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陛猶敷奏,彤庭欻戰爭。”詩句出處:《有感二首》;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
九服歸元化,三靈葉睿圖。如何本初輩,自取屈犛誅。 有甚當車泣,因勞下殿趨。何成奏雲物,直是滅萑苻。 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竟緣尊漢相,不早辨胡雛。 鬼籙分朝部,軍烽照上都。敢雲堪慟哭,未免怨洪爐。 丹陛猶敷奏,彤庭欻戰爭。臨危對盧植,始悔用龐萌。 禦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 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素心雖未易,此舉太無名。 誰瞑銜冤目,寧吞欲絕聲。近聞開壽宴,不廢用咸英。
|
【註釋】:
丹:
①丹砂的省稱。俗稱朱砂。一種紅色礦物,從中可提煉汞(gǒng),即水銀。《史記·貨殖列傳》:“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②赤色。杜甫《垂老別》詩:“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③比喻赤誠。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喻史冊。)④古代道傢以丹砂煉藥,所煉秘藥稱“丹”。江淹《別賦》:“守丹灶而不顧。”陛:
①皇宮的臺階。潘嶽《西征賦》:“覓陛殿之餘基。”②泛指臺階。《漢書·賈誼傳》:“人主之尊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庶:平民。)猶:
①獸名。也叫猶猢,形似麂。《水經註·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②如同;好像。《隆中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七:“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詞。1. 還;仍然。《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軔:仞。)2. 尚且。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胄:後代。)④通“猷(yóu)”。1.計謀;謀劃。《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2.道。《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匪:非。是:復指前置賓語。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2.從。《孟子·公孫醜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是以難也。”3.由於。《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⑥通“搖”。搖動。《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敷:
①施予;給予。《詩經·商頌·長發》:“敷政優優,百祿是遒。”(優優:寬裕的樣子。遒:聚。)《孟子·滕文公上》:“舉舜而敷治焉。”②鋪敘;陳述。《文心雕龍·鎔裁》:“思瞻者善敷,才核者善刪。”(瞻:豐富。核:謹嚴。)③佈置;鋪開。《尚書·顧命》:“牖間南向,敷重蔑席。”④開放;生長。沈括《夢溪筆談·采草藥》:“用花者取花初敷時。”⑤搽;塗。王安石《贈陳君景初》:“神膏既敷之,頃刻活殘朽。”⑥通“溥(pǔ)”。普遍。《詩經 · 周頌·般》:“敷天之下。”奏:
①進;進獻。《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王充《論衡 ·逢遇》:“以夏進爐,以冬奏扇。”②臣子向帝王進言或上書。《史記·酷吏列傳》:“(張)湯每朝奏事,語國傢用,日晏,天子忘食。”(晏:晚。)《史記·孝文本紀》:“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③顯示出。《戰國策·秦策一》:“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④特指進刀;運刀。《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奏刀騞(huò)然。”(騞然:刀割聲。)⑤奏樂。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⑥奏章。《後漢書·趙充國傳》:“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璽書。”(會:碰上。進兵璽書:皇帝命令進兵的詔書。)彤:
①用朱漆塗飾成花紋。《國語·周語下》:“器不彤鏤,儉也。”(鏤:雕刻。)②紅色。曹植《七啟》:“彤軒紫柱。”(軒:欄桿。)《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庭:
皇宮,其庭朱漆,故稱。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庭:
①正屋;廳堂。《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列子 · 楊朱》:“賓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廚之下,不絕煙火。”(住:停留。庖:廚房。)②廳堂階前的院子。劉禹錫《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huān)兮?”(狩:打獵。胡:為何。瞻:看到。縣:同“懸”,掛著。貆:同“獾”,獸名。)③帝王議事之處;朝廷。《尚書·盤庚上》:“王命眾悉至於庭。”(眾:百官。悉:全都。)《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拜送書於庭。”戰:
①打仗;戰爭。《尚書·甘誓》:“大戰於甘。”②指與戰爭有關的。杜甫《北征》:“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③害怕得發抖。《漢書·高五王傳》:“(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股:腿。栗:顫抖。)爭:
(一)①爭奪。《韓非子·說林下》:“爭肥饒之地。”《史記·伍子胥列傳》:“兩女子爭桑相攻。”②競爭。《史記·高祖本紀》:“左右爭欲擊之。”③爭辯;辯論。《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辨之疾。”④相差。杜荀鶴《自遣》:“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⑤怎麼;怎。多用於古詩詞曲中。白居易《題峽中石上》:“誠知老去風情少,見此爭無一句詩!”(二)zhèng 通“諍”。規勸。《後漢書·王充傳》:“以數諫爭不合,去。”(以: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