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為祥矜大熟,佈澤荷平施。

    “為祥矜大熟,佈澤荷平施。”詩句出處:《喜雪獻裴尚書》;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宿雲寒不卷,春雪墮如簁。騁巧先投隙,潛光半入池。
    喜深將策試,驚密仰簷窺。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覺危。
    比心明可燭,拂面愛還吹。妒舞時飄袖,欺梅並壓枝。
    地空迷界限,砌滿接高卑。浩蕩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為祥矜大熟,佈澤荷平施。已分年華晚,猶憐曙色隨。
    氣嚴當酒換,灑急聽窗知。照曜臨初日,玲瓏滴晚澌。
    聚庭看嶽聳,掃路見雲披。陣勢魚麗遠,書文鳥篆奇。
    縱歡羅艷黠,列賀擁熊螭。履敝行偏冷,門扃臥更羸。
    悲嘶聞病馬,浪走信嬌兒。灶靜愁煙絕,絲繁念鬢衰。
    擬鹽吟舊句,授簡慕前規。捧贈同燕石,多慚失所宜。

    【註釋】:

    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祥:

    ①吉利;吉祥。《國語·周語中》:“棄親即狄,不祥;以怨報德,不仁。”(狄: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②兇吉的征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兇焉在?”③妖異。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忽見婦人數十,散在廳前,倏忽不見,如是累日……廳階前枯梨樹大合抱,意其為祥,因伐之。”④順。《淮南子·氾論》:“順於天地,祥於鬼神。”⑤古代喪祭名。父母死後十三個月而祭,稱小祥;二十五個月而祭,稱大祥。大祥表示喪服期已滿。《禮經·檀公上》:“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⑥通“詳”。詳細。《史記·太史公自序》:“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

    矜:

    (一)①憐憫;同情。《詩經·小雅·巷伯》:“視彼驕人,矜此勞人。”《陳情表》:“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②謹慎。《漢書·賈誼傳》:“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嬰:加。)③端莊。《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④崇尚。《漢書·地理志下》:“故至今其士多好經術,矜功名。”⑤驕傲。《鹽鐵論·相刺》:“袁盎面刺絳侯之驕矜。”⑥誇耀。歐陽修《賣油翁》:“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國語·越語下》:“勞而不矜其功。”⑦危險。《詩經·小雅·菀(yùn)柳》:“居以兇矜。”(菀:枯。)(二) qín 矛或戟的柄。《漢書·徐樂傳》:“起窮巷,奮棘矜。”(棘:通“戟”。)(三) guān 同“鰥”。無妻的老人或喪妻的人。《詩經·大雅·烝民》:“不侮矜寡。”《禮記·王制》:“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

    大:

    (一)①與“小”相對。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戰國策·燕策二》:“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②特指粗,形容條狀物橫剖面大。《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③擴大;光大。《荀子·成相》:“卑其志意,大其園囿,高其臺。”《陳書·周弘正傳》:“庶改澆競之俗,以大吳國之風。”④程度深;聲勢大。晁錯《削藩策》:“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⑤誇張;誇大。《史記·高祖本紀》:“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尊貴的;重要的。《論語·顏淵》:“出門如敬大賓。”⑦尊崇;推重。《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⑧敬詞。《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註引《江表傳》:“(魯)肅撫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⑨排行第一;輩分較長。古樂府《孤兒行》:“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⑩加在“父”“母”之前,用以稱呼祖父、祖母。《史記·留侯世傢》:“韓破,良傢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傢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歸有光《項脊軒志》:“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11)表示超過。《戰國策·秦策》:“亦無大大王。”(12)不詳細,不準確。《新書·數寧》:“故聖之起,大以五百為紀。”(五百:指五百年。)(13)副詞。很;極。《史記·張丞相列傳(附申屠嘉)》:“(鄧)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大夫]古代官職名。殷周時期,官分卿、大夫、士三級。秦漢時期,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諫大夫、光祿大夫、中大夫等。唐宋存禦史大夫、諫議大夫等。清代稱高級文職階官為大夫,並非實職(武官則稱將軍)。[大王]對帝王的尊稱。《戰國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教:習。)[大方]專傢內行。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閨秀畫》:“三百年中,大方名筆,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頡頏:相抗衡。) (二)dài 通“待”。要;打算。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兒去,我大燒炷夜香咱。”[大夫]對醫生的尊稱。宋代醫官設有大夫、郎、醫效等。見洪邁《容齋三筆》卷十六。(三)tài ①同“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大上:德行最高者。)後一般寫作“太”。②同“泰”。安泰;太平。《荀子·富國》:“故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而功。”(使:行使,使用。功:成功,獲得好結果。)

    熟:

    (又讀shóu) ①食物燒煮到可吃的程度。班固《白虎通·號》:“鑽木燧(suì)取火,教民熟食。”(燧:古代取火的器具。)②植物成熟。《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③莊稼有收成;豐收。陶潛《桃花源詩》:“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蠶:養蠶。靡:無。)④經過加工的。洪邁《夷堅丙志·綦叔厚》:“藥架甚華楚,上列白陶缶數十,陳熟藥其中。”⑤指土壤疏松適合作物生長。《齊民要術·耕田》:“耕不深,地不熟。”⑥熟悉;深知。吳融《和座主尚書春日郊居》:“春蔬已為高僧掇,臘醖還因熟客開。”(醖:指釀制的酒。)⑦精通;熟練。歐陽修《試筆·作字要熟》:“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充實而有餘。”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設若臨事不熟,驟然決斷,恐未盡善。”⑧仔細;周密;深入。《戰國策·齊策一》:“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熟計之。”⑨程度深。《宋書·檀道濟傳》:“道濟就寢便熟。”⑩通“孰”。誰。《易林·未濟之姤》:“仇敵背憎,熟肯相迎?”

    佈:

    ①絲葛棉麻等織物的通稱。《荀子·賦》:“雜佈與錦,不知異也。”②古代一種貨幣。《墨子·貴義》:“今士之用身也,不若商人之用一佈之慎也。”③公佈;宣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文公佈命,曰:各復舊職。”④分佈;散佈。《韓非子·大體》:“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佈風動。”⑤傳播。《漢書·敘傳》:“上器其能,賜以秘書之副,時書未佈。”⑥佈置;設置。《韓非子·有度》:“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⑦陳述;述說。丘遲《與陳伯之書》:“聊佈往懷,君其詳之。”⑧佈施;施舍。《莊子·列禦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佈也。”[佈衣]平民。本指佈制之衣。古代平民穿佈衣,故後用“佈衣”代稱平民。杜甫《草堂》:“北斷劍閣隅,佈衣數十人。”

    澤:

    ①光澤;潤澤。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雜糅:混雜糅合。)②濕潤。《齊民要術·栽樹》:“時時灌溉,常令潤澤。”③雨露。王安石《上杜學士開河書》:“幸而雨澤時至。”(時至:按時到來。)④水匯聚處;沼澤。《楚辭·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⑤恩惠;恩澤。《史記·滑稽列傳》:“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⑥遺風;影響。《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斬:斷絕。)

    荷:

    (一)植物名,又叫蓮。《詩經·陳風·澤陂》:“彼澤之陂(bēi),有蒲與荷。”(陂:水邊。)又特指荷葉。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芰jì :菱。芙蓉:荷花。) (二)hè ①扛;擔。《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②承當;擔負。張衡《東京賦》:“荷天下之重任。”③承受;蒙受恩惠。韓愈《元日酬蔡州馬十二尚書》:“元日新詩已去年,蔡州遙寄荷相憐。”《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吾世荷國恩。”

    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

    施:

    (一)①佈;散佈;鋪陳。《周易·乾》:“雲行雨施。”《荀子·勸學》:“施薪若一,火就燥也。”②施行;實行。《國語·吳語》:“施民所善,去民所惡。”③施加。《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④恩惠。《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報施救患,取霸定威。”⑤設置。《晉書·李特載記》:“又令梓潼太守張演於諸要施關,搜索寶貨。” (二)yì 蔓延;延續。《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覃tán:延長。)(三)yí 逶迤斜行。《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蚤:通“早”。良人:指丈夫。所之:所住。)


    上一篇:逢神多所祝,岂忘灵即验。

    下一篇: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 为祥矜大熟,布泽荷平施。

    “为祥矜大熟,布泽荷平施。”诗句出处:《喜雪献裴尚书》;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骋巧先投隙,潜光半入池。
    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觉危。
    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
    地空迷界限,砌满接高卑。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为祥矜大熟,布泽荷平施。已分年华晚,犹怜曙色随。
    气严当酒换,洒急听窗知。照曜临初日,玲珑滴晚澌。
    聚庭看岳耸,扫路见云披。阵势鱼丽远,书文鸟篆奇。
    纵欢罗艳黠,列贺拥熊螭。履敝行偏冷,门扃卧更羸。
    悲嘶闻病马,浪走信娇儿。灶静愁烟绝,丝繁念鬓衰。
    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捧赠同燕石,多惭失所宜。

    【注释】: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祥:

    ①吉利;吉祥。《国语·周语中》:“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②凶吉的征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③妖异。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忽见妇人数十,散在厅前,倏忽不见,如是累日……厅阶前枯梨树大合抱,意其为祥,因伐之。”④顺。《淮南子·氾论》:“顺于天地,祥于鬼神。”⑤古代丧祭名。父母死后十三个月而祭,称小祥;二十五个月而祭,称大祥。大祥表示丧服期已满。《礼经·檀公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⑥通“详”。详细。《史记·太史公自序》:“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

    矜:

    (一)①怜悯;同情。《诗经·小雅·巷伯》:“视彼骄人,矜此劳人。”《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谨慎。《汉书·贾谊传》:“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婴:加。)③端庄。《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④崇尚。《汉书·地理志下》:“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⑤骄傲。《盐铁论·相刺》:“袁盎面刺绛侯之骄矜。”⑥夸耀。欧阳修《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国语·越语下》:“劳而不矜其功。”⑦危险。《诗经·小雅·菀(yùn)柳》:“居以凶矜。”(菀:枯。)(二) qín 矛或戟的柄。《汉书·徐乐传》:“起穷巷,奋棘矜。”(棘:通“戟”。)(三) guān 同“鳏”。无妻的老人或丧妻的人。《诗经·大雅·烝民》:“不侮矜寡。”《礼记·王制》:“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大:

    (一)①与“小”相对。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战国策·燕策二》:“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②特指粗,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③扩大;光大。《荀子·成相》:“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陈书·周弘正传》:“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④程度深;声势大。晁错《削藩策》:“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⑤夸张;夸大。《史记·高祖本纪》:“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尊贵的;重要的。《论语·颜渊》:“出门如敬大宾。”⑦尊崇;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⑧敬词。《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⑨排行第一;辈分较长。古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⑩加在“父”“母”之前,用以称呼祖父、祖母。《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表示超过。《战国策·秦策》:“亦无大大王。”(12)不详细,不准确。《新书·数宁》:“故圣之起,大以五百为纪。”(五百:指五百年。)(13)副词。很;极。《史记·张丞相列传(附申屠嘉)》:“(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大夫]古代官职名。殷周时期,官分卿、大夫、士三级。秦汉时期,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大夫等。唐宋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并非实职(武官则称将军)。[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教:习。)[大方]专家内行。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颉颃:相抗衡。) (二)dài 通“待”。要;打算。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儿去,我大烧炷夜香咱。”[大夫]对医生的尊称。宋代医官设有大夫、郎、医效等。见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三)tài ①同“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大上:德行最高者。)后一般写作“太”。②同“泰”。安泰;太平。《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使:行使,使用。功:成功,获得好结果。)

    熟:

    (又读shóu) ①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班固《白虎通·号》:“鑽木燧(suì)取火,教民熟食。”(燧:古代取火的器具。)②植物成熟。《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③庄稼有收成;丰收。陶潜《桃花源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蚕:养蚕。靡:无。)④经过加工的。洪迈《夷坚丙志·綦叔厚》:“药架甚华楚,上列白陶缶数十,陈熟药其中。”⑤指土壤疏松适合作物生长。《齐民要术·耕田》:“耕不深,地不熟。”⑥熟悉;深知。吴融《和座主尚书春日郊居》:“春蔬已为高僧掇,腊醖还因熟客开。”(醖:指酿制的酒。)⑦精通;熟练。欧阳修《试笔·作字要熟》:“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充实而有余。”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设若临事不熟,骤然决断,恐未尽善。”⑧仔细;周密;深入。《战国策·齐策一》:“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⑨程度深。《宋书·檀道济传》:“道济就寝便熟。”⑩通“孰”。谁。《易林·未济之姤》:“仇敌背憎,熟肯相迎?”

    布:

    ①丝葛棉麻等织物的通称。《荀子·赋》:“杂布与锦,不知异也。”②古代一种货币。《墨子·贵义》:“今士之用身也,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③公布;宣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④分布;散布。《韩非子·大体》:“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⑤传播。《汉书·叙传》:“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时书未布。”⑥布置;设置。《韩非子·有度》:“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⑦陈述;述说。丘迟《与陈伯之书》:“聊布往怀,君其详之。”⑧布施;施舍。《庄子·列御寇》:“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布衣]平民。本指布制之衣。古代平民穿布衣,故后用“布衣”代称平民。杜甫《草堂》:“北断剑阁隅,布衣数十人。”

    泽:

    ①光泽;润泽。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杂糅:混杂糅合。)②湿润。《齐民要术·栽树》:“时时灌溉,常令润泽。”③雨露。王安石《上杜学士开河书》:“幸而雨泽时至。”(时至:按时到来。)④水汇聚处;沼泽。《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⑤恩惠;恩泽。《史记·滑稽列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⑥遗风;影响。《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斩:断绝。)

    荷:

    (一)植物名,又叫莲。《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bēi),有蒲与荷。”(陂:水边。)又特指荷叶。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芰jì :菱。芙蓉:荷花。) (二)hè ①扛;担。《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②承当;担负。张衡《东京赋》:“荷天下之重任。”③承受;蒙受恩惠。韩愈《元日酬蔡州马十二尚书》:“元日新诗已去年,蔡州遥寄荷相怜。”《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吾世荷国恩。”

    平:

    ①平坦;不倾斜。《吕氏春秋·应同》:“平地注水,水流湿。”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汤问》:“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④均平;齐一。《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传·庄公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⑥安静;安定。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饮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两朱阁》:“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⑨媾和;讲和。《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随:国名。)⑩通“评”。评议。《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

    施:

    (一)①布;散布;铺陈。《周易·乾》:“云行雨施。”《荀子·劝学》:“施薪若一,火就燥也。”②施行;实行。《国语·吴语》:“施民所善,去民所恶。”③施加。《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恩惠。《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报施救患,取霸定威。”⑤设置。《晋书·李特载记》:“又令梓潼太守张演于诸要施关,搜索宝货。” (二)yì 蔓延;延续。《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覃tán:延长。)(三)yí 逶迤斜行。《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良人:指丈夫。所之:所住。)


    上一篇:逢神多所祝,岂忘灵即验。

    下一篇: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 上一篇:逢神多所祝,岂忘灵即验。

    下一篇: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