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搜既窈窕,回望何蕭散。”詩句出處:《追和太師顏公同清遠道士遊虎丘寺》;是唐朝詩人李德裕的作品。
茂苑有靈峰,嗟餘未遊觀。藏山半平陸,壞谷為高岸。 岡繞數仞墻,巖潛千丈幹。乃知造化意,回斡資奇玩。 鏐騰昔虎踞,劍沒嘗龍煥。潭黛入海底,崟岑聳霄半。 層巒未升日,哀狖寧知旦。綠筱夏凝陰,碧林秋不換。 冥搜既窈窕,回望何蕭散。川晴嵐氣收,江春雜英亂。 逸人綴清藻,前哲留篇翰。共扣哀玉音,皆舒文繡段。 難追彥回賞,徒起興公嘆。一夕如再升,含毫星鬥爛。
|
【註釋】:
冥:
①昏暗。《周易·升》:“冥升在上,消不富也。”(消:消失,消衰。)《淮南子·說林》:“置之冥室之中。”②夜晚。枚乘《七發》:“冥火薄天,兵車雷運。”(薄:迫近。雷運:像迅雷一樣滾動。)③幽深。孫綽《遊天臺山賦》:“臨萬丈之絕冥。”④遠;深遠;高遠。《楚辭·九章·悲回風》:“據青冥而攄(shū)虹兮,遂儵忽而捫天。”(攄:舒張。儵忽:同“倏忽”。)杜牧《阿房宮賦》:“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又深入。⑤愚昧;不明事理。韓愈《鱷魚文》:“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⑥迷信指人死後進入的世界;陰間。陶潛《乞食》:“銜戢(jí)如何謝?冥報以相貽。”(銜戢:說不出話。)方苞《獄中雜記》:“胥某一夕暴卒,人皆以為冥謫雲。”⑦通“溟”。海。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⑧相合;暗合。《關尹子·四符》:“唯無我無人,無首無尾,所以與天地冥。”[冥冥]1. 昏暗。范仲淹《嶽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2.高遠。蘇軾《喜雨亭記》:“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搜:
(一)①尋找;尋求。《莊子·秋水》:“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②搜查;搜索。《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搜索於虎也。”(虎:魯季氏傢臣陽虎自稱。) (二)shǎo [搜攪]擾亂。韓愈《嶽陽樓別竇司直》:“炎風日搜攪。”既:
①盡;終瞭。《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未既濟。”②副詞。已經。《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患:擔心。)③連詞。1. 常與“且”、“又”呼應,表示二種情況並存。《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 則;就。《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窈:
①幽深;深遠。歐陽修《豐樂亭記》:“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②昏暗。《淮南子·道應》:“可以窈,可以明。”[窈窕(tiǎo)]1. 形容女子容貌美好。《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ú)。”(逑:配偶。)2. 深遠的樣子。李白《遊泰山詩·其二》:“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窈窈]形容精深微妙。《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窈窕:
①同“杳窕”。②美好,漂亮。《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東傢有賢女,~~艷城郭。”③妖冶,妖艷。《後漢書·列女傳》:“入則亂發壞形,出則~~作態。”窕:
(一)①有間隙;不充滿。《荀子·賦篇》:“充盈大宇而不窕。”②細小。《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風以作樂……小者不窕。”③閑暇。《司馬法·嚴位》:“幾戰……擊其倦勞,避其閑窕。”④過分;虛假。《難二》:“君子不聽窕言。”⑤通“挑”。逗引。枚乘《七發》:“目窕心與。” (二)tiāo 通“佻”。輕佻;輕浮。《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師輕窕,易震蕩也。” (三)yáo 通“姚”。妖艷。《荀子·禮論》:“故其立文飾也,不至於窕冶。”(冶:打扮得妖媚。)回:
①旋轉;曲折環繞。《左傳·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鄭東北。”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引申為掉轉方向,掉頭。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引申為改變。《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復原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傢老大回。”《鬱離子·九難》:“靈藥千名,神農所嘗,起死回生,旋陰斡陽。”引申為回復。《夢溪筆談· 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③不正直;邪僻。《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論衡·變虛》:“若德回亂,民將流亡。”又為偏私,袒護。《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④避讓;忌諱。《新序·雜事一》:“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後漢書·左雄傳》:“(左雄)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⑤量詞。晏幾道《鷓鴣天》:“幾回魂夢與君同。”望:
①遠望。《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轍:車轍。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親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③聲望;名望。《詩經·大雅·卷阿》:“令聞令望。”④有聲望的人或物。《左傳·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國之望也。”⑤怨恨;責怪。《新唐書·劉漢宏傳》:“漢宏恨賞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書·舜典》:“望於山川。”⑦農歷每月十五。張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陽”。仰視;遠視。《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若:海神名。)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蕭:
①香蒿。《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②淒清;冷落。劉伶《北芒客舍》:“枯葉散蕭林。”③灑脫。蘇轍《武昌九曲亭記》:“(浮圖精舍)依山臨壑,隱蔽松櫪(lì),蕭然絕俗。”(櫪:木名。)④古國名。春秋時宋的附庸,後為楚所滅。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蕭條]荒涼。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三十四:“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蕭索]冷落蕭條。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四:“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饒:多。)[蕭瑟]1.風聲。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2. 寂寞淒涼。杜甫《北征》:“人煙渺蕭瑟。”[蕭墻]古代宮室作為屏障用的矮墻,後借指內部。《論語·季氏》:“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zhuān)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季氏:季孫氏。春秋後期魯國貴族。顓臾:古國名。)蕭散:
①瀟閑,閑散。謝朓《始出尚書省詩》:“乘此終~~,垂竿深澗底。”②冷落,離散。潘嶽《哀永逝文》:“視天日兮蒼茫,面邑裡兮~~。”散:
(一)①離散;分散。《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法正邦國:……野荒民散則削之。”(削:削減其土地。)②分發;散發。《尚書·武成》:“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王守仁《登泰山》:“陽光散巖壑,秋容淡相輝。”③排遣;抒發。《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使臣得一散所懷,攄舒蘊積,死不恨矣。”④紛亂。《淮南子·原道》:“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二)sǎn ①沒有約束;松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庸:平庸。劫:劫奪,引申為強制其除去。)《北史·序傳》:“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②閑散。《梁書·忠壯世子方傳》:“性愛林泉,特好散逸。”③粉末狀藥物。《後漢書·方術傳下 ·華佗》:“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