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光別,回首不復疑。”詩句出處:《送沈秀才下第東歸》;是唐朝詩人賈島的作品。
曲言惡者誰,悅耳如彈絲。直言好者誰,刺耳如長錐。 沈生才俊秀,心腸無邪欺。君子忌茍合,擇交如求師。 毀出疾夫口,騰入禮部闈。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 東歸傢室遠,掉轡時參差。浙雲近吳見,汴柳接楚垂。 明年春光別,回首不復疑。
|
【註釋】:
明:
①明亮;光明。《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②照亮。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火尚足以明也。”③明顯;明白。《戰國策·齊策一》:“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④公開。《戰國策·趙策四》:“太後明謂左右。”又顯露。柳宗元《小石潭記》:“明滅可見。”⑤說明;表明。張溥《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⑥賢明;英明。諸葛亮《前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⑦聰明;智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韓愈《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放棄。)⑧視力;眼力。又視力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⑨白天。張煌言《擬古》之二:“晦明本如轂(gǔ),日日相推移。”(晦:黑夜。轂:車輪的中心。)⑩舊指陽世間。顏延之《和謝監靈運一首》:“人神幽明絕。”(幽:指陰間。絕:指時亂不得祭祀。)(11)次(日或年)。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南海:指浙江佛教勝地普陀山。)(12)朝代名。朱元璋建於公元1368年,1661年為清王朝所代替。[明堂]古代天子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古樂府《木蘭詩》:“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器]即“冥器”。古代殉葬用的器物。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個大人傢出殯,擺設明器,好生齊整。”(大人傢:大戶人傢。)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蘇軾《喜雨亭記》:“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十二個月為一年。《莊子·秋水》:“湯之時,八年七旱。”③年紀;年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④帝王的年號。改年叫改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改年為延康。”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②年;歲。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一臥東山三十春。”③生機;生命。歐陽修《奉使道中寄垣師》:“塞垣春枯積雪溜,沙礫威怒黃雲愁。”(塞垣:指長城。溜:流水。)④指年輕女子的形態。崔玨(jué)《有贈》:“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諺雲:‘蓬開先百草,戴瞭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⑦指酒。司空圖《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春光:
①春天的風光。杜甫《臘日》:“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有柳條。”②春天,春季。陸遊《得季長書追懷南鄭幕府》:“從戎昔在山南日,強半~~醉裡銷。”光:
①光亮;光輝。《墨子·尚賢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辭·九章·涉江》:“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③光采;風采。《莊子·盜蹠》:“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華美。《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④光榮;榮耀。《漢書·禮樂志》:“下民之樂,子孫保光。”司馬遷《報任安書》:“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⑤時光;光陰。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軒: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⑥景物;景色。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⑦發揚光大。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⑧光滑。韓愈《進學解》:“爬羅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禮樂文物。《周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別:
(一)①分開。班固《漢書·蘇武傳》:“別其官屬常惠等等,各置他所。”②離別。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③分辨;區別。《商君書·禁使》:“則上別飛鳥,下察秋毫。”范縝《神滅論》:“如絲體變為縷體,縷體即是絲體。有何別焉?”(縷:線。)④類別。劉知幾《史通·雜述》:“史氏流別,殊途並騖(wù)。”(史氏:史傢。騖:奔馳;流行。)⑤另;另外的。朱弁《送春》詩:“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⑥扭轉。杜牧《陪昭應盧郎中》詩:“泥情斜拂印,別臉小低頭。”⑦寫錯或讀錯(字)。《儒林外史》第四回:“前日替這裡作瞭個薦亡的疏,我拿瞭給人看,說是倒別瞭三個字。” (二)biè 不順;執拗。《水滸全傳》第一回:“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回:
①旋轉;曲折環繞。《左傳·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鄭東北。”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引申為掉轉方向,掉頭。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引申為改變。《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復原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傢老大回。”《鬱離子·九難》:“靈藥千名,神農所嘗,起死回生,旋陰斡陽。”引申為回復。《夢溪筆談· 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③不正直;邪僻。《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論衡·變虛》:“若德回亂,民將流亡。”又為偏私,袒護。《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④避讓;忌諱。《新序·雜事一》:“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後漢書·左雄傳》:“(左雄)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⑤量詞。晏幾道《鷓鴣天》:“幾回魂夢與君同。”首:
①頭;腦袋。《楚辭 · 九歌·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挾:夾在腋下。秦弓:秦地出產良弓。懲:戒止;警戒。)《左傳·襄公十四年》:“唯餘馬首是瞻。”②首領;統帥者。《周易·乾卦》:“見群龍無首,吉。”③開始;首先。《老子》第二十八章:“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史記·陳涉世傢》:“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竟:終於。事:起義。)④第一。《漢書·匡衡傳》:“孔子著之《孝經》首章,蓋至德之本也。”⑤要領。《韓非子·心度》:“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也。”(勝:盡。)⑥伏首認罪或揭發。《漢書· 文三王傳》:“置辭驕嫚,不首主令。”⑦向;朝著。司馬遷《報任安書》:“然陵一呼勞軍……北首爭死敵。”(死敵:殺敵。)⑧量詞。用於詩、文、歌曲等。《宋書·謝莊傳》:“所著文章四百餘首,行於世。”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復:
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疑:
①疑惑;猜疑;懷疑。《孫子·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韓非子·說難》:“其傢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用如意動。認為聰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見:被。)又為名詞。疑問。《列子·湯問》:“其妻獻疑曰……”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②猶豫。《韓非子·解老》:“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呂氏春秋·不廣》:“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君其勿疑。”③畏懼。《管子·小問》:“駮食虎豹,故虎疑焉。”劉蛻《與京西幕府書》:“富貴固不足疑其來,爵土固不足畏其大。”④相似。《呂氏春秋·疑似》:“疑似之跡,不可不察。”⑤古代官職名。《禮記·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師、保、丞:官名。)⑥通“擬”。比擬。《呂氏春秋·慎勢》:“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賈誼《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