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葉遍蓬蒿,樊鄧無良疇。”詩句出處:《巴陵早秋,寄荊州崔司馬、吏部閻功》;是唐朝詩人賈至的作品。
謫居瀟湘渚,再見洞庭秋。極目連江漢,西南浸鬥牛。 滔滔蕩雲夢,澹澹搖巴丘。曠如臨渤澥,窅疑造瀛洲。 君山麗中波,蒼翠長夜浮。帝子去永久,楚詞尚悲秋。 我同長沙行,時事加百憂。登高望舊國,胡馬滿東周。 宛葉遍蓬蒿,樊鄧無良疇。獨攀青楓樹,淚灑滄江流。 故人西掖寮,同扈岐陽蒐。差池盡三黜,蹭蹬各南州。 相去雖地接,不得從之遊。耿耿雲陽臺,迢迢王粲樓。 跂予暮霞裡,誰謂無輕舟。
|
【註釋】:
宛:
(一)①彎曲;曲折。《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宛虹拖於楯軒。”《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宛宛黃龍,興德而升。”②仿佛;好像。《詩經·秦風·蒹葭》:“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③微小的樣子。《詩經·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④鬱結。《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寒濕氣宛篤不發。” (二)yuān 地名。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史記·高祖本紀》:“出軍宛、葉間。”[大宛]西域國名。《漢書·張騫傳》:“西走數十日,至大宛。”葉:
①葉子。《楚辭· 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②世;時期。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李勢在蜀既久,承藉累葉。”(李勢:人名。)蕭統《文選序》:“自炎漢中葉。”(炎漢:指漢朝。)③書頁。一張為一葉。王彥泓《寓夜》詩:“鼠翻書葉響,蟲逗燭花飛。”這個意義又寫作“頁”。遍:
①普遍;全面。《詩經·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群黎:眾庶;黎民。)《荀子·性惡》:“足可以遍行天下。”(足:腳。)②量詞。表示次數,相當於“次”、“回”。《三國志· 魏書· 賈逵傳》註引《魏略》:“最好《春秋左傳》,乃為牧守,常自課讀之,月常一遍。”蓬:
①蓬草。也叫“飛蓬”。《荀子· 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散亂;蓬松。《晉書 ·王徽之傳》:“蓬首散帶。”③蓬萊山的簡稱。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葛洪《抱樸子·內篇·對俗》:“(得道之士)棄神州而宅蓬瀛。”(瀛:瀛洲。相傳為海上仙境。)[蓬戶]用蓬草編成的門戶。指簡陋的房屋。《史記·遊俠列傳》:“終身空室蓬戶。”蒿:
①青蒿;香蒿。二年生草本植物。《詩經·小雅·蓼莪》:“匪莪伊蒿。”(匪:同“非”。莪:蒿類。伊:是。)②氣蒸發的樣子。《西京雜記》卷五:“熏蒿歊(xiāo)蒸,而風雨雲霧,雷電雪雹生焉。”(歊:熱氣上升。)③通“耗”。損耗。《國語·楚語上》:“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心,其為惡也甚矣。”樊:
①馬負過重而不前。阮瑀《駕出北郭門行》:“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②關鳥獸的籠子;牢籠。《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③籬笆。黃庭堅《庚申宿觀音院》詩:“僧屋無陶瓦,剪茅蒼竹樊。”④編籬笆。《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jù)瞿。”(狂夫:愚鈍的人。瞿瞿:神情不安。)⑤邊緣。張九齡《歲初巡屬縣登高安南樓言懷》:“深俯東溪澳,遠延南山樊。”(澳:水的彎曲處。)[樊然]紛雜的樣子。《莊子·齊物論》:“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wū)能知其辯?”(塗:道路。惡:何。)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良:
①善良;賢良。《禮記·禮運》:“父慈、子孝、兄良、弟弟(tì)。”(弟:同“悌”。友愛。)《後漢書·左雄傳》:“民所以安而無怨者,政平吏良也。”(平:安定。)②善良、賢良的人。張衡《思玄賦》:“尚前良之遺風兮。”(尚:崇尚。)③優良;精美。《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良工也。”④副詞。1.的確;果然。《漢書·李尋傳》:“良有不得已,可賜以財貨,不可私以官位。”《史記·趙世傢》:“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2. 甚;很。《漢書·馮唐傳》:“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悅。”[良人]1.婦女稱丈夫。《孟子·離婁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2.善良的人。韓愈《原毀》:“是足為良人矣。”(是:這就。)3.有才能的人。《詩經·秦風·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疇:
①已耕治的田地。《荀子·富國》:“其田疇穢。”(穢:荒蕪。)②田間的分界。左思《魏都賦》:“均田畫疇,蕃廬錯列。”(蕃廬錯列:藩籬廬舍錯雜羅列。)③種類;同類。後作“儔”。《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戰國策·齊策》:“物各有疇。”④同輩。《後漢書·劉隆傳》:“明年,隆坐征下獄,其疇輩十餘人皆死。”(坐征:受懲。)⑤誰。《列子·天瑞》:“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疇昔]以前;往昔。范成大《一百八盤》:“疇昔辭桂林,自謂已出嶺。”《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