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隆樓傑閣磊嵬高,天風飄飄吹我過。

    “隆樓傑閣磊嵬高,天風飄飄吹我過。”詩句出處:《記夢》;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夜夢神官與我言,羅縷道妙角與根。挈攜陬維口瀾翻,
    百二十刻須臾間。我聽其言未雲足,舍我先度橫山腹。
    我徒三人共追之,一人前度安不危。我亦平行蹋喬亢虛亢,
    神完骨蹻腳不掉。側身上視溪谷盲,杖撞玉版聲彭。>
    神官見我開顏笑,前對一人壯非少。石壇坡陀可坐臥,
    我手承頦肘拄座。隆樓傑閣磊嵬高,天風飄飄吹我過。
    壯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語一字難。我以指撮白玉丹,
    行且咀噍行詰盤。口前截斷第二句,綽虐顧我顏不歡。
    乃知仙人未賢聖,護短憑愚邀我敬。我能屈曲自世間,
    安能從汝巢神山。

    【註釋】:

    隆:

    ①山中央高起之地。《孫子·行軍》:“戰隆無登。”②高;增高。《史記· 高祖本紀》:“隆準而龍顏。”(準:鼻。)又升高。《戰國策·齊策一》:“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薛:地名。)《後漢書·張衡傳》:“合蓋隆起,形似酒尊。”③多;盛。《鹽鐵論·險固》:“衝隆不足為強。”(衝:陷陣戰車。)④興盛;繁盛。劉琨《重贈盧諶》:“茍能隆二伯(bà),安問黨與仇。”(茍:如果。二伯:指晉文公、齊桓公。伯,同“霸”。)諸葛亮《出師表》:“此先漢所以興隆也。”⑤尊崇。《荀子·儒效》:“上則能大其所隆,下則能開道不己若者。”⑥指程度深。《鹽鐵論·取下》:“衛靈公隆冬興眾穿池。”⑦成長;使成長。《漢書·王莽傳》:“隆就孺子。”

    樓:

    ①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屋。杜甫《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②設在高處的建築,多用作瞭望。《左傳·宣公十五年》:“登諸樓車,使呼宋而告之。”

    傑:

    ①才智超群的人。《楚辭·九章·懷沙》:“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史記·高祖本紀》:“此三者,皆人傑也。”(三者:指蕭何、張良、韓信。)②特異的;超出一般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雄姿傑出。”韓愈《記夢》:“隆樓傑閣磊嵬(wéi)高。”(磊:累積。嵬:高。)③通“桀”。兇暴。王褒《四子講德論》:“習俗傑暴。”④通“楬”。木樁。《墨子·號令》:“吏、卒、民各自大書於傑。”

    閣:

    ①貯藏食物的櫥櫃。《禮記·內則》:“大夫七十而有閣。”②一種類似樓房的建築物,通常為兩層,四方形,六角形或八方形。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丹:指彩繪。無地:指水中。)③女子臥室。古樂府《木蘭詩》:“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④閣道,在懸崖峭壁上鑿石架木而成的道路。也指樓與樓之間架空的復道。《洛陽伽藍記·法雲寺》:“重門啟扇,閣道交通。”(扇:門扇。)⑤小門。古詩《上山采蘼蕪》:“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⑥中央官署。《後漢書·仲長統傳》:“雖署三公,事歸臺閣。”⑦擱置;放下。《齊民要術·養羊》:“於風涼處閣置。”《新唐書·劉知幾傳》:“閣筆相視。”

    磊:

    石頭多的樣子。木華《海賦》:“磊匒(dá)匌(kè)而相豗(huì)。”(匒匌:重疊的樣子。豗:撞擊。)

    嵬:

    ①山石高而不平。《淮南子·詮言》:“若丘山嵬然不動。”②狂怪;怪異。《荀子·非十二子》:“吾語汝學者之嵬容。”(容:形狀。)[嵬嵬]高。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攢(cuán)天嵬嵬凍相映。”

    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

    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

    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

    飄:

    ①旋風;大風。常“飄風”連用。《莊子·天下》:“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也指風吹。《楚辭·九歌·山鬼》:“東風飄兮神靈雨。”(雨:下雨。)②飛揚;飄揚。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③流浪;生活不安定。《北史·胡叟傳》:“叟孤飄坎��(lǎn),未有仕路。”(坎��:不得志。)[飄零]1.墜落;飄落。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之二:“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2.流落失意。劉滄《旅館書懷》:“兄弟飄零寄海邊。”(寄:寄居。)[飄颻(yáo)]也作“飄搖”。隨風搖動或飛揚。曹植《雜詩六首》之二:“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蓬:草名。)

    吹:

    ①合攏嘴唇用力出氣。《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②吹奏。杜甫《遣興》詩:“高樓夜吹笛。”③(氣體)流動觸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風飄飄而吹衣。”④吹噓;誇口。《顏氏傢訓·名實》:“有一士族,讀書不夠二三百卷……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酒犢:酒肉。遞:交相。)⑤管樂。陶潛《述酒》詩:“王子愛清吹。”

    過:

    (一)①經過;走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乘白馬而過關。”《史記·高祖本紀》:“西過高陽。”(高陽:地名)。②過去。杜甫《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適:恰好。霖:甘雨。)③超過;勝出。《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 一。)④過分。張居正《答馬總兵》:“一切事體,不必過慮。”⑤探訪;拜訪。《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⑥過錯;犯錯誤。《左傳·宣公二年》:“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⑦量詞。遍;次。陸雲《與兄平原書》:“前後讀兄文一再過。” (二)guō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掖縣北。《左傳·襄公四年》:“(寒浞)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三)huò 通“禍”。《墨子·魯問》:“故大國之攻小國也,是交相賊也,過必反於國。”


    上一篇:国家功高德且厚,天位未许庸夫干。

    下一篇:砧练终宜捣,阶纨未暇裁。
  • 隆楼杰阁磊嵬高,天风飘飘吹我过。

    “隆楼杰阁磊嵬高,天风飘飘吹我过。”诗句出处:《记梦》;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夜梦神官与我言,罗缕道妙角与根。挈携陬维口澜翻,
    百二十刻须臾间。我听其言未云足,舍我先度横山腹。
    我徒三人共追之,一人前度安不危。我亦平行蹋乔亢虚亢,
    神完骨蹻脚不掉。侧身上视溪谷盲,杖撞玉版声彭。>
    神官见我开颜笑,前对一人壮非少。石坛坡陀可坐卧,
    我手承颏肘拄座。隆楼杰阁磊嵬高,天风飘飘吹我过。
    壮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语一字难。我以指撮白玉丹,
    行且咀噍行诘盘。口前截断第二句,绰虐顾我颜不欢。
    乃知仙人未贤圣,护短凭愚邀我敬。我能屈曲自世间,
    安能从汝巢神山。

    【注释】:

    隆:

    ①山中央高起之地。《孙子·行军》:“战隆无登。”②高;增高。《史记· 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准:鼻。)又升高。《战国策·齐策一》:“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薛:地名。)《后汉书·张衡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③多;盛。《盐铁论·险固》:“衝隆不足为强。”(衝:陷阵战车。)④兴盛;繁盛。刘琨《重赠卢谌》:“苟能隆二伯(bà),安问党与仇。”(苟:如果。二伯:指晋文公、齐桓公。伯,同“霸”。)诸葛亮《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⑤尊崇。《荀子·儒效》:“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⑥指程度深。《盐铁论·取下》:“卫灵公隆冬兴众穿池。”⑦成长;使成长。《汉书·王莽传》:“隆就孺子。”

    楼:

    ①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②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左传·宣公十五年》:“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

    杰:

    ①才智超群的人。《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史记·高祖本纪》:“此三者,皆人杰也。”(三者:指萧何、张良、韩信。)②特异的;超出一般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雄姿杰出。”韩愈《记梦》:“隆楼杰阁磊嵬(wéi)高。”(磊:累积。嵬:高。)③通“桀”。凶暴。王褒《四子讲德论》:“习俗杰暴。”④通“楬”。木桩。《墨子·号令》:“吏、卒、民各自大书于杰。”

    阁:

    ①贮藏食物的橱柜。《礼记·内则》:“大夫七十而有阁。”②一种类似楼房的建筑物,通常为两层,四方形,六角形或八方形。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丹:指彩绘。无地:指水中。)③女子卧室。古乐府《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④阁道,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架木而成的道路。也指楼与楼之间架空的复道。《洛阳伽蓝记·法云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扇:门扇。)⑤小门。古诗《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⑥中央官署。《后汉书·仲长统传》:“虽署三公,事归台阁。”⑦搁置;放下。《齐民要术·养羊》:“于风凉处阁置。”《新唐书·刘知几传》:“阁笔相视。”

    磊:

    石头多的样子。木华《海赋》:“磊匒(dá)匌(kè)而相豗(huì)。”(匒匌:重叠的样子。豗:撞击。)

    嵬:

    ①山石高而不平。《淮南子·诠言》:“若丘山嵬然不动。”②狂怪;怪异。《荀子·非十二子》:“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容:形状。)[嵬嵬]高。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攒(cuán)天嵬嵬冻相映。”

    高:

    ①高。与“低”相对。《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重:重叠。)②指高度。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③高级;上等;优良。《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④岁数大。《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汉书·晁错传》:“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对策: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⑥尊崇。《庄子· 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⑦高尚。《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飘:

    ①旋风;大风。常“飘风”连用。《庄子·天下》:“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也指风吹。《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雨:下雨。)②飞扬;飘扬。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③流浪;生活不安定。《北史·胡叟传》:“叟孤飘坎��(lǎn),未有仕路。”(坎��:不得志。)[飘零]1.坠落;飘落。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之二:“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2.流落失意。刘沧《旅馆书怀》:“兄弟飘零寄海边。”(寄:寄居。)[飘飖(yáo)]也作“飘摇”。随风摇动或飞扬。曹植《杂诗六首》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蓬:草名。)

    吹:

    ①合拢嘴唇用力出气。《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②吹奏。杜甫《遣兴》诗:“高楼夜吹笛。”③(气体)流动触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风飘飘而吹衣。”④吹嘘;夸口。《颜氏家训·名实》:“有一士族,读书不够二三百卷……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酒犊:酒肉。递:交相。)⑤管乐。陶潜《述酒》诗:“王子爱清吹。”

    过:

    (一)①经过;走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史记·高祖本纪》:“西过高阳。”(高阳:地名)。②过去。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适:恰好。霖:甘雨。)③超过;胜出。《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 一。)④过分。张居正《答马总兵》:“一切事体,不必过虑。”⑤探访;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⑥过错;犯错误。《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⑦量词。遍;次。陆云《与兄平原书》:“前后读兄文一再过。” (二)guō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掖县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三)huò 通“祸”。《墨子·鲁问》:“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上一篇:国家功高德且厚,天位未许庸夫干。

    下一篇:砧练终宜捣,阶纨未暇裁。

  • 上一篇:国家功高德且厚,天位未许庸夫干。

    下一篇:砧练终宜捣,阶纨未暇裁。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