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

    “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詩句出處:《九日登山》;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仿佛,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臺,願言長相思。

    【註釋】:

    赤:

    ①紅色。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色赤椒好。”②真誠;沒有雜念。韓偓《息兵》:“自有蒼蒼鑒赤誠。”(蒼蒼:天。)③空無所有。《韓非子· 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④裸露;露出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杜甫《早秋苦熱》詩:“安得赤腳踏層冰。”

    琴:

    一種古琴,撥弦樂器,用梧桐等木料做成。開始為五弦,周初增至七弦。《左傳·襄公十四年》:“使師曹誨之琴。”

    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

    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龜:

    (一)①烏龜。 屬爬行動物。腹背均有甲殼,頭尾四肢能縮入甲殼之內,耐饑渴,壽命長。《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②龜甲。1.古代用來占卜的龜甲。《禮記·玉藻》:“卜人定龜。”(卜人:占卜者。)2. 秦以前用作貨幣的龜甲。《周易·損》:“或益之十朋之龜。”(益:增。朋:貨幣單位。五貝一串,兩串一朋。)《史記·平準書》:“虞夏之幣……或錢,或佈,或刀,或龜幣。”③官印。古代印章的紐多作龜形,故稱。潘嶽《馬汧督誄》:“剔子雙龜,貫以三木。”(剔:去除。三木:加在頸、手、足上的刑具。)曹植《王仲宣誄》:“金龜紫綬,以彰勛則。” (二)jūn 皮膚凍裂。也作“皸”。《莊子·逍遙遊》:“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三)qiū [龜茲(c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漢書·西域傳》:“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裡。”

    道:

    (一)①道路。《史記·陳涉世傢》:“會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徑。《左傳·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會:約會。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裡。”④方法;途徑。《論語·裡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⑤技藝。《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⑥宇宙萬物的本原。《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⑦規律;道理。《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循:遵照。貳:不專一。)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論語·裡仁》:“吾道一以貫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義。徐階《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古道日淪替,群諛紛追隨。”(淪:淪亡。替:衰落。諛:阿諛,奉承。)(11)道傢。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術。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子若學道,即有仙分。”(13)行政區劃名。1.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14)說;講述。《鹽鐵論·遵道》:“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15)量詞。用於命令、題目等。《新唐書·選舉志》:“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決:河流決口。克:能。)2. 引導。《漢書·張騫傳》:“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政:政令。齊:整頓。免:免於犯罪。)③介詞。從;由。《漢書·淮南王安傳》:“諸使者道長安來,為妄妖言。”

    馮:

    (一)feng ①[形]馬行 速 度 很 快。②[形]盛怒的樣子。《楚辭·哀時命》:“願舒志而抽~兮,庸詎知其吉兇。”(二)ping ①[動]欺凌。《左傳·襄公十三年》:“小人伐其技,以~君子。”②[動]同“憑”。依靠,憑借。《左傳·哀公七年》:“~恃其眾。”③[動]涉水。《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河。”④[動]登。《荀子·宥坐》:“百仞之山而豎子~而遊焉。”

    夷:

    ①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族的泛稱。《尚書·禹貢》:“大陸既作,島夷皮服。”(作:耕作。皮服:以獸皮為衣。)②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通稱。《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③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魏源《海國圖志敘》:“夷煙流毒。”④平;平坦。《老子》:“大道甚夷。”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⑤使平坦。曹操《分租與諸將掾屬令》:“幸賴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是以夷險平亂。”(愛:吝惜。遺:留。)⑥平定。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⑦滅族。《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將軍馬茂等圖逆,夷三族。”⑧平輩。《史記·留侯世傢》:“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故:原先的。等:同等。)⑨鏟平;消除。《史記·秦始皇本紀》:“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⑩創傷。《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此義後寫作“痍”。(11)平和;喜悅。《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夷。”[夷然]泰然鎮定的樣子。《晉書·謝安傳》:“安夷然無懼色。”[夷猶]遲疑不行。《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


    上一篇: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下一篇: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诗句出处:《九日登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注释】:

    赤:

    ①红色。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②真诚;没有杂念。韩偓《息兵》:“自有苍苍鉴赤诚。”(苍苍:天。)③空无所有。《韩非子· 十过》:“晋国大旱,赤地三年。”④裸露;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杜甫《早秋苦热》诗:“安得赤脚踏层冰。”

    琴:

    一种古琴,拨弦乐器,用梧桐等木料做成。开始为五弦,周初增至七弦。《左传·襄公十四年》:“使师曹诲之琴。”

    高:

    ①高。与“低”相对。《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重:重叠。)②指高度。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③高级;上等;优良。《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④岁数大。《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汉书·晁错传》:“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对策: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⑥尊崇。《庄子· 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⑦高尚。《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龟:

    (一)①乌龟。 属爬行动物。腹背均有甲壳,头尾四肢能缩入甲壳之内,耐饥渴,寿命长。《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②龟甲。1.古代用来占卜的龟甲。《礼记·玉藻》:“卜人定龟。”(卜人:占卜者。)2. 秦以前用作货币的龟甲。《周易·损》:“或益之十朋之龟。”(益:增。朋:货币单位。五贝一串,两串一朋。)《史记·平准书》:“虞夏之币……或钱,或布,或刀,或龟币。”③官印。古代印章的纽多作龟形,故称。潘岳《马汧督诔》:“剔子双龟,贯以三木。”(剔:去除。三木:加在颈、手、足上的刑具。)曹植《王仲宣诔》:“金龟紫绶,以彰勋则。” (二)jūn 皮肤冻裂。也作“皲”。《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三)qiū [龟兹(cí)]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汉书·西域传》:“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

    道:

    (一)①道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径。《左传·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会:约会。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④方法;途径。《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⑤技艺。《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⑥宇宙万物的本原。《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⑦规律;道理。《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循:遵照。贰:不专一。)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义。徐阶《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古道日沦替,群谀纷追随。”(沦:沦亡。替:衰落。谀:阿谀,奉承。)(11)道家。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术。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子若学道,即有仙分。”(13)行政区划名。1.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14)说;讲述。《盐铁论·遵道》:“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15)量词。用于命令、题目等。《新唐书·选举志》:“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决:河流决口。克:能。)2. 引导。《汉书·张骞传》:“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政:政令。齐:整顿。免:免于犯罪。)③介词。从;由。《汉书·淮南王安传》:“诸使者道长安来,为妄妖言。”

    冯:

    (一)feng ①[形]马行 速 度 很 快。②[形]盛怒的样子。《楚辞·哀时命》:“愿舒志而抽~兮,庸讵知其吉凶。”(二)ping ①[动]欺凌。《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伐其技,以~君子。”②[动]同“凭”。依靠,凭借。《左传·哀公七年》:“~恃其众。”③[动]涉水。《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河。”④[动]登。《荀子·宥坐》:“百仞之山而竖子~而游焉。”

    夷:

    ①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族的泛称。《尚书·禹贡》:“大陆既作,岛夷皮服。”(作:耕作。皮服:以兽皮为衣。)②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通称。《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③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魏源《海国图志叙》:“夷烟流毒。”④平;平坦。《老子》:“大道甚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⑤使平坦。曹操《分租与诸将掾属令》:“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爱:吝惜。遗:留。)⑥平定。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平夏州,夷剑南,取江东,定河北。”⑦灭族。《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将军马茂等图逆,夷三族。”⑧平辈。《史记·留侯世家》:“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故:原先的。等:同等。)⑨铲平;消除。《史记·秦始皇本纪》:“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⑩创伤。《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军吏察夷伤。”此义后写作“痍”。(11)平和;喜悦。《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夷然]泰然镇定的样子。《晋书·谢安传》:“安夷然无惧色。”[夷犹]迟疑不行。《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


    上一篇: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下一篇: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 上一篇: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下一篇: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