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吹成暖景猶葭律,引上纖蘿在嶽松。

    “吹成暖景猶葭律,引上纖蘿在嶽松。”詩句出處:《投翰長趙侍郎》;是唐朝詩人黃滔的作品。

    禹門西面逐飄蓬,忽喜仙都得入蹤。
    賈氏許頻趨季虎,荀傢因敢謁頭龍。
    手扶日月重輪起,數是乾坤正氣鐘。
    五色筆驅神出沒,八花磚接帝從容。
    詩酬禦制風騷古,論似人情鼎鼐濃。
    豈有地能先鳳掖,別無山更勝鰲峰。
    攀鴻日淺魂飛越,為鯉年深勢噞喁。
    澤國雨荒三徑草,秦關雪折一枝筇。
    吹成暖景猶葭律,引上纖蘿在嶽松。
    願向明朝薦幽滯,免教號泣觸登庸。

    【註釋】:

    吹:

    ①合攏嘴唇用力出氣。《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②吹奏。杜甫《遣興》詩:“高樓夜吹笛。”③(氣體)流動觸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風飄飄而吹衣。”④吹噓;誇口。《顏氏傢訓·名實》:“有一士族,讀書不夠二三百卷……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酒犢:酒肉。遞:交相。)⑤管樂。陶潛《述酒》詩:“王子愛清吹。”

    成:

    ①完成;實現。李斯《諫逐客書》:“使秦成帝業。”②幫助實現;成全。《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③成為;變為。《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mèi)成帷,揮汗成雨。”(閭:裡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蘊才略,壯而有成。”(蘊:蓄。)⑤成長;成熟。《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養以成。”⑥和解;交好。《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史記·張儀列傳》:“哀王於是倍從(zòng)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倍:違背。從:指合縱。儀: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現成的。《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論》:“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變。)⑧層;重(chóng)。《史記·李斯列傳》:“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呂氏春秋·音初》:“為九成之臺。”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漢書·刑法志》:“成方十裡。”

    景:

    (一)①日光;光亮。《嶽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張衡《西京賦》:“流景曜之(wěi)曄。”(曄:光輝燦爛。)也指太陽。潘嶽《楊仲武誄》:“日昃(zè)景西,望子朝陰。”(昃:日偏西。朝:宮室。)②光陰;時光。傅玄《九歌曲》:“歲莫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③風景;景物。《漢書· 梅福傳》:“此何景也?”歐陽修《醉翁亭記》:“四時之景不同。”④情形;景況。李白《贈僧崖公》:“昔往今來歸,絕景無不經。”⑤大。成公綏《嘯賦》:“遊崇崗,陵景山。”(陵:登上。)《淮南子·天文》:“龍舉而景雲屬。”(屬zhǔ:連接;跟隨。) (二)yǐng 陰影;影子。後作“影”。李朝威《柳毅傳》:“景從雲合。”《過秦論》:“贏糧而景從。”(贏yíng:背。)《淮南子·原道》:“照日光而無景。”

    猶:

    ①獸名。也叫猶猢,形似麂。《水經註·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②如同;好像。《隆中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七:“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詞。1. 還;仍然。《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軔:仞。)2. 尚且。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胄:後代。)④通“猷(yóu)”。1.計謀;謀劃。《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2.道。《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匪:非。是:復指前置賓語。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2.從。《孟子·公孫醜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是以難也。”3.由於。《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⑥通“搖”。搖動。《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

    葭:

    ①未長穗的蘆葦。《詩經·秦風·蒹葭》:“蒹(jiān)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蘆類。)②通“笳”。胡笳,古代一種樂器。杜甫《小至》:“吹葭六琯(guǎn)動飛灰。”(琯:同“管”。樂器名。)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鳴葭戾朱宮。”

    律:

    ①法令;法規。《管子·七臣七主》:“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分:名分。)《史記·平準書》:“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弛:放松。)又指法律的具體條文。《漢書·高帝紀》:“命蕭何次律令。”特指刑律。《晉書·刑法志》:“盜律有賊傷之例,賊律有盜章之文。”②規則;法則。《商君書·戰法》:“兵大律在謹。”韓偓《送人棄官入道》:“酒律應難忘。”③約束;管理。李商隱《驕兒詩》:“威怒不可律。”④古代用來校正樂音高低的竹管。《後漢書·律歷志上》:“截管為律,吹以考聲。”⑤音律。即竹管校定的音階。十二個竹管分為單數、雙數,單數校定的音階叫六律,雙數叫六呂,合稱十二律。《楚辭·九歌·東君》:“應律兮合節。”(節:節拍。)《漢書·律歷志上》:“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⑥舊體詩體裁之一律詩的省稱。⑦指季節和氣候。陸遊《春望》:“大地四春律。”

    引:

    ①開弓。《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②伸長;延續。《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領:脖子。)③引導;率領。《史記·秦始皇本紀》:“引兵欲攻燕。”又《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④避開;退卻。《戰國策·趙策三》:“秦軍引而去。”⑤持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嬰引卮(zhī)酒進上。”(卮:酒器。上:指皇帝。)⑥引用;援引。諸葛亮《前出師表》:“引喻失義。”王充《論衡· 問孔》:“子遊引前言以距孔子。”(距:反駁。)⑦樂曲。馬融《長笛賦》:“故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⑧文體之一。略同“序”。王勃《滕王閣序》:“恭疏短引。”(疏:陳述。)⑨引薦;推舉。《後漢書 ·李膺傳》:“故引用天下名士。”⑩量詞。舊長度單位。十丈為一引。

    上:

    (一)①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天工開物·飴餳》:“色以白者為上。”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墨子·七患》:“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⑤由低處往高處。《莊子·逍遙遊》:“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⑥去;往。黃宗羲《柳敬亭傳》:“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⑦向前。《戰國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終。)⑧進呈;進獻;送上。《漢書·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⑨出場。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正旦扮鶯鶯上。”⑩加;添加。《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11)塗染。《天工開物·造竹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12)通“尚”。崇尚。《呂氏春秋·長見》:“尊賢上功。” (二)shǎng 上聲,漢語四聲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上去人,則餘病未能。”

    纖:

    ①細小;纖細。《呂氏春秋·本味》:“鼎中之變,精妙微纖。”②吝嗇。《史記·貨殖列傳》:“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師史:人名。)③通“殲”。刺。《禮記·文王世子》:“其刑罪,則纖。”[纖塵]細小的灰塵。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

    在:

    ①存在;在世。《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范縝《神滅論》:“豈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張華《情詩》:“處歡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長”。(愒:貪。)③處;處所。陶潛《飲酒》之二:“衰榮無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於;取決於。《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⑤問候;慰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寡人:衛獻公自稱。淹恤:久遭憂患。吾子:指衛大夫大叔文子。)⑥觀察;審察。《尚書 ·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詞。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柳宗元《田傢》詩:“迎新在此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將軍:指孫權。操:曹操。)⑧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等。⑨終結。《尚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僅僅。《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

    嶽:

    ①高大的山。《說文》作“嶽”,古文隸變作“嶽”。②對妻子的父母或伯、叔父的稱呼。《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道:‘嶽父見教的是。’”

    松:

    樹名。《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上一篇:推恩每觉东溟浅,吹律能令北陆暄。

    下一篇:忆漱苏门涧,经浮楚泽潴。
  • 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诗句出处:《投翰长赵侍郎》;是唐朝诗人黄滔的作品。

    禹门西面逐飘蓬,忽喜仙都得入踪。
    贾氏许频趋季虎,荀家因敢谒头龙。
    手扶日月重轮起,数是乾坤正气钟。
    五色笔驱神出没,八花砖接帝从容。
    诗酬御制风骚古,论似人情鼎鼐浓。
    岂有地能先凤掖,别无山更胜鳌峰。
    攀鸿日浅魂飞越,为鲤年深势噞喁。
    泽国雨荒三径草,秦关雪折一枝筇。
    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愿向明朝荐幽滞,免教号泣触登庸。

    【注释】:

    吹:

    ①合拢嘴唇用力出气。《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②吹奏。杜甫《遣兴》诗:“高楼夜吹笛。”③(气体)流动触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风飘飘而吹衣。”④吹嘘;夸口。《颜氏家训·名实》:“有一士族,读书不够二三百卷……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酒犊:酒肉。递:交相。)⑤管乐。陶潜《述酒》诗:“王子爱清吹。”

    成:

    ①完成;实现。李斯《谏逐客书》:“使秦成帝业。”②帮助实现;成全。《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③成为;变为。《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刘向《说苑·奉使》:“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mèi)成帷,挥汗成雨。”(闾:里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少蕴才略,壮而有成。”(蕴:蓄。)⑤成长;成熟。《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养以成。”⑥和解;交好。《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史记·张仪列传》:“哀王于是倍从(zòng)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倍:违背。从:指合纵。仪: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现成的。《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论》:“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变。)⑧层;重(chóng)。《史记·李斯列传》:“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吕氏春秋·音初》:“为九成之台。”⑨古代十里见方为一成。《汉书·刑法志》:“成方十里。”

    景:

    (一)①日光;光亮。《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张衡《西京赋》:“流景曜之(wěi)晔。”(晔:光辉灿烂。)也指太阳。潘岳《杨仲武诔》:“日昃(zè)景西,望子朝阴。”(昃:日偏西。朝:宫室。)②光阴;时光。傅玄《九歌曲》:“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③风景;景物。《汉书· 梅福传》:“此何景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④情形;景况。李白《赠僧崖公》:“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⑤大。成公绥《啸赋》:“游崇岗,陵景山。”(陵:登上。)《淮南子·天文》:“龙举而景云属。”(属zhǔ:连接;跟随。) (二)yǐng 阴影;影子。后作“影”。李朝威《柳毅传》:“景从云合。”《过秦论》:“赢粮而景从。”(赢yíng:背。)《淮南子·原道》:“照日光而无景。”

    犹:

    ①兽名。也叫犹猢,形似麂。《水经注·江水一》:“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②如同;好像。《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七:“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词。1. 还;仍然。《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轫:仞。)2. 尚且。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胄:后代。)④通“猷(yóu)”。1.计谋;谋划。《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2.道。《诗经·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匪:非。是:复指前置宾语。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传·昭公十四年》:“杀亲益荣,犹义也夫!”2.从。《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3.由于。《公羊传·庄公四年》:“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⑥通“摇”。摇动。《礼记·檀弓下》:“咏斯犹,犹斯舞。”

    葭:

    ①未长穗的芦苇。《诗经·秦风·蒹葭》:“蒹(jiān)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芦类。)②通“笳”。胡笳,古代一种乐器。杜甫《小至》:“吹葭六琯(guǎn)动飞灰。”(琯:同“管”。乐器名。)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鸣葭戾朱宫。”

    律:

    ①法令;法规。《管子·七臣七主》:“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分:名分。)《史记·平准书》:“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弛:放松。)又指法律的具体条文。《汉书·高帝纪》:“命萧何次律令。”特指刑律。《晋书·刑法志》:“盗律有贼伤之例,贼律有盗章之文。”②规则;法则。《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韩偓《送人弃官入道》:“酒律应难忘。”③约束;管理。李商隐《骄儿诗》:“威怒不可律。”④古代用来校正乐音高低的竹管。《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⑤音律。即竹管校定的音阶。十二个竹管分为单数、双数,单数校定的音阶叫六律,双数叫六吕,合称十二律。《楚辞·九歌·东君》:“应律兮合节。”(节:节拍。)《汉书·律历志上》:“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⑥旧体诗体裁之一律诗的省称。⑦指季节和气候。陆游《春望》:“大地四春律。”

    引:

    ①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②伸长;延续。《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领:脖子。)③引导;率领。《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④避开;退却。《战国策·赵策三》:“秦军引而去。”⑤持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引卮(zhī)酒进上。”(卮:酒器。上:指皇帝。)⑥引用;援引。诸葛亮《前出师表》:“引喻失义。”王充《论衡· 问孔》:“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距:反驳。)⑦乐曲。马融《长笛赋》:“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⑧文体之一。略同“序”。王勃《滕王阁序》:“恭疏短引。”(疏:陈述。)⑨引荐;推举。《后汉书 ·李膺传》:“故引用天下名士。”⑩量词。旧长度单位。十丈为一引。

    上:

    (一)①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天工开物·饴饧》:“色以白者为上。”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墨子·七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⑤由低处往高处。《庄子·逍遥游》:“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去;往。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向前。《战国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终。)⑧进呈;进献;送上。《汉书·东方朔传》:“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⑨出场。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正旦扮莺莺上。”⑩加;添加。《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11)涂染。《天工开物·造竹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12)通“尚”。崇尚。《吕氏春秋·长见》:“尊贤上功。” (二)shǎng 上声,汉语四声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人,则余病未能。”

    纤:

    ①细小;纤细。《吕氏春秋·本味》:“鼎中之变,精妙微纤。”②吝啬。《史记·货殖列传》:“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师史:人名。)③通“歼”。刺。《礼记·文王世子》:“其刑罪,则纤。”[纤尘]细小的灰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

    在:

    ①存在;在世。《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范缜《神灭论》:“岂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状态。张华《情诗》:“处欢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长”。(愒:贪。)③处;处所。陶潜《饮酒》之二:“衰荣无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于;取决于。《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⑤问候;慰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寡人:卫献公自称。淹恤:久遭忧患。吾子:指卫大夫大叔文子。)⑥观察;审察。《尚书 ·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玉饰的天体观测仪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词。引进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柳宗元《田家》诗:“迎新在此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将军:指孙权。操:曹操。)⑧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其下多连“不”等。⑨终结。《尚书·吕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仅仅。《汉书·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岳:

    ①高大的山。《说文》作“嶽”,古文隶变作“岳”。②对妻子的父母或伯、叔父的称呼。《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松:

    树名。《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上一篇:推恩每觉东溟浅,吹律能令北陆暄。

    下一篇:忆漱苏门涧,经浮楚泽潴。

  • 上一篇:推恩每觉东溟浅,吹律能令北陆暄。

    下一篇:忆漱苏门涧,经浮楚泽潴。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