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禮數絕,常恐不合並。”詩句出處:《獻從叔當塗宰陽冰》;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金鏡霾六國,亡新亂天經。焉知高光起,自有羽翼生。 蕭曹安山兒屼,耿賈摧欃槍。吾傢有季父,傑出聖代英。 雖無三臺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風雲氣,終協龍虎精。 弱冠燕趙來,賢彥多逢迎。魯連善談笑,季佈折公卿。 遙知禮數絕,常恐不合並。惕想結宵夢,素心久已冥。 顧慚青雲器,謬奉玉樽傾。山陽五百年,綠竹忽再榮。 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 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 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 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裡,長流玉琴聲。 雅頌播吳越,還如泰階平。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 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 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 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 |
【註釋】:
遙:
①遠。《楚辭·招魂》:“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兮遙望博。”(廬江、長薄:均地名。瀛:池澤。)②長久。白居易《秋夜感懷呈朝中親友》詩:“遙夜涼風楚客悲。”③飄蕩。景差《大招》:“魂魄歸徠,無遠遙隻。”(徠:招來。隻:語氣詞。)[遙遙]1. 遼遠的樣子。陶潛《贈長沙公》:“遙遙三湘,滔滔九江。”2. 長久的樣子。江淹《青苔賦》:“晝遙遙而不暮,夜永永以空長。”3. 搖擺不定的樣子。《楚辭·九章·悲回風》:“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遙遙其左右。”知:
①知道。《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王充《論衡·知實》:“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事。)②知覺;感覺。范縝《神滅論》:“手等有痛癢之知。”③見解;知識。《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慮:思慮。)④知識。《列子· 湯問》:“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孰:誰。為:通“謂”,說。)⑤瞭解。《史記·管晏列傳》:“知我者鮑子也。”(鮑子:鮑叔牙。)⑥交好;相親。司馬遷《報任安書》:“絕賓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鮑照《詠雙燕》:“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銜淚:噙著淚。覓:找尋。)⑧主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禮:
①祭神以祈福。班固《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②古代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準則。《漢書·公孫弘傳》:“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③禮節;禮貌。《谷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禮人:禮貌待人。)④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周禮·春官·肆師》:“肆師之職,掌立國祀之禮,以佐大宗伯。”⑤禮物。《禮記·表記》:“天禮,不相見也。”⑥敬重。⑦膜拜。李白《秋浦歌》之十七:“低頭禮白雲。”⑧宴飲。《儀禮·覲禮》:“饗禮以歸。”數:
(一)①計算。《莊子·庚桑楚》:“簡發而櫛,數米而炊。”(櫛:梳。)②比較起來最突出。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國初以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③責備;列舉(罪行)。《左傳·昭公二年》:“使吏數之。”④稱說;訴說。《後漢書·禰衡傳》:“馀子碌碌,莫足數也。”(馀子:其餘的人。)施鑒《天仙子·秋閨》:“無人處,深深語,天涯往事難重數。” (二)shù ①數目。《莊子·秋水》:“號物之數謂之萬。”②數詞。幾;幾個。陳恭尹《秋日西郊宴集》:“欲灑新亭數行淚,南朝風景已全非。”(新亭:亭名。)③算術。《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④天命;氣數。《史記·李將軍列傳》:“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⑤規律;法則。《禮記·月令》:“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⑥技藝;方術。《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三)shuò ①多次;頻繁。柳宗元《捕蛇者說》:“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②副詞。屢次。《孫子·行軍》:“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四)cù 細;密。《孟子·梁惠王上》:“數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罟:網。洿池:池塘。)絕:
①斷;截斷。《史記·伍子胥列傳》:“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②《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引申為斷絕。《論語·堯曰》:“繼絕世,舉逸民。”《抱樸子·交際》:“乃發憤著論,杜門絕交。”又特指氣絕身亡。《呂氏春秋·知接》:“蒙衣袂而絕乎壽宮。”③橫度;穿過。《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借助。楫:槳。)《呂氏春秋·悔過》:“今行數千裡,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④極;非常。《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又特指極遙遠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騫:張騫。)又指極好的,獨一無二的。《漢書·敘傳上》:“逢蒙絕技於弧矢。”(逢蒙:古代善於射箭的人。弧:弓。)《後漢書·班彪傳附班固》:“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絕才。”[絕頂]1. 山的最高峰。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定當。)2. 非常的。常:
①恒久不變的;固定的。《孫子·虛實》:“四時無常位。”(四時:四季。)《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一定的準則或制度。《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國語·楚語上》:“民不廢時務,官不易朝常。”③指由習慣而形成的常規、慣例。《管子·幼官》:“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④特指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⑤平凡的;普通的。《史記·扁鵲傳》:“扁鵲,非常人也。”⑥日常;平時。《晉書·何曾傳》:“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經:治理。)⑦副詞。經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⑧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兩尋為常。《韓非子·揚權》:“上失扶寸,下得尋常。”⑨通“嘗”。曾經。《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tǎng)見(xiàn),是無世而不常有之。”(黨:偶然。)恐:
①畏懼;害怕。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尚書·金滕》:“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yǎn),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偃:倒下。邦人:國人。)②威嚇;恐嚇。《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宋史·楊廷璋傳》:“有姊寡居京師;周祖微時,欲聘之,姊不從;令媒氏傳言恐逼。”(周祖:後周太祖郭威。)③恐怕;擔心。《論語· 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蘇軾《海棠》:“隻恐夜深花睡去。”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合:
(一)①合攏;閉合在一起。《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白居易《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厭見簿書先眼合,喜逢杯酒暫眉開。”②會合;聚集。《韓非子·五蠹》:“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③符合;與……一致。《北史·賀拔嶽傳》:“不讀兵書,而暗與之合。”(之:兵書。)④和諧;投契。《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兩邊說得情投意合,隻恨相見之晚。”⑤應當;應該。白居易《與元九書》:“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⑥古代雙方以兵器交鋒,一來一往為一合。《史記·蕭相國世傢》:“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⑦盒;盒子。《開元天寶遺事》卷下:“又各捉蜘蛛閉於合中。”(二) gě 容量單位。一升的十分之一。《漢書·律歷志上》:“十合為升。”《明季北略》錄明末民謠:“朝求升,暮求合。”合並:
①謂合攏到一處。傅毅《舞賦》:“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駱驛飛散,颯沓~~。”②聚會,會面。韓愈《與孟東野書》:“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各以事牽,不可~~。”並:
(一)①並行;平列。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②副詞。1. 一同;一齊。《論衡·治期》:“夫饑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2. 表示全部。相當於“全”、“都”。《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班:回。)3.用在否定詞之前,加強語氣。《聊齋志異·胭脂》:“過此並無一言。”③連詞。表示更進一層。相當於“並且”、“而且”。王安石《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④介詞。和;同。朱穆《崇厚論》:“豈得同年而語,並日而談哉?” (二)bàng 通“傍”。依傍;挨著。《漢書·鮑宣傳》:“貪吏並公,受取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