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餘名山期,從爾泛海澨。”詩句出處:《答宋十一崖口五渡見贈》;是唐朝詩人李適適的作品。
聞君訪遠山,躋險造幽絕。眇然青雲境,觀奇彌年月。 登嶺亦溯溪,孤舟事沿越。崿嶂傳彩翠,崖磴互欹缺。 石林上攢叢,金澗下明滅。捫壁窺丹井,梯苔瞰乳穴。 忽枉巖中贈,對玩未嘗輟。殷勤獨往事,委曲煉藥說。 邀餘名山期,從爾泛海澨。歲晏秉宿心,斯言非徒設。
|
【註釋】:
邀:
①迎候。《莊子·寓言》:“陽子居南之沛,老聃(dān)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之:往。沛:地名。老聃:即老子。)②攔截。《漢書 ·匈奴傳上》:“大將軍霍光欲發兵邀擊之。”③求取;希望得到。沈約《郊居賦》:“不慕權於城市,豈邀名於屠肆。”(肆:店鋪。)④約請。李白《月下獨酌四首》之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餘:
第一人稱代詞。我。屈原《離騷》:“餘固知謇(jiǎn)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謇謇:盡忠而直言。)名:
①名字;名稱。《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諱:避諱。)②取名;命名。《戰國策·魏策三》:“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號;名分。《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④名聲;聲譽。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死事:效忠國事而死。垂:留傳。固:本來。無論:不用說。)⑤著稱;聞名。《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間:可以相提並論。)⑥古代名傢的簡稱。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戰國百傢之一。⑦說出;陳述。林嗣環《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處也。”⑧占有。《論衡·骨相》:“不名一錢。”⑨大的;重要的。《莊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⑩文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期:
(一)①約會。《詩經·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又約定。《谷梁傳·隱公八年》:“不期而會曰遇。”②預定的時日;期限。《史記 · 陳涉世傢》:“失期,法皆斬。”③限量;限度。《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隻君子,萬壽無期。”(隻:語氣詞。)④期望;要求。《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⑤必;必定。《左傳·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二)jī 同“朞”。一周年、一整月或一晝夜。《左傳·襄公九年》:“行之期年,國乃有節。”(節:節餘。)從:
(一)[從容]1.逍遙自在。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鎮靜安詳。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二)cóng ①相隨;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②追逐;追趕。《孫子兵法· 軍爭》:“佯北勿從。”③聽從;依從。《左傳· 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④聽任;任憑。杜甫《屏跡》:“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⑤做;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隨的人。《後漢書·單超傳》:“其仆從皆乘牛車……”⑦副的。與“正”相對。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⑧次要的;附屬的。《老殘遊記》第四回:“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⑨舊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三國志· 蜀書·許靖傳》:“(靖)少(shào)與從弟劭俱知名。”⑩介詞。自;由。1.表示起點。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對象,相當於“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三) sǒng [從容(yǒng)]同“慫恿”。鼓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衡山)王密謀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從”,東西方向稱“衡(橫)”。《詩經·齊風·南山》:“衡從其畝。”(畝:田壟。)②特指“合縱”。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稱“合從”,省稱“從”。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③放縱。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爾:
①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②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晉書·桓溫傳》:“果爾,後將易吾姓也。”③用在詞尾,表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之十九:“相去萬餘裡,故人心尚爾。”④近;淺近。後作“邇(邇)”。《詩經·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戚戚:親愛。具:通“俱”。)《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表示“……的樣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喟爾嘆曰:……”《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⑥語氣詞。1. 表示限止。相當於“而已”、“罷瞭”。《戰國策·魏策四》:“佈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城爾。”2. 表示判斷和肯定。相當於“瞭”、“呢”。《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⑦通“薾”。 花繁盛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泛:
①泛濫,大水漫溢。《漢書·武帝紀》:“(元光三年)河水決濮陽,泛郡十六。”②漂浮;浮遊。許渾《南亭偶題》:“鳥驚山果落,龜泛綠萍開。”③膚淺;不深入。葉適《始議一》:“不可以泛辭舉,不可以偏說定。”④浮現;透出。陳羽《送友人及第歸江東》:“五陵春色泛花枝,心醉花前遠別離。”李孝光《環碧齋》:“水泛空青入座來。”⑤廣泛;普遍。蕭統《〈文選〉序》:“歷觀文囿,泛覽辭林。”⑥彈奏(琴瑟)。呂溫《衡州送李十一兵曹赴浙東》:“慷慨視別劍,淒清泛離琴。”海:
①海洋;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尚書·禹貢》:“(揚州)沿於江海。”也指大的湖泊。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②連成片的同類事物。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③來自海外的。江總《山庭春日》:“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④大的(容器或容量)。徐光啟《刻幾何原本序》:“百傢之學海。”[四海][海內]古人認為中國為海環繞,所以用來指全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推恩:施恩惠於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