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至今追灵迹,可用陶静性。

“至今追灵迹,可用陶静性。”诗句出处:《游烂柯山》;是唐朝诗人羊滔的作品。

步登春岩里,更上最远山。聊见宇宙阔,遂令身世闲。
清辉赏不尽,高驾何时还。
石梁耸千尽,高盼出林□。亘壑蹑丹虹,排云弄清影。
路期访道客,游衍空井井。
采薪穷冥搜,深路转清映。安知洞天里,偶坐得棋圣。
至今追灵迹,可用陶静性。
沙门何处人,携手俱灭迹。深入不动境,乃知真圆寂。
有时归罗浮,白日见飞锡。

【注释】:

至:

①到;到达。《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日至渭阳。”(舅氏:舅父,母亲的兄弟。)《左传·文公二年》:“秦师又至。”(师:军队。)②及;达到。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达到极点。《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庄子·逍遥游》:“此亦飞之至也。”④周备;周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叱咄:呼喝;大声斥责。)⑤节气名。夏至、冬至的统称。《左传·僖公五年》:“凡分分、至、启、闭,必书云物。”⑥副词。最;极。《荀子·正论》:“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⑦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相当于“至于”。《墨子·非攻》:“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⑧通“志”。意志;志向。邹阳《上书吴王》:“故愿大王无忽,察听其至。”《汉书·邹阳传》“至”作“志”。

今:

①此时;现在。《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战国策·赵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传·襄公二年》:“(崔子)今不来矣。”②现代。与“古”相对。《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违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诗经·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当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⑤将要;将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不久。《史记·申屠嘉列传》:“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灵:

①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jiǎn)兮姣服。”(偃蹇:形容舞态。)②神;神灵。《汉书·礼乐志》:“灵之下,若风马。”③灵魂。诸葛亮《前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温庭筠《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④威灵。《国语·晋语七》:“七合诸侯,君之灵也。”⑤对死人的尊称。潘岳《寡妇赋》:“入空室兮望灵座。”⑥灵异。《诗经·大雅·生民》:“无灾无害,以赫其灵。”(赫:显。)⑦灵验。《史记·龟策列传》:“以为龟藏则不灵。”⑧人的精神意志。《文心雕龙· 情采》:“综述性灵。”⑨善;好。白居易《修香山寺记》:“灵迹胜概。”

灵迹:

神灵的遗迹。李白《古风》:“~~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迹:

①脚印;足迹。《庄子·人间世》:“绝迹易,无行地难。”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②痕迹。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屏障:指屏风。)又指前代遗留下来的事物。张羽《清口》:“遗迹不可问,但见荒榛丛。”(但:仅。)③事迹;功业。《荀子·正名》:“迹长功成,治之极也。”④追踪;搜寻。《新唐书·李密传》:“转匿大侠王季才家,为吏迹捕,复亡去。”⑤考察;观察。《墨子·尚贤中》:“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

用:

①使用。《诗经·大雅·公刘》: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áo)。”(豕:猪。牢:畜圈。匏:瓢葫芦。此指用葫芦做的瓢。)②任用;采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四国:指天下。无政:无善政。)《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用李斯谋。”(谋:计策。)③实行;做。《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④资财;钱财。《荀子 · 天论》:“强本而节用。”⑤用途;用处。《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⑥需要。《吕氏春秋·求人》:“恶用天下?”(恶wū:何。)⑦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凭借或涉及的对象。《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夏:指中原各国。夷:指四方少数民族。)《史记·匈奴列传》:“单于既得翕侯……用其姊妻之。”(翕侯:指赵信。)⑧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原由。《诗经·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卒:尽;完全。斩:断绝。何用:何以;因为什么。监: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用事]执政;掌权。《战国策 ·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陶:

(一)①陶器。《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páo)。”(匏:葫芦的一种,可作瓢。)②用粘土烧制的。《韩非子·难一》:“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窳:粗劣。)③制作陶器。《列子·杨朱》:“舜耕于河阳,陶于雷泽。”④挖掘。《诗经·大雅·绵》:“陶复陶穴。”(复:窑洞。穴:地洞。)⑤培养;造就。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陶成天下之才。”⑥快乐;喜悦。谢灵运《酬从弟惠连》:“共陶暮春时。”⑦通“淘”。用水冲洗。《齐民要术·水稻》:“净陶种子,渍经三宿。”⑧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境。 (二)yáo [皋陶]人名。传说为舜臣。《吕氏春秋·君守》:“皋陶作刑。”

静:

①静止;平静(与“动”相对)。《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墨子·非攻下》:“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韩非子·喻老》:“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周易·系辞上》:“夫坤,其静也翕(xī),其动也辟。”(翕:敛息。辟:开启。)②寂静;安静。《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杜甫《甘林》:“喧静不同科。”③安定;平定。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薛玄同》:“玄同自是冥心静神,往往不食。”④闲雅;文静。《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⑤清洁;清净。张衡《东京赋》:“涤濯静嘉。”(嘉:美好。)洪昇《长生殿·雨梦》:“因此把驿庭静扫,銮舆幸早。”(銮舆:皇帝的车驾。)⑥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王建《送宫人入道》:“问师初得经中字,入静犹烧内里香。”(内里:宫里。)

性:

①人的本性。左思《魏都赋》:“人有异同之性。”②事物的本质。《孙子·势》:“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③性情;性格。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王蓝田性急。”④生命;性命。《左传· 昭公八年》:“莫保其性。”⑤身体。《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留侯:张良。)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