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胡騰兒,胡騰兒,故鄉路斷知不知。

    “胡騰兒,胡騰兒,故鄉路斷知不知。”詩句出處:《胡騰兒》;是唐朝詩人李端的作品。

    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佈輕衫前後卷,
    葡萄長帶一邊垂。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
    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與。揚眉動目踏花氈,
    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
    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絲桐忽奏一曲終,
    嗚嗚畫角城頭發。胡騰兒,胡騰兒,故鄉路斷知不知。

    【註釋】:

    胡:

    ①獸頷下下垂的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儀禮·少牢饋食禮》:“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健傢室。”③代詞。1.何;什麼。《漢書·蕭何傳》:“相國胡大罪?”2. 為什麼;何故。《呂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統稱。司馬遷《報任安書》:“垂餌虎口,橫挑強胡。”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⑤古國名。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春秋時為楚所滅。《左傳·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滅胡。”[胡考]長壽。《詩經·周頌·絲衣》:“胡考之休。”(休:美。)

    騰:

    ①傳遞。《淮南子·繆稱》:“子產騰辭,獄祭而無邪。”屈原《離騷》:“騰眾車使徑待。”②奔馳。《後漢書·光武帝紀》:“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③跳躍。《莊子·山木》:“王獨不見夫騰猿乎?”④騎;乘。《楚辭 · 九嘆·愍命》:“騰驢騾以馳逐。”⑤上升;上漲。《禮記·月令》:“天氣下降,地氣上騰。”⑥挪移;使空。王建《貧居》:“蠹生騰藥篋。”⑦超過。屈原《離騷》:“騰眾車使徑待。”

    兒:

    ①小孩子;兒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②兒子。古樂府《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也用作父母對兒女的稱呼。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兒啊,爹三分說話你自心模。”(模:摸。自心模:自己體會。)也用於兒女在父母面前自稱。韓愈《琴操·履霜操》:“父兮兒寒,母兮兒饑,兒罪當笞,逐兒何為?”③年輕人,尤指青年男子。曹植《白馬篇》:“借問誰傢子?幽並遊俠兒。”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古樂府《木蘭詩》:“願借明駝千裡足,送兒還故鄉。”④助詞。名詞後綴。沈約《領邊繡》:“結縷坐花兒。”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胡:

    ①獸頷下下垂的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儀禮·少牢饋食禮》:“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健傢室。”③代詞。1.何;什麼。《漢書·蕭何傳》:“相國胡大罪?”2. 為什麼;何故。《呂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統稱。司馬遷《報任安書》:“垂餌虎口,橫挑強胡。”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⑤古國名。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春秋時為楚所滅。《左傳·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滅胡。”[胡考]長壽。《詩經·周頌·絲衣》:“胡考之休。”(休:美。)

    騰:

    ①傳遞。《淮南子·繆稱》:“子產騰辭,獄祭而無邪。”屈原《離騷》:“騰眾車使徑待。”②奔馳。《後漢書·光武帝紀》:“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③跳躍。《莊子·山木》:“王獨不見夫騰猿乎?”④騎;乘。《楚辭 · 九嘆·愍命》:“騰驢騾以馳逐。”⑤上升;上漲。《禮記·月令》:“天氣下降,地氣上騰。”⑥挪移;使空。王建《貧居》:“蠹生騰藥篋。”⑦超過。屈原《離騷》:“騰眾車使徑待。”

    兒:

    ①小孩子;兒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②兒子。古樂府《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也用作父母對兒女的稱呼。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兒啊,爹三分說話你自心模。”(模:摸。自心模:自己體會。)也用於兒女在父母面前自稱。韓愈《琴操·履霜操》:“父兮兒寒,母兮兒饑,兒罪當笞,逐兒何為?”③年輕人,尤指青年男子。曹植《白馬篇》:“借問誰傢子?幽並遊俠兒。”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古樂府《木蘭詩》:“願借明駝千裡足,送兒還故鄉。”④助詞。名詞後綴。沈約《領邊繡》:“結縷坐花兒。”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故:

    ①緣故;原因。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高叔嗣《簡袁永之獄中》:“罪至欲何言,直以愚慵故。”②事。《韓非子·顯學》:“不道仁義者故,不聽學者之言。”(者:之。)特指祭祀、期會等大事。《禮記·玉藻》:“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③事故。《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④原來的;舊有的。袁凱《客中夜坐》:“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蘇洵《六國論》:“從六國破亡之故事。”⑤老朋友;舊交。曹丕《與吳質書》“昔年疾疫,尋故鄉離其災。”⑥去世。張居正《答總督王鑒川計處黃酋》:“近報吉能亦於三月三日病故。”(吉能:人名。)⑦副詞。1.本來。李白《白頭吟》:“兔絲故無情,隨風任傾倒。”2.仍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大人:對長輩的敬稱。)3. 故意。《史記·陳涉世傢》:“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之,忿恚尉。”⑧連詞。表示因果;“所以”。蘇洵《六國論》:“故曰弊在賂秦也。”2. 猶則,便。《周易·豫》:“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tè);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忒:差錯。)

    鄉:

    (一)①行政區劃名。1.古代鄉的建制,大小不一。周代一萬二千五百傢為鄉,漢代十亭為鄉。《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州為鄉。”(州:二千五百傢為州。)《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大率:大概。)2.唐、宋以來為縣以下的行政區劃。《宋史·袁燮傳》:“合保為都,合都為鄉,合鄉為縣。”(保:十傢為保,五十傢為大保。)②城鎮以外的地方,指農村。翁卷《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閑人少。”③傢鄉,指自己的傢庭世代居住的地方。賀知章《回鄉偶書》:“鄉音無改鬢毛衰。”④地方;地區。曹鄴《奉命齊州推事畢寄本府尚書》:“孤飛入齊鄉。”(齊:州名。)⑤境界。許渾《與裴三十秀才自越西歸望亭阻凍登虎丘山寺精舍》:“酒鄉逢客病,詩境遇僧閑。” ⑥通“享(xiǎng)”、“饗(饗)”。享受。《漢書·文帝紀》:“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獨美其福,百姓不與(yù)焉。”(夫:句首助詞。專: 獨。與: 參與。) ⑦通“響(xiǎng)”。回聲。《漢書 · 天文志》:“猶景之象形,鄉之應聲。” (二)xiàng ①窗戶。《儀禮·土虞禮》:“啟牖鄉如初。”(牖yǒu:窗戶。)②同“向”。朝著;面向。《荀子·大略》:“父南鄉而立。”《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果北鄉自剄。”(自剄:自殺。)又方位;方向。《荀子·賦篇》:“天地易位,四時易鄉。”《韓非子·內儲說上》:“夫矢來有純鄉。”③同“向”。趨向;向往。《墨子·耕樁》:“夫倍義而鄉祿者,我常聞之矣。”(倍:通“背”。違背。)《荀子·大略》:“天下鄉善矣。”④接近;將近。《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鄉晨,傅絝襪。”(傅:通“附”,著,穿。絝:套褲。)⑤同“向”。從前。《孟子·告子上》:“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荀子·儒效》:“鄉有天下,今無天下。”⑥剛才。《論語·顏淵》:“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知:智。)《史記·高祖本紀》:“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⑦同“向”。表示事後的假設,可譯為“假如”、“如果”。《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鄉使秦緩其開罰,薄賦斂……則世世必安矣。”《漢書·五行志下》:“鄉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國其良絕矣。”

    路:

    ①道路;路途。《楚辭·九歌·國觴》:“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②路程。陶潛《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③途徑;方向。《尚書·洪范》:“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引喻:稱引說話。)④仕途,執政。許棠《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之八:“當路公卿誰見待? 故鄉親友自疑非。”(待:寬容。疑非:懷疑有錯誤。)⑤法度;規則。李華《禦史中丞廳壁記》:“遵王路以整多方。”(王:指先王。)⑥方面;地區。田藝衡《留青日記·賭博》:“蘇常一路尤甚,士大夫歸傢者則開賭坊,蓋避禁也。”(蘇常:蘇州、常州。避禁:避開禁令。)⑦車。《左傳·昭公四年》:“王思舊勛而賜之路。”⑧大。《史記·孝武本紀》:“路弓乘矢。”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區劃名。宋的路約相當於現在的省,元的路約相當現在的地區。

    斷:

    ①斷開;截斷。《史記·文帝本紀》:“刑至斷肢體,刻肌膚。”②斷絕;隔開。喬宇《秋風亭下泛舟》:“山分秦晉群峰斷,水入河汾兩派通。”李白《大堤曲》:“天長音信斷。”③盡;極。張羽《清口》:“行行重行行,目斷雙飛鴻。”④禁止;戒除;禁絕。王羲之《雜帖》:“此郡斷酒一年,所省百餘萬斛米,乃過於租。”⑤判斷;決定;決斷。《國語·晉語九》:“及斷獄之日,叔魚抑邢侯。”⑥副詞。絕對。柳宗元《封建論》:“周之事跡,斷可見矣。”李商隱《無題》:“斷無消息石榴紅。”

    知:

    ①知道。《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王充《論衡·知實》:“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事。)②知覺;感覺。范縝《神滅論》:“手等有痛癢之知。”③見解;知識。《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慮:思慮。)④知識。《列子· 湯問》:“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孰:誰。為:通“謂”,說。)⑤瞭解。《史記·管晏列傳》:“知我者鮑子也。”(鮑子:鮑叔牙。)⑥交好;相親。司馬遷《報任安書》:“絕賓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鮑照《詠雙燕》:“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銜淚:噙著淚。覓:找尋。)⑧主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

    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

    知:

    ①知道。《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王充《論衡·知實》:“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事。)②知覺;感覺。范縝《神滅論》:“手等有痛癢之知。”③見解;知識。《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慮:思慮。)④知識。《列子· 湯問》:“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孰:誰。為:通“謂”,說。)⑤瞭解。《史記·管晏列傳》:“知我者鮑子也。”(鮑子:鮑叔牙。)⑥交好;相親。司馬遷《報任安書》:“絕賓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鮑照《詠雙燕》:“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銜淚:噙著淚。覓:找尋。)⑧主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


    上一篇:一去已十载,今来复盈旬。

    下一篇:游子睹嘉政。
  •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诗句出处:《胡腾儿》;是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
    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
    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
    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注释】:

    胡:

    ①兽颔下下垂的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仪礼·少牢馈食礼》:“主人受祭之福,胡寿保健家室。”③代词。1.何;什么。《汉书·萧何传》:“相国胡大罪?”2. 为什么;何故。《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统称。司马迁《报任安书》:“垂饵虎口,横挑强胡。”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⑤古国名。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定公十五年》:“二月,楚灭胡。”[胡考]长寿。《诗经·周颂·丝衣》:“胡考之休。”(休:美。)

    腾:

    ①传递。《淮南子·缪称》:“子产腾辞,狱祭而无邪。”屈原《离骚》:“腾众车使径待。”②奔驰。《后汉书·光武帝纪》:“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③跳跃。《庄子·山木》:“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④骑;乘。《楚辞 · 九叹·愍命》:“腾驴骡以驰逐。”⑤上升;上涨。《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⑥挪移;使空。王建《贫居》:“蠹生腾药箧。”⑦超过。屈原《离骚》:“腾众车使径待。”

    儿:

    ①小孩子;儿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②儿子。古乐府《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用作父母对儿女的称呼。汤显祖《牡丹亭·训女》:“儿啊,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模:摸。自心模:自己体会。)也用于儿女在父母面前自称。韩愈《琴操·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③年轻人,尤指青年男子。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古乐府《木兰诗》:“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④助词。名词后缀。沈约《领边绣》:“结缕坐花儿。”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胡:

    ①兽颔下下垂的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仪礼·少牢馈食礼》:“主人受祭之福,胡寿保健家室。”③代词。1.何;什么。《汉书·萧何传》:“相国胡大罪?”2. 为什么;何故。《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统称。司马迁《报任安书》:“垂饵虎口,横挑强胡。”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⑤古国名。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定公十五年》:“二月,楚灭胡。”[胡考]长寿。《诗经·周颂·丝衣》:“胡考之休。”(休:美。)

    腾:

    ①传递。《淮南子·缪称》:“子产腾辞,狱祭而无邪。”屈原《离骚》:“腾众车使径待。”②奔驰。《后汉书·光武帝纪》:“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③跳跃。《庄子·山木》:“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④骑;乘。《楚辞 · 九叹·愍命》:“腾驴骡以驰逐。”⑤上升;上涨。《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⑥挪移;使空。王建《贫居》:“蠹生腾药箧。”⑦超过。屈原《离骚》:“腾众车使径待。”

    儿:

    ①小孩子;儿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②儿子。古乐府《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用作父母对儿女的称呼。汤显祖《牡丹亭·训女》:“儿啊,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模:摸。自心模:自己体会。)也用于儿女在父母面前自称。韩愈《琴操·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③年轻人,尤指青年男子。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古乐府《木兰诗》:“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④助词。名词后缀。沈约《领边绣》:“结缕坐花儿。”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故:

    ①缘故;原因。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高叔嗣《简袁永之狱中》:“罪至欲何言,直以愚慵故。”②事。《韩非子·显学》:“不道仁义者故,不听学者之言。”(者:之。)特指祭祀、期会等大事。《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③事故。《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④原来的;旧有的。袁凯《客中夜坐》:“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苏洵《六国论》:“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⑤老朋友;旧交。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寻故乡离其灾。”⑥去世。张居正《答总督王鉴川计处黄酋》:“近报吉能亦于三月三日病故。”(吉能:人名。)⑦副词。1.本来。李白《白头吟》:“兔丝故无情,随风任倾倒。”2.仍然。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大人:对长辈的敬称。)3. 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之,忿恚尉。”⑧连词。表示因果;“所以”。苏洵《六国论》:“故曰弊在赂秦也。”2. 犹则,便。《周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tè);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忒:差错。)

    乡:

    (一)①行政区划名。1.古代乡的建制,大小不一。周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汉代十亭为乡。《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州:二千五百家为州。)《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大率:大概。)2.唐、宋以来为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宋史·袁燮传》:“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保: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②城镇以外的地方,指农村。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③家乡,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贺知章《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④地方;地区。曹邺《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孤飞入齐乡。”(齐:州名。)⑤境界。许浑《与裴三十秀才自越西归望亭阻冻登虎丘山寺精舍》:“酒乡逢客病,诗境遇僧闲。” ⑥通“享(xiǎng)”、“飨(饗)”。享受。《汉书·文帝纪》:“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yù)焉。”(夫:句首助词。专: 独。与: 参与。) ⑦通“响(xiǎng)”。回声。《汉书 · 天文志》:“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 (二)xiàng ①窗户。《仪礼·土虞礼》:“启牖乡如初。”(牖yǒu:窗户。)②同“向”。朝着;面向。《荀子·大略》:“父南乡而立。”《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果北乡自刭。”(自刭:自杀。)又方位;方向。《荀子·赋篇》:“天地易位,四时易乡。”《韩非子·内储说上》:“夫矢来有纯乡。”③同“向”。趋向;向往。《墨子·耕桩》:“夫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通“背”。违背。)《荀子·大略》:“天下乡善矣。”④接近;将近。《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乡晨,傅绔袜。”(傅:通“附”,着,穿。绔:套裤。)⑤同“向”。从前。《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荀子·儒效》:“乡有天下,今无天下。”⑥刚才。《论语·颜渊》:“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知:智。)《史记·高祖本纪》:“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⑦同“向”。表示事后的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乡使秦缓其开罚,薄赋敛……则世世必安矣。”《汉书·五行志下》:“乡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国其良绝矣。”

    路:

    ①道路;路途。《楚辞·九歌·国觞》:“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②路程。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③途径;方向。《尚书·洪范》:“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称引说话。)④仕途,执政。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之八:“当路公卿谁见待? 故乡亲友自疑非。”(待:宽容。疑非:怀疑有错误。)⑤法度;规则。李华《御史中丞厅壁记》:“遵王路以整多方。”(王:指先王。)⑥方面;地区。田艺衡《留青日记·赌博》:“苏常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苏常:苏州、常州。避禁:避开禁令。)⑦车。《左传·昭公四年》:“王思旧勋而赐之路。”⑧大。《史记·孝武本纪》:“路弓乘矢。”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区划名。宋的路约相当于现在的省,元的路约相当现在的地区。

    断:

    ①断开;截断。《史记·文帝本纪》:“刑至断肢体,刻肌肤。”②断绝;隔开。乔宇《秋风亭下泛舟》:“山分秦晋群峰断,水入河汾两派通。”李白《大堤曲》:“天长音信断。”③尽;极。张羽《清口》:“行行重行行,目断双飞鸿。”④禁止;戒除;禁绝。王羲之《杂帖》:“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⑤判断;决定;决断。《国语·晋语九》:“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⑥副词。绝对。柳宗元《封建论》:“周之事迹,断可见矣。”李商隐《无题》:“断无消息石榴红。”

    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上一篇:一去已十载,今来复盈旬。

    下一篇:游子睹嘉政。

  • 上一篇:一去已十载,今来复盈旬。

    下一篇:游子睹嘉政。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