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征馬百度嘶,遊車動行塵。

    “征馬百度嘶,遊車動行塵。”詩句出處:《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龍虎謝鞭策,鵷鸞不司晨。君看海上鶴,何似籠中鶉。
    獨用天地心,浮雲乃吾身。雖將簪組狎,若與煙霞親。
    季父有英風,白眉超常倫。一官即夢寐,脫屣歸西秦。
    竇公敞華筵,墨客盡來臻。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陽春。
    征馬百度嘶,遊車動行塵。躊躇未忍去,戀此四座人。
    餞離駐高駕,惜別空殷勤。何時竹林下,更與步兵鄰。

    【註釋】:

    征:

    ①出征;遠行。《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②征伐。《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③爭奪;奪取。《商君書·開塞》:“當此時也,民務勝而力征。”④賦稅。《孟子·盡心下》:“有佈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⑤收稅。《禮記·王制》:“關市譏而不征。”(關:關卡。譏:稽查。)

    百:

    ①數詞。十的十倍。《漢書·律歷志上》:“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紀:記數。協:合。長:增多。)②指虛數,眾多的。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度:

    (一)①計量長短的器具或標準。《孟子·離婁上》:“朝不信道,工不信度。”(朝:朝廷。工:工匠。)《禮記·月令》:“日夜分,則同度量。”②規矩;法度;制度。《禮記· 曲禮上》:“進退有度。”《左傳·昭公四年》:“度不可改。”③界限;限度。賈誼《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亡(無)度,則物力必屈(jué)。”④氣量;胸懷;胸襟。《史記·高祖本紀》:“常有大度,不事傢人生產作業。”⑤逾越;超越。古樂府《木蘭詩》:“關山度若飛。”⑥過;越過。顧雲《詠柳二首》之二:“莫教虛度一年春。”⑦指計量單位。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體中運行的度數,稱躔(chán)度。《漢書·天文志》:“天下太平,五星循度。”(循:沿著。)⑧僧道引導人出傢稱“度”。韓愈《論佛骨表》:“(陛下)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⑨量詞。次;回。王勃《滕王閣序》:“物換星移幾度秋。”李頻《春日旅舍》:“如何一別故園後,五度花開五處看。”(11)通“渡”。古樂府《前溪歌》:“憂思出門倚,逢郎前溪度。”(倚:靠著門。) (二)duó ①計量長短;衡量。《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後知長短。”《漢書·枚乘傳》:“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過:超過。)②謀畫;打算。《左傳·哀公十一年》:“圉(yǔ)豈敢度其私。”(圉:人名。度其私:為自己打算。)③揣度;估計;估量。《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

    嘶:

    ①聲音沙啞。《漢書·王莽傳中》:“莽為人侈口蹷顄(hàn),露眼赤精,大聲而嘶。”(侈:大。蹷:短。顄:同“頷”,下巴。精:同“睛”,眼珠。)②馬鳴。庾信《三伏聞遊獵》:“馬嘶山谷響。”③鳴聲淒切。陳羽《夜泊荊溪》:“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

    遊:

    ①在水上漂浮。《詩經·邶風·谷風》:“泳之遊之。”(泳:在水中潛行。)泛指遊泳。《韓非子·難勢》:“越人善遊矣。”(越:國名。)②虛浮;不切實際。《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lù陸)。”③遊玩;遊覽。晁錯《言守邊備塞疏》:“幼則同遊。”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學或求官。《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④交際;交往。《漢書·枚乘傳》:“與英俊並遊。”⑤流動。《漢書·溝洫志》:“水尚有所遊蕩。”⑥縱;放縱。《後漢書·仇覽傳》:“剽輕遊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懸垂的飾物。《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遊說]為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四處奔走。《史記·張儀列傳》:“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

    車:

    ①車子。《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②特指兵車。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輪子轉動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則用水車。”④用水車戽(hù)水。范成大《圍田嘆四絕》之二:“六七月間天不雨,若為車水到山邊。”⑤牙床骨。《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面頰。)⑥量詞。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重千餘斤。”

    動:

    ①行動; 活動。《周易·系辭下》:“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利:利益。遷:變易。)《孫臏兵法·見威王》:“事備而後動。”②勞作;勞動。《孟子· 滕文公上》:“為民父母,使民盻盻(xì)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盻盻:恨視。)③震動;移動。《孫子兵法· 軍爭》:“懸權而動。”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④使用;動用。蘇軾《辨黃慶基彈劾札子》:“若一一似此羅織人言,則天下之人更不敢開口動筆矣。”⑤發動;開動。《漢書·魏相傳》:“今邊郡困乏……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劉肅《大唐新語·極諫》:“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裡,鑾輿動軔,俄經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幸:舊指皇帝親臨。動軔:啟動車輛。)⑥萌發;發生。《齊民要術·插刜》:“刜葉微動為上時,將欲開莩為下時。”(上時:最好的時間。開莩:葉子裂開。)⑦改變;變化。《後漢書·班固傳》:“君臣動色,左右相趨。”⑧感動;觸動。《史記·絳侯周勃世傢》:“天子為動,改容式車。”⑨懷念。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一:“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鄉關。”⑩引動;牽動。柳宗元《答貢士沈起書》:“謹以所示佈露於聞人,羅列於坐隅,使識者動目,聞者傾耳。”(聞人:有名望的人。坐:“座”本字,座位。)(11)指動物。歸有光《二石說》:“至仁之澤,洋洋乎被動植矣。”(被:施加。)(12)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次數很多,相當於“常常”“動不動”。《漢書·食貨志上》:“又動欲慕古,不度時宜。”

    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

    塵:

    ①灰塵;塵土。晁錯《論貴粟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②污染。蘇軾《笏記》:“既塵美職,復玷名藩。”(藩:藩鎮。)③蹤跡;業績。《宋史·南唐李氏世傢》:“思追巢、許之餘塵。”④世俗。宗教稱俗世,隱者稱仕途皆曰塵。《紅樓夢》第一回:“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⑤比喻戰爭;禍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洪武爺: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煙塵”連用,義同。高適《燕歌行》:“漢傢煙塵在東北。”⑥重量單位。一分的萬萬分之一。《清史稿·時憲志一》:“微、塵、秒、忽,雖屬無幾,而總計之,便集少成多。”


    上一篇: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

    下一篇: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诗句出处:《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
    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
    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注释】:

    征:

    ①出征;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②征伐。《汉书·李广传》:“振旅抚师,以征不服。”③争夺;夺取。《商君书·开塞》:“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④赋税。《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⑤收税。《礼记·王制》:“关市讥而不征。”(关:关卡。讥:稽查。)

    百:

    ①数词。十的十倍。《汉书·律历志上》:“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纪:记数。协:合。长:增多。)②指虚数,众多的。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度:

    (一)①计量长短的器具或标准。《孟子·离娄上》:“朝不信道,工不信度。”(朝:朝廷。工:工匠。)《礼记·月令》:“日夜分,则同度量。”②规矩;法度;制度。《礼记· 曲礼上》:“进退有度。”《左传·昭公四年》:“度不可改。”③界限;限度。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无)度,则物力必屈(jué)。”④气量;胸怀;胸襟。《史记·高祖本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⑤逾越;超越。古乐府《木兰诗》:“关山度若飞。”⑥过;越过。顾云《咏柳二首》之二:“莫教虚度一年春。”⑦指计量单位。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体中运行的度数,称躔(chán)度。《汉书·天文志》:“天下太平,五星循度。”(循:沿着。)⑧僧道引导人出家称“度”。韩愈《论佛骨表》:“(陛下)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⑨量词。次;回。王勃《滕王阁序》:“物换星移几度秋。”李频《春日旅舍》:“如何一别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11)通“渡”。古乐府《前溪歌》:“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倚:靠着门。) (二)duó ①计量长短;衡量。《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后知长短。”《汉书·枚乘传》:“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过:超过。)②谋画;打算。《左传·哀公十一年》:“圉(yǔ)岂敢度其私。”(圉:人名。度其私:为自己打算。)③揣度;估计;估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嘶:

    ①声音沙哑。《汉书·王莽传中》:“莽为人侈口蹷顄(hàn),露眼赤精,大声而嘶。”(侈:大。蹷:短。顄:同“颔”,下巴。精:同“睛”,眼珠。)②马鸣。庾信《三伏闻游猎》:“马嘶山谷响。”③鸣声凄切。陈羽《夜泊荆溪》:“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游:

    ①在水上漂浮。《诗经·邶风·谷风》:“泳之游之。”(泳:在水中潜行。)泛指游泳。《韩非子·难势》:“越人善游矣。”(越:国名。)②虚浮;不切实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lù陆)。”③游玩;游览。晁错《言守边备塞疏》:“幼则同游。”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学或求官。《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④交际;交往。《汉书·枚乘传》:“与英俊并游。”⑤流动。《汉书·沟洫志》:“水尚有所游荡。”⑥纵;放纵。《后汉书·仇览传》:“剽轻游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悬垂的饰物。《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游说]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奔走。《史记·张仪列传》:“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车:

    ①车子。《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②特指兵车。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轮子转动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④用水车戽(hù)水。范成大《围田叹四绝》之二:“六七月间天不雨,若为车水到山边。”⑤牙床骨。《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面颊。)⑥量词。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

    动:

    ①行动; 活动。《周易·系辞下》:“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利:利益。迁:变易。)《孙膑兵法·见威王》:“事备而后动。”②劳作;劳动。《孟子· 滕文公上》:“为民父母,使民盻盻(xì)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盻盻:恨视。)③震动;移动。《孙子兵法· 军争》:“悬权而动。”李商隐《瑶池》诗:“黄竹歌声动地哀。”④使用;动用。苏轼《辨黄庆基弹劾札子》:“若一一似此罗织人言,则天下之人更不敢开口动笔矣。”⑤发动;开动。《汉书·魏相传》:“今边郡困乏……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刘肃《大唐新语·极谏》:“今所幸宫去京二百余里,銮舆动轫,俄经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幸:旧指皇帝亲临。动轫:启动车辆。)⑥萌发;发生。《齐民要术·插刜》:“刜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上时:最好的时间。开莩:叶子裂开。)⑦改变;变化。《后汉书·班固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⑧感动;触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⑨怀念。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乡关。”⑩引动;牵动。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谨以所示布露于闻人,罗列于坐隅,使识者动目,闻者倾耳。”(闻人:有名望的人。坐:“座”本字,座位。)(11)指动物。归有光《二石说》:“至仁之泽,洋洋乎被动植矣。”(被:施加。)(1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次数很多,相当于“常常”“动不动”。《汉书·食货志上》:“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

    行:

    (一)①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来。”③行辈;辈份。《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军事编制。二十五人为行。扬雄《羽猎赋》:“各按行伍。”(伍:五人为伍。) (二)xíng ①行走;两脚交替前进。《列子·说符》:“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径:路。)泛指运行;前进。《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引申为离开;离去。《左传· 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古乐府《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将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疏通;疏导。《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⑤做;实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夫:语气词。)《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⑥行为。《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颂》:“行比伯夷。”《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陆逊陈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特进:官名。)⑨古诗诗体之一。属乐府诗类。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字体较楷书简易,较草书规范,汉代以来即流行。陆游《作字》:“书成半行草。”(11)副词。将要。陶潜《归去来兮辞》:“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

    尘:

    ①灰尘;尘土。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②污染。苏轼《笏记》:“既尘美职,复玷名藩。”(藩:藩镇。)③踪迹;业绩。《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许之余尘。”④世俗。宗教称俗世,隐者称仕途皆曰尘。《红楼梦》第一回:“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⑤比喻战争;祸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洪武爷: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烟尘”连用,义同。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⑥重量单位。一分的万万分之一。《清史稿·时宪志一》:“微、尘、秒、忽,虽属无几,而总计之,便集少成多。”


    上一篇: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

    下一篇: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 上一篇: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

    下一篇: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