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馬百度嘶,遊車動行塵。”詩句出處:《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龍虎謝鞭策,鵷鸞不司晨。君看海上鶴,何似籠中鶉。 獨用天地心,浮雲乃吾身。雖將簪組狎,若與煙霞親。 季父有英風,白眉超常倫。一官即夢寐,脫屣歸西秦。 竇公敞華筵,墨客盡來臻。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陽春。 征馬百度嘶,遊車動行塵。躊躇未忍去,戀此四座人。 餞離駐高駕,惜別空殷勤。何時竹林下,更與步兵鄰。
|
【註釋】:
征:
①出征;遠行。《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②征伐。《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③爭奪;奪取。《商君書·開塞》:“當此時也,民務勝而力征。”④賦稅。《孟子·盡心下》:“有佈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⑤收稅。《禮記·王制》:“關市譏而不征。”(關:關卡。譏:稽查。)百:
①數詞。十的十倍。《漢書·律歷志上》:“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紀:記數。協:合。長:增多。)②指虛數,眾多的。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度:
(一)①計量長短的器具或標準。《孟子·離婁上》:“朝不信道,工不信度。”(朝:朝廷。工:工匠。)《禮記·月令》:“日夜分,則同度量。”②規矩;法度;制度。《禮記· 曲禮上》:“進退有度。”《左傳·昭公四年》:“度不可改。”③界限;限度。賈誼《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亡(無)度,則物力必屈(jué)。”④氣量;胸懷;胸襟。《史記·高祖本紀》:“常有大度,不事傢人生產作業。”⑤逾越;超越。古樂府《木蘭詩》:“關山度若飛。”⑥過;越過。顧雲《詠柳二首》之二:“莫教虛度一年春。”⑦指計量單位。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體中運行的度數,稱躔(chán)度。《漢書·天文志》:“天下太平,五星循度。”(循:沿著。)⑧僧道引導人出傢稱“度”。韓愈《論佛骨表》:“(陛下)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⑨量詞。次;回。王勃《滕王閣序》:“物換星移幾度秋。”李頻《春日旅舍》:“如何一別故園後,五度花開五處看。”(11)通“渡”。古樂府《前溪歌》:“憂思出門倚,逢郎前溪度。”(倚:靠著門。) (二)duó ①計量長短;衡量。《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後知長短。”《漢書·枚乘傳》:“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過:超過。)②謀畫;打算。《左傳·哀公十一年》:“圉(yǔ)豈敢度其私。”(圉:人名。度其私:為自己打算。)③揣度;估計;估量。《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嘶:
①聲音沙啞。《漢書·王莽傳中》:“莽為人侈口蹷顄(hàn),露眼赤精,大聲而嘶。”(侈:大。蹷:短。顄:同“頷”,下巴。精:同“睛”,眼珠。)②馬鳴。庾信《三伏聞遊獵》:“馬嘶山谷響。”③鳴聲淒切。陳羽《夜泊荊溪》:“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遊:
①在水上漂浮。《詩經·邶風·谷風》:“泳之遊之。”(泳:在水中潛行。)泛指遊泳。《韓非子·難勢》:“越人善遊矣。”(越:國名。)②虛浮;不切實際。《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lù陸)。”③遊玩;遊覽。晁錯《言守邊備塞疏》:“幼則同遊。”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學或求官。《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④交際;交往。《漢書·枚乘傳》:“與英俊並遊。”⑤流動。《漢書·溝洫志》:“水尚有所遊蕩。”⑥縱;放縱。《後漢書·仇覽傳》:“剽輕遊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懸垂的飾物。《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遊說]為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四處奔走。《史記·張儀列傳》:“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車:
①車子。《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②特指兵車。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輪子轉動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則用水車。”④用水車戽(hù)水。范成大《圍田嘆四絕》之二:“六七月間天不雨,若為車水到山邊。”⑤牙床骨。《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面頰。)⑥量詞。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重千餘斤。”動:
①行動; 活動。《周易·系辭下》:“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利:利益。遷:變易。)《孫臏兵法·見威王》:“事備而後動。”②勞作;勞動。《孟子· 滕文公上》:“為民父母,使民盻盻(xì)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盻盻:恨視。)③震動;移動。《孫子兵法· 軍爭》:“懸權而動。”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④使用;動用。蘇軾《辨黃慶基彈劾札子》:“若一一似此羅織人言,則天下之人更不敢開口動筆矣。”⑤發動;開動。《漢書·魏相傳》:“今邊郡困乏……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劉肅《大唐新語·極諫》:“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裡,鑾輿動軔,俄經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幸:舊指皇帝親臨。動軔:啟動車輛。)⑥萌發;發生。《齊民要術·插刜》:“刜葉微動為上時,將欲開莩為下時。”(上時:最好的時間。開莩:葉子裂開。)⑦改變;變化。《後漢書·班固傳》:“君臣動色,左右相趨。”⑧感動;觸動。《史記·絳侯周勃世傢》:“天子為動,改容式車。”⑨懷念。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一:“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鄉關。”⑩引動;牽動。柳宗元《答貢士沈起書》:“謹以所示佈露於聞人,羅列於坐隅,使識者動目,聞者傾耳。”(聞人:有名望的人。坐:“座”本字,座位。)(11)指動物。歸有光《二石說》:“至仁之澤,洋洋乎被動植矣。”(被:施加。)(12)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次數很多,相當於“常常”“動不動”。《漢書·食貨志上》:“又動欲慕古,不度時宜。”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塵:
①灰塵;塵土。晁錯《論貴粟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②污染。蘇軾《笏記》:“既塵美職,復玷名藩。”(藩:藩鎮。)③蹤跡;業績。《宋史·南唐李氏世傢》:“思追巢、許之餘塵。”④世俗。宗教稱俗世,隱者稱仕途皆曰塵。《紅樓夢》第一回:“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⑤比喻戰爭;禍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洪武爺: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煙塵”連用,義同。高適《燕歌行》:“漢傢煙塵在東北。”⑥重量單位。一分的萬萬分之一。《清史稿·時憲志一》:“微、塵、秒、忽,雖屬無幾,而總計之,便集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