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相逢杯酒一言失,回朱點白聞至尊。

    “相逢杯酒一言失,回朱點白聞至尊。”詩句出處:《漢宮少年行》;是唐朝詩人李益的作品。

    君不見上宮警夜營八屯,冬冬街鼓朝朱軒。
    玉階霜仗擁未合,少年排入銅龍門。暗聞弦管九天上,
    宮漏沈沈清吹繁。平明走馬絕馳道,呼鷹挾彈通繚垣。
    玉籠金鎖養黃口,探雛取卵伴王孫。分曹陸博快一擲,
    迎歡先意笑語喧。巧為柔媚學優孟,儒衣嬉戲冠沐猿。
    晚來香街經柳市,行過倡舍宿桃根。相逢杯酒一言失,
    回朱點白聞至尊。金張許史伺顏色,王侯將相莫敢論。
    豈知人事無定勢,朝歡暮戚如掌翻。椒房寵移子愛奪,
    一夕秋風生戾園。徒用黃金將買賦,寧知白玉暗成痕。
    持杯收水水已覆,徙薪避火火更燔。欲求四老張丞相,
    南山如天不可上。
    第二百八十三卷

    【註釋】: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

    逢:

    (一)①遇見;碰到。李白《古風·二十四》:“路逢鬥雞者。”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②迎接。王維《與盧象集朱傢》:“主人能愛客,終日有逢迎。”③迎合;奉承。《孟子· 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④大。《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掖:胳肢窩。“逢掖”即大袖子。)(二)péng [逢逢]象聲詞。鼓聲。李賀《上之回》:“蚩尤死,鼓逢逢。”

    杯:

    ①一種盛酒、水、羹等物的器具。《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ào)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坳:窪下處。芥:小草。)杜甫《九日五首》之一:“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豈登江上臺。”②量詞。用於杯子。李白《將進酒》:“會須一飲三百杯。”③借指舟船。李白《贈僧崖公》:“何日更攜手,乘杯向蓬灜。”

    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言:

    ①說話。《詩經 ·衛風·氓》:“載笑載言。”(載:助詞。)②議論;談論。《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③言語;言論。《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稽:根據。)④表達;宣說。《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同“詠”。唱。)⑤誓言;約言。屈原《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稱一言。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⑦一句稱一言。《論語·為政》:“《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⑧助詞。無義。《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

    失:

    ①失去;丟掉;喪失。《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②耽誤;錯過。《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與:贊許。交一臂:指擦肩而過。)③未能達到目的。《世說新語·雅量》:“殷(仲堪)悵然自失。”④控制不好;未能把住。《左傳· 宣公十年》:“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⑤迷失;找不著。《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⑥錯誤;過失。《大戴禮·保傅》:“失之毫厘,差之千裡。”⑦消失;不見。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覺:醒。向來:原來。)⑧違背。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gòu)虜帥失信。”(直前:徑直上前。詬:責備。虜:敵人。)⑨離開。曹丕《與吳質書》:“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⑩改變常態。蔡琰《悲憤詩》:“兒呼母兮號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號:哭號。)

    回:

    ①旋轉;曲折環繞。《左傳·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鄭東北。”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引申為掉轉方向,掉頭。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引申為改變。《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復原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傢老大回。”《鬱離子·九難》:“靈藥千名,神農所嘗,起死回生,旋陰斡陽。”引申為回復。《夢溪筆談· 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③不正直;邪僻。《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論衡·變虛》:“若德回亂,民將流亡。”又為偏私,袒護。《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④避讓;忌諱。《新序·雜事一》:“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後漢書·左雄傳》:“(左雄)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⑤量詞。晏幾道《鷓鴣天》:“幾回魂夢與君同。”

    朱:

    ①大紅色。《韓非子 · 十過》:“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②指朱紅的物品。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蓋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③“朱砂”的簡稱。《隋書·西域傳·高昌》:“出赤鹽如朱,白鹽如玉。”

    點:

    ①細小斑痕。《晉書·袁宏傳》:“如彼白珪,質無塵點。”②漢字的一種筆畫,即“丶”。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③加點;標點句讀。《宋史·儒林傳·何基》:“凡所讀無不加標點。”④向下微動或一觸即離的動作。杜甫《曲江》:“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⑤一點一滴地落下。岑參《西掖省即事》:“西掖重雲開曙暉,北山疏雨點朝衣。”(西掖:中書省的別稱,簡稱西掖。)⑥引火;燃火。岑參《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詩:“火點伊陽村。”⑦指示;指點。《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這句話卻點醒瞭賀小姐。”⑧查數;點數。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沙場秋點兵。”⑨征調。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⑩量詞。表示時間。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元史·刑法志三》:“諸夜禁,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

    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聞:

    (一)①聽見。《韓非子·十過》:“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②聽說。《韓詩外傳》卷七:“吾聞君子不食鱺(lǐ)魚。”③使上級聽到;報告上級。《韓非子·五蠹》:“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④見聞;知識。《史記·儒林列傳序》:“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佈諭下。”⑤聞名。李白《贈孟浩然》:“風流天下聞。”⑥領會;掌握。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⑦嗅。《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二)wèn 名聲;聲譽。《論語·子罕》:“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至:

    ①到;到達。《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日至渭陽。”(舅氏:舅父,母親的兄弟。)《左傳·文公二年》:“秦師又至。”(師:軍隊。)②及;達到。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③達到極點。《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此亦飛之至也。”④周備;周到。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叱咄:呼喝;大聲斥責。)⑤節氣名。夏至、冬至的統稱。《左傳·僖公五年》:“凡分分、至、啟、閉,必書雲物。”⑥副詞。最;極。《荀子·正論》:“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⑦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相當於“至於”。《墨子·非攻》:“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⑧通“志”。意志;志向。鄒陽《上書吳王》:“故願大王無忽,察聽其至。”《漢書·鄒陽傳》“至”作“志”。

    至尊:

    ①最尊貴的人物,多指天子。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雖有區區之意,亦已疏矣。”②極其尊貴。荀子《儒效》:“豈不~~至富至重至嚴之情舉積此哉。”

    尊:

    ①酒器。《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元稹《有酒》:“有酒有酒香滿尊。”《戰國策·齊策五》:“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俎zǔ:切肉的墊板。)②尊貴;高貴。《戰國策·趙策四》:“位尊而無功。”引申為高。《周易·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③尊貴;尊奉;尊重。《漢書·孔光傳》:“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傅:師傅。)《史記·蒙恬列傳》:“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④對人的敬稱。《晉書·王述傳》:“此尊君不肯耳。”(君:指其父。)⑤指稱酒器的量詞。杜甫《春日憶李白》:“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上一篇:赋诗皆旧友,攀辙多新吏。

    下一篇: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
  • 相逢杯酒一言失,回朱点白闻至尊。

    “相逢杯酒一言失,回朱点白闻至尊。”诗句出处:《汉宫少年行》;是唐朝诗人李益的作品。

    君不见上宫警夜营八屯,冬冬街鼓朝朱轩。
    玉阶霜仗拥未合,少年排入铜龙门。暗闻弦管九天上,
    宫漏沈沈清吹繁。平明走马绝驰道,呼鹰挟弹通缭垣。
    玉笼金锁养黄口,探雏取卵伴王孙。分曹陆博快一掷,
    迎欢先意笑语喧。巧为柔媚学优孟,儒衣嬉戏冠沐猿。
    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舍宿桃根。相逢杯酒一言失,
    回朱点白闻至尊。金张许史伺颜色,王侯将相莫敢论。
    岂知人事无定势,朝欢暮戚如掌翻。椒房宠移子爱夺,
    一夕秋风生戾园。徒用黄金将买赋,宁知白玉暗成痕。
    持杯收水水已覆,徙薪避火火更燔。欲求四老张丞相,
    南山如天不可上。
    第二百八十三卷

    【注释】: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

    逢:

    (一)①遇见;碰到。李白《古风·二十四》:“路逢斗鸡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②迎接。王维《与卢象集朱家》:“主人能爱客,终日有逢迎。”③迎合;奉承。《孟子· 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④大。《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掖:胳肢窝。“逢掖”即大袖子。)(二)péng [逢逢]象声词。鼓声。李贺《上之回》:“蚩尤死,鼓逢逢。”

    杯:

    ①一种盛酒、水、羹等物的器具。《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ào)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坳:洼下处。芥:小草。)杜甫《九日五首》之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岂登江上台。”②量词。用于杯子。李白《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③借指舟船。李白《赠僧崖公》:“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灜。”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言:

    ①说话。《诗经 ·卫风·氓》:“载笑载言。”(载:助词。)②议论;谈论。《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③言语;言论。《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稽:根据。)④表达;宣说。《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永:同“咏”。唱。)⑤誓言;约言。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称一言。王勃《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⑦一句称一言。《论语·为政》:“《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⑧助词。无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

    失:

    ①失去;丢掉;丧失。《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②耽误;错过。《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与:赞许。交一臂:指擦肩而过。)③未能达到目的。《世说新语·雅量》:“殷(仲堪)怅然自失。”④控制不好;未能把住。《左传· 宣公十年》:“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⑤迷失;找不着。《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⑥错误;过失。《大戴礼·保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⑦消失;不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觉:醒。向来:原来。)⑧违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直前:径直上前。诟:责备。虏:敌人。)⑨离开。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⑩改变常态。蔡琰《悲愤诗》:“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号:哭号。)

    回:

    ①旋转;曲折环绕。《左传·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郑东北。”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引申为掉转方向,掉头。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引申为改变。《世说新语·雅量》:“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复原状。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郁离子·九难》:“灵药千名,神农所尝,起死回生,旋阴斡阳。”引申为回复。《梦溪笔谈· 人事二》:“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③不正直;邪僻。《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论衡·变虚》:“若德回乱,民将流亡。”又为偏私,袒护。《国语·晋语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于富也。”④避让;忌讳。《新序·杂事一》:“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后汉书·左雄传》:“(左雄)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⑤量词。晏几道《鹧鸪天》:“几回魂梦与君同。”

    朱:

    ①大红色。《韩非子 · 十过》:“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②指朱红的物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盖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③“朱砂”的简称。《隋书·西域传·高昌》:“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

    点:

    ①细小斑痕。《晋书·袁宏传》:“如彼白珪,质无尘点。”②汉字的一种笔画,即“丶”。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③加点;标点句读。《宋史·儒林传·何基》:“凡所读无不加标点。”④向下微动或一触即离的动作。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⑤一点一滴地落下。岑参《西掖省即事》:“西掖重云开曙晖,北山疏雨点朝衣。”(西掖:中书省的别称,简称西掖。)⑥引火;燃火。岑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诗:“火点伊阳村。”⑦指示;指点。《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这句话却点醒了贺小姐。”⑧查数;点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沙场秋点兵。”⑨征调。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⑩量词。表示时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元史·刑法志三》:“诸夜禁,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

    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闻:

    (一)①听见。《韩非子·十过》:“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②听说。《韩诗外传》卷七:“吾闻君子不食鲡(lǐ)鱼。”③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韩非子·五蠹》:“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④见闻;知识。《史记·儒林列传序》:“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⑤闻名。李白《赠孟浩然》:“风流天下闻。”⑥领会;掌握。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嗅。《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 (二)wèn 名声;声誉。《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至:

    ①到;到达。《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日至渭阳。”(舅氏:舅父,母亲的兄弟。)《左传·文公二年》:“秦师又至。”(师:军队。)②及;达到。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达到极点。《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庄子·逍遥游》:“此亦飞之至也。”④周备;周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叱咄:呼喝;大声斥责。)⑤节气名。夏至、冬至的统称。《左传·僖公五年》:“凡分分、至、启、闭,必书云物。”⑥副词。最;极。《荀子·正论》:“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⑦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相当于“至于”。《墨子·非攻》:“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⑧通“志”。意志;志向。邹阳《上书吴王》:“故愿大王无忽,察听其至。”《汉书·邹阳传》“至”作“志”。

    至尊:

    ①最尊贵的人物,多指天子。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②极其尊贵。荀子《儒效》:“岂不~~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

    尊:

    ①酒器。《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元稹《有酒》:“有酒有酒香满尊。”《战国策·齐策五》:“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俎zǔ:切肉的垫板。)②尊贵;高贵。《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引申为高。《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③尊贵;尊奉;尊重。《汉书·孔光传》:“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傅:师傅。)《史记·蒙恬列传》:“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④对人的敬称。《晋书·王述传》:“此尊君不肯耳。”(君:指其父。)⑤指称酒器的量词。杜甫《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上一篇:赋诗皆旧友,攀辙多新吏。

    下一篇: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

  • 上一篇:赋诗皆旧友,攀辙多新吏。

    下一篇: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