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詩句出處:《秋登巴陵望洞庭》;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 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風清長沙浦,山空雲夢田。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
|
【註釋】:
郢:
古都名。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最初建都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稱郢。其後楚國曾多次遷都,凡遷都所在,當時皆稱郢。《左傳· 文公十年》:“將入郢。”唱:
①領唱。《荀子·樂論》:“唱和有應,善惡相象。”②歌唱。陶潛《詠荊軻》:“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築:樂器名。)③吟詠。李賀《洛姝真珠》:“寒鬢斜釵玉燕光,高樓唱月敲懸璫。”(玉燕:女子頭上的裝飾。敲:碰擊。璫:耳飾。)④古詩體的一種。如:《氣出唱》;《小海唱》。⑤倡導。《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唱之,孟軻和之。”⑥高呼。《南史·檀道濟傳》:“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雪:
①雪。《史記·秦始皇本紀》:“大雨雪,深二尺五寸。”②下雪。《晉書·五行志》:“飛騎大將軍車嬴王騰自並州遷鎮鄴,行次真定時,久大雪。”③揩拭。杜甫《丈八溝納涼》詩:“佳人雪藕絲。”④洗除;洗刷。李白《獨漉篇》:“國恥未雪,何由成名?”⑤白色。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越:
(一)①度過;經過。《韓非子·定法》:“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范仲淹《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明年:第二年。)②超過;超越。《漢書·宣帝紀》:“越職逾法,以取名譽。”③遠;遠離。《左傳·襄公十四年》:“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撫:撫治。社稷:指國傢。竟:同“境”。)④迂闊;不切實際。《國語·魯語上》:“越哉,臧孫之為政也!”⑤昂揚。蘇軾《石鐘山記》:“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模糊。)⑥宣揚。《國語·晉語八》:“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憲:法。)⑦離散。《淮南子·主術》:“精神勞則越。”⑧墜落。《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車下。”⑨搶奪;劫奪。魏源《聖武記》卷七:“而內地敚攘越貨、亡命鬥狠之事,無一不出於花門。”(敚:同“奪”,劫奪。花門:指妓院。)⑩周代諸侯國。《墨子·非攻下》:“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11)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南撫夷越。”因其部落眾多,也稱“百越”(或“百粵”)。《史記·李斯列傳》:“南定百越。” (二)huó 瑟底的小孔。《呂氏春秋·適音》:“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女:
(一)①女性。賈誼《論積貯疏》:“一女不織,或受之寒。”②少女。《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女兒。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男:兒子。)④小。《詩經·豳風·七月》:“猗(yī)彼女桑。”(猗:采摘。)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特指織女星。唐彥謙《夜泊東溪有懷》:“酒醒推篷坐,淒涼望女牛。”(牛:牽牛星。)(二)rǔ 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或“你們”。後作“汝”。《荀子·議兵》:“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 (三)nǜ 將女兒嫁人。《左傳·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歌:
①唱歌;歌唱。《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②歌曲;歌謠以及能唱的詩。許渾《夜泊永樂有懷》:“吳娃齊唱采蓮歌。”③贊頌;歌詠。班固《兩都賦·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采:
(一)①采摘。《史記·伯夷列傳》:“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②開采。《漢書·食貨志下》:“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③收集。《論衡·自紀》:“非玉工珠師,莫能采得。”④選取。《史記·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⑤精神;神色。李白《白馬篇》:“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⑥同“彩”。彩色。李斯《諫逐客書》:“西蜀丹青不為采。”⑦彩色的綢緞。晁錯《論貴粟疏》:“(商賈)衣必文采,食必粱肉。”⑧指美麗的詞藻。《文心雕龍·情采》:“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經。”⑨博具的花色;彩頭。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擲采之骰有二,其法生於握槊,變於雙陸。”(握槊、雙陸:古代博戲。)因指賭註。⑩幸運;運氣。許棐《選官圖》詩:“縱有黃金無好采,也難平白到公卿。”(11)叫好聲。《水滸傳》第十回:“安排的好菜蔬,調和的好汁水,來吃的人都喝采。”(12)理會。後作“睬”。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13)木名。即櫟,通稱柞樹。《史記·李斯列傳》:“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斫。”(堂:屋基。) (二)cài 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禮記·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