正:

(一)①不偏斜。《尚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绳:指木工取直的墨线。)《荀子·君道》:“仪正而景(yǐng影)正。”(仪:用来测定时刻的日规。景:影子。)②人的行为正派;正直;公正。《新书·道术》:“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盐铁论·论儒》:“子瑕,佞(nìng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③合规范;合标准。《论语·乡党》:“割不正不食。”(割:切肉。)④纯正不杂。《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⑤作为主体,与“副”相对。《隋书·经籍志》:“补续残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⑥正面,与“反”相对。《天工开物·造皮纸》:“纸以逼帘者为正面。”(逼:靠近。帘:竹帘。)⑦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九章算术·方程》:“如方程,各置所取,以正负术入之。”⑧长官。《左传·哀公元年》:“(少康)为仍牧正,……逃奔有虞,为之庖正。”⑨正当;合适。《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⑩纠正;使……正。《左传·隐公十一年》:“政以治民,刑以正邪。”使端正。《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1)副词。表示动作在进行中;状态的持续。《汉书·燕刺王旦传》:“正讙不可止。” (二)zhēng ①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汉书·武帝纪》:“三年春正月,行幸甘泉宫。”(幸:指帝王到某处。)②箭靶中心。《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

荡:

①摇动。《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夫人荡舟,桓公大惧。”②动摇;不安定。《荀子· 劝学》:“天下不能荡也。”③震动;震荡。《史记· 龟策列传》:“以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百僚荡恐。”韩愈《送孟东野序》:“水之无声,风荡之鸣。”④放纵。《论语·阳货》:“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⑤涤除。《晋书·刘琨传》:“扫荡仇耻。”⑥平坦。《诗经·齐风·南山》:“鲁道有荡。”(有:形容词词头。)⑦广大貌。《春秋繁露·基义》:“圣人之道,同诸天地,荡诸四海。”⑧冲撞;冲杀。《古今风谣·隋大业长白山谣》:“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荡荡]1. 平坦貌。刘向《九叹·离世》:“路荡荡其无人兮。”2. 广大貌。《汉书·礼乐志》:“大海荡荡水所归。”3.心胸宽广貌。《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貌。)

淳:

(一)①质朴;敦厚。《墨子·所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新论·风俗》:“风有厚薄,俗有淳浇。”(浇:刻薄。)②味道浓厚。《论衡·自然》:“淳酒味甘,饮之者醉不相知。”③精纯;纯净。王屮《头陀寺碑文》:“法师释昙珍,业行淳修,理怀渊远。”(释:加在僧尼名字前以示身分。)《梦溪笔谈·杂志一》:“颜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颜:色。然:燃。)④成对。《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以广车、軘车,淳十五乘。”⑤通“焞tūn”。光明。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淳曜六合,皇庆攸兴。”(六合:指天地四方。)杨炯《庭菊赋》:“含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淳光。”(二)zhūn浇灌。《周礼· 考工记· 钟氏》:“钟氏染羽……淳而渍(zì)之。”(渍:浸泡。)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