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說稍滌心中垢,都遺陌上塵。”詩句出處:《建元寺西院寄李員外縱聯句》;是唐朝詩人皇甫曾的作品。
寄隱霜臺客,相思粉署人。--崔子向 誠知阡陌近,無奈別離頻。--皇甫曾 夜色迷雙樹,鐘聲警四鄰。--鄭說 散才徒仰鮑,歸夢遠知秦。--臺上 雨帶清笳發,花驚夕漏春。--皎然 招搖隨步錫,仿佛聽行輪。--崔子向 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皇甫曾 盛名知獨擅,良會憶相親。--鄭說 稍滌心中垢,都遺陌上塵。--崔子向 今宵此堂集,何事少遺民。--皎然
|
【註釋】:
鄭:
古國名。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鄭重]1.頻繁。《漢書·王莽傳》:“然非皇天鄭重降符命之意。”2.嚴肅認真。3.殷勤。白居易《庾順之以紫霞綺遠贈以詩答之》:“千裡故人心鄭重。”說:
(一)①陳述;講述。《周易·咸》:“滕口說也。”(滕:張口放言 )②說明;解釋。《荀子·天論》:“萬物之怪書不說。”③學說;主張;言論。《韓非子·難一》:“矛楯之說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往:類推。)④告訴。《國語·吳語》:“使人說於子胥。”⑤古文體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二)shuì ①勸說;說服。《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②通“稅”。止息。《詩經·召南·甘棠》:“召伯所說。” (三)yuè 喜悅;高興。也寫作“悅”。《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稍:
①細碎的禾莖。《周禮·天官·大府》:“四郊之賦,以待稍秣。”(稍秣:喂牲畜的草料。)②小。《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稍事,設薦脯醢。”(薦:獻。脯:幹肉。醢hǎi:肉醬。)③稟食,官府發給的糧食。《儀禮·聘禮》:“唯稍受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縣官日有稟稍之供。”④副詞。表示程度、數量逐步增減。相當於“漸漸”。《史記·漢興諸侯年表》:“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國不過數十裡。”(微:衰落。)⑤副詞。表示程度輕,數量少。相當於“略微”。《青溪寇軌》:“稍不如意,則鞭笞酷虐。”滌:
①洗。《韓非子·說林下》:“有滌則潔矣。”②打掃,清除。《詩經·豳風·七月》:“十月滌場。”③滌宮,古時飼養祭牲的房子。《公羊傳·宣公三年》:“帝牲在於滌三月。”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中:
(一)①中間。《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同長:同樣長的半徑。)柳宗元《天說》:“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②內;在一定的范圍內。《孟子·滕文公上》:“國中無偽。”《考工記·巨人》:“國中九經九緯。”③位置、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列子·力命》:“中塗遇東郭先生。”(塗:同“途”。)《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④正;適中。《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湯:殷商國君。)⑤宜於;合於。《史記·外戚世傢》:“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 (二)zhòng ①符合;適合。《呂氏春秋·懷寵》:“必中理,然後說。”《荀子·賦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②誣蔑;誣蔑別人使受損害。《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後漢書·馬援傳》:“援亦中病。”垢:
①污穢。《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芒:同“茫”。昏昧無知。業:事務;職業。)②塵土一類;臟東西。《韓非子·大體》:“不洗垢而察難知。”③恥辱;污辱。《左傳·宣公十五年》:“國君含垢。”都:
(一)du ①[名]大城市。《左傳·隱公元年》:“大~不過三國之一。”②[名]首都,京城。班固《西都賦》:“漢之西~,在於雍州,實曰長安。”③[名][都會]1. 諸侯國的都城。柳宗元《封建論》:“秦有天下,裂~~而之郡邑。”2. 繁華的大城市。《史記·貨殖列傳》:“然邯鄲亦漳、河之間一~~也。”④[形]漂亮。《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薑,洵美且~。”⑤[嘆]表示贊美。《尚書·皋陶謨》:“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⑥[動]居於,處在。《史記·滑稽列傳》:“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卿相之位,澤及後世。”⑦[動]匯總,匯聚。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為一集。”(二) dou [副]全,盡。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於時天月明凈,~無纖翳。” 【辨析】都,京。“京”的本義是“大”。在先秦“京師”連用方指“國都”,“京”指國都是後起義。“都”的本義指“大城市”,漢代以後才可以指首都。遺:
(一)①失去;丟失。《韓非子·難三》:“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淮南子·原道》:“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履:鞋。冠:帽。)②遺漏;忽略。《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③遺失;遺漏的東西。司馬遷《報任安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闕:缺失。)④舍棄。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商君:指商鞅。)⑤遺留;留給。《史記·韓長儒列傳》:“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後遺憂。” ⑥前代遺留的風氣、風格等。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⑦特指死者留下的。諸葛亮《出師表》:“深追先帝遺詔。”(追:追念。)⑧剩下。曹操《蒿裡行》:“生民百遺一。”《漢書·食貨志上》:“地有遺利,民有餘力。”⑨超脫。賈誼《鵩鳥賦》:“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⑩排泄。《南史·梁豫章王綜傳》:“嘗改歲後,問訊臨川王宏,出至中閣,登宏羊車次遺糞而出。”(11)墜;落。劉向《九嘆·思古》:“目眇眇而遺泣。”(泣:眼淚。) (二)wèi ①給予;贈送。《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②特指饋贈。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③送達。《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書遺譚。”④指送行。《商君書·畫策》:“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得:指立功取勝。無:同“毋”。)陌:
①田間東西走向的小路。《史記·商君列傳》:“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②泛指道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尋常巷陌。”③通“佰”。錢一百為佰。《舊五代史·王章傳》:“官庫出納緡錢,皆以八十為陌。”(緡:穿銅錢用的繩子。)上:
(一)①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天工開物·飴餳》:“色以白者為上。”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墨子·七患》:“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⑤由低處往高處。《莊子·逍遙遊》:“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⑥去;往。黃宗羲《柳敬亭傳》:“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⑦向前。《戰國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終。)⑧進呈;進獻;送上。《漢書·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⑨出場。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正旦扮鶯鶯上。”⑩加;添加。《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11)塗染。《天工開物·造竹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12)通“尚”。崇尚。《呂氏春秋·長見》:“尊賢上功。” (二)shǎng 上聲,漢語四聲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上去人,則餘病未能。”塵:
①灰塵;塵土。晁錯《論貴粟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②污染。蘇軾《笏記》:“既塵美職,復玷名藩。”(藩:藩鎮。)③蹤跡;業績。《宋史·南唐李氏世傢》:“思追巢、許之餘塵。”④世俗。宗教稱俗世,隱者稱仕途皆曰塵。《紅樓夢》第一回:“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⑤比喻戰爭;禍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洪武爺: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煙塵”連用,義同。高適《燕歌行》:“漢傢煙塵在東北。”⑥重量單位。一分的萬萬分之一。《清史稿·時憲志一》:“微、塵、秒、忽,雖屬無幾,而總計之,便集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