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浮雲,集於高舂。”詩句出處:《浮雲三章》;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
浮雲浮雲,集於扶桑。扶桑茫茫,日暮之光。 非日之暮,浮雲之污。嗟我懷人,猶心如蠹。 浮雲浮雲,集於咸池。咸池微微,日昃之時。 非日之昃,浮雲之惑。嗟我懷人,憂心如織。 浮雲浮雲,集於高舂。高舂濛濛,日夕之容。 非日之夕,浮雲之積。嗟我懷人,憂心如惄。
|
【註釋】:
浮:
①漂在水面。與“沉”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載:則。)②行船。宋玉《高唐賦》:“若浮海而望碣石。”(碣石:山名。)③表面上的;空虛不實。《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七回:“乃於要道,深掘陷坑,將草蓐掩蓋,上用浮土。”④虛浮;浮華。魏征《十漸不克終疏》:“必先淳樸而抑浮華。”⑤浮躁。《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⑥超過;多餘。曾鞏《故朝散大夫孫公行狀》:“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費。”⑦罰人飲酒。《說苑·善說》:“飲不釂者,浮以大百。”[浮生]舊稱短促虛空的人生。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浮圖][浮屠]梵語譯音。1.佛;佛陀。《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2.和尚。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文暢,浮屠也。”3.佛塔。蘇軾《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百二十尺。”浮雲:
①飄浮的雲片。左思《詠史》:“連璽曜前庭,比之猶~~。”②喻指不重要或不值一顧的事物。《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③喻指小人,佞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浮:
①漂在水面。與“沉”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載:則。)②行船。宋玉《高唐賦》:“若浮海而望碣石。”(碣石:山名。)③表面上的;空虛不實。《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七回:“乃於要道,深掘陷坑,將草蓐掩蓋,上用浮土。”④虛浮;浮華。魏征《十漸不克終疏》:“必先淳樸而抑浮華。”⑤浮躁。《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⑥超過;多餘。曾鞏《故朝散大夫孫公行狀》:“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費。”⑦罰人飲酒。《說苑·善說》:“飲不釂者,浮以大百。”[浮生]舊稱短促虛空的人生。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浮圖][浮屠]梵語譯音。1.佛;佛陀。《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2.和尚。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文暢,浮屠也。”3.佛塔。蘇軾《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百二十尺。”浮雲:
①飄浮的雲片。左思《詠史》:“連璽曜前庭,比之猶~~。”②喻指不重要或不值一顧的事物。《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③喻指小人,佞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集:
①鳥停在樹上。《詩經·小雅·黃鳥》:“黃鳥黃鳥,無集於桑。”②停留。《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集於中澤。”③聚集。王羲之《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畢、咸:全。)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而響應。”④宴集。《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⑤定期聚會交易。杜甫《述古》:“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錐刀:微薄。)⑥匯集詩文成冊。又為我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之一部。《新唐書·藝文志一》:“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兩都:長安與洛陽。)⑦成;完成。《呂氏春秋·慎行》:“將以害荊,其事已集矣。”⑧和順;安定。《史記·秦始皇本紀》:“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於:
(一)①介詞。相當於“在”。表動作的時間、處所。《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車下。”(越:墜。)②介詞。相當於“對”、“對於”。表動作對象。《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③相當於“向”。表示趨向。《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④相當於“至”、“到”。表示方向和目標。《尚書· 盤庚上》:“盤庚遷於殷。”(遷:遷都。)⑤相當於“過”。表示比較。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⑥相當於“自”、“從”、“由”。表示起始。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青蘋:水草名。末:頂端。)⑦相當於“給”。《漢書·揚雄傳下》:“東方朔割炙(zhì)於細君。”(炙:烤肉。細君:妻。)⑧相當於“被”。表被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二)wū(烏)。嘆詞。表呼聲或贊嘆。《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念:常常想。)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舂:
①把谷物的皮殼搗掉。《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yóu),或簸或蹂。”(揄:舀取。)②通“沖”。沖擊;撞擊。《史記·魯周公世傢》:“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富父終甥:人名。)③臼。《聊齋志異·汪士秀》:“剛勇有力,能舉石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