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紫煙滅,瀑佈落太清。”詩句出處:《留別金陵諸公》;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海水昔飛動,三龍紛戰爭。鐘山危波瀾,傾側駭奔鯨。 黃旗一掃蕩,割壤開吳京。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地扇鄒魯學,詩騰顏謝名。 五月金陵西,祖餘白下亭。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 香爐紫煙滅,瀑佈落太清。若攀星辰去,揮手緬含情。 |
【註釋】:
香:
①氣味芳美。與“臭”相對。辛棄疾《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②香美;香甜。曹松《鐘陵寒食日郊外閑遊》:“杏子粥香如冷餳(xíng)。”(餳:糖稀。)③香料。李清照《風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④特指用香料制成的細條。《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早有仆婦送上兩束香來。張老上瞭香,磕瞭頭。”⑤對人和事物的美稱。李嘉祐《廣陵送林宰》:“清政過前哲,香名達至尊。”(前哲:前賢。至尊:天子。)⑥指與女性有關的事物。也代指少女。李清照《永遇樂》:“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香爐:
祭祀焚香的爐子。《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爐:
①供做飯、冶煉、取暖等用的盛火器具。《韓非子·內儲說下》:“奉熾爐,炭火盡赤紅。”②通“”。古代酒店前放酒器的土臺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買一酒舍酤(gǔ)酒,而令文君當爐。”(酤:賣酒。當爐:坐在樑前賣酒。)也指酒店。《後漢書·方術傳·左慈》:“行視諸爐,悉亡其酒脯矣。”紫煙:
紫色的雲煙。李白《望廬山瀑佈》:“日照香爐生~~,遙看瀑佈掛前川。”煙:
(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 · 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 (二)yīn [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 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煙滅:
如煙焰般消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檣櫓灰飛~~。”滅:
①[動]熄滅。《韓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矣,遠水不救近火也。”②[動]消滅。《戰國策·魏策四》:“秦~韓亡魏。”③[動]消失。杜甫《戲為六絕句》:“爾曹身與名俱~,不廢江河萬古流。”④[動]磨滅。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碑仆道,其文漫~。”⑤[形]昏暗。柳宗元《小石潭記》:“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可見。”佈:
①絲葛棉麻等織物的通稱。《荀子·賦》:“雜佈與錦,不知異也。”②古代一種貨幣。《墨子·貴義》:“今士之用身也,不若商人之用一佈之慎也。”③公佈;宣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文公佈命,曰:各復舊職。”④分佈;散佈。《韓非子·大體》:“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佈風動。”⑤傳播。《漢書·敘傳》:“上器其能,賜以秘書之副,時書未佈。”⑥佈置;設置。《韓非子·有度》:“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⑦陳述;述說。丘遲《與陳伯之書》:“聊佈往懷,君其詳之。”⑧佈施;施舍。《莊子·列禦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佈也。”[佈衣]平民。本指佈制之衣。古代平民穿佈衣,故後用“佈衣”代稱平民。杜甫《草堂》:“北斷劍閣隅,佈衣數十人。”落:
①花葉脫落。《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沃若:潤澤貌。)②落下;降下。韓愈《詠雪贈張籍》:“隻見縱橫落,寧知遠近來。”(寧:豈。)《十五從軍征》:“淚落沾我衣。”③凋落;衰謝。路蕩《拔茅賦》:“榮落惟運。”(榮:榮耀。運:命運。)又衰敗。《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④流落;淪落。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我落陽山。”⑤停留;停止。李子卿《府試授衣賦》:“山靜風落。”⑥村落。杜甫《兵車行》:“千村萬落生荊杞。”⑦宮室剛建成時舉行的慶祝祭禮。《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⑧開始。《詩經·周頌·訪落》:“訪予落止,率時昭考。”⑨新鐘等重要器物鑄成時以公豬血塗抹。《左傳·昭公四年》:“(叔孫為孟鐘)饗(xiǎng)大夫以落之。”(饗:款待。)太:
①極大。《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②極遠。《荀子 · 正論》:“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無墳丘。)③超過一定數量的。《史記·項羽本紀》:“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pí)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罷:同“疲”。)④對年長、位尊或輩分高的人的尊稱。《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來時太夫人已不幸。”《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過於;過分。《晉書·夏侯湛傳》:“吾子所以褒飾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醜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太清:
①天空,上天。《楚辭·九嘆·遠遊》:“載赤霄而凌~~。”②天道,自然。《莊子·天運》:“行之以禮義,建之以~~。”③道傢所謂三清境之一。天帝所居。參見“上清”②。清:
①水純凈透明,與“濁”相對。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②潔凈。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③使潔凈;使幹凈。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④清晰;清楚。張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⑤聲音清亮;清脆。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聲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揚。)⑥清爽;清涼;寒涼。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別:另一。)⑦冷清;淒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⑧寂靜;清靜。《莊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詠風》:“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大風曲: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作《大風歌》。加:施。)⑩公正;廉潔;清白;清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11)單純;素雅。杜牧《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徑苔蕪不可尋。”(12)肅清;使幹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13)用完;用盡。《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伍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荊:楚國的別稱。)(14)中國封建朝代名稱,公元1616~1911年。(15)廁所。後作“圊”。《風俗通·怪神》:“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16)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