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憶君到此,不知狂與羞。”詩句出處:《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鉤。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忽憶繡衣人,乘船往石頭。草裹烏紗巾,倒被紫綺裘。 兩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數公,崩騰醉中流。 謔浪棹海客,喧呼傲陽侯。半道逢吳姬,卷簾出揶揄。 我憶君到此,不知狂與羞。一月一見君,三杯便回橈。 舍舟共連袂,行上南渡橋。興發歌綠水,秦客為之搖。 雞鳴復相招,清宴逸雲霄。贈我數百字,字字凌風飆。 系之衣裘上,相憶每長謠。
|
【註釋】:
憶:
①思念;回想。《木蘭詩》:“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潘閬《憶餘杭五首》之一:“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記得;記住不忘。《梁書·昭明太子傳》:“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元稹《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楊與李:指楊國忠、李林甫。)君:
①君主。《嶽陽樓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大:偉大。)②封號。《戰國策·燕策二》:“樂毅奔趙,趙封以望諾君。”《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佈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史記·信陵君列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③對人的尊稱。《戰國策·齊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地名。)特指妻妾稱夫,子孫稱父祖輩。王勃《滕王閣序》:“傢君作宰。”(宰:指縣令。)[君子]與“小人”相對。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這就可以瞭。)到:
①達到;到達。《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蒙到,二郡皆服。”《史記·平準書》:“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到太山。”(太:同“泰”。)②通“倒”。顛倒。《墨子·經下》:“臨鑒而立,景到。”(鑒:鏡。景:同“影”。)此:
①代詞。這;這個。《孟子·公孫醜下》:“彼一時,此一時也。”《禮記·禮運》:“此之謂大同。”②這樣;這般。庾信《哀江南賦》:“天何為而此醉。”③副詞。乃;則。《後漢書·黃瓊傳》:“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知:
①知道。《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王充《論衡·知實》:“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事。)②知覺;感覺。范縝《神滅論》:“手等有痛癢之知。”③見解;知識。《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慮:思慮。)④知識。《列子· 湯問》:“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孰:誰。為:通“謂”,說。)⑤瞭解。《史記·管晏列傳》:“知我者鮑子也。”(鮑子:鮑叔牙。)⑥交好;相親。司馬遷《報任安書》:“絕賓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鮑照《詠雙燕》:“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銜淚:噙著淚。覓:找尋。)⑧主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狂:
①瘋狗;狗發瘋。《晉書·五行志中》:“旱歲,犬多狂死。”《漢書·五行志中》:“旱歲犬多狂死及為怪。”②發瘋;精神失常。《呂氏春秋·必己》:“比幹戮,箕子狂。”《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之吳,乃被(pī)發佯狂。”(被:披。)③狂妄;傲慢。《左傳·文公十二年》:“好勇而狂。”④縱情地;無拘束地。《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⑤氣勢猛烈;聲勢大。韓愈《進學解》:“迴狂瀾於既倒。”杜甫《君不見簡蘇徯》:“深山窮谷不可處,霹靂魍魎兼狂風。”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羞:
①進獻(食物)。張衡《思玄賦》:“羞玉芝以療饑。”②美味食物。後作“饈”。《陳書·高祖本紀下》:“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③羞慚;恥辱。曹操《整齊風俗令》:“四者不除,吾以為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