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亦清駛,而無楫與舟。”詩句出處:《南溪始泛三首》;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幽事隨去多,孰能量近遠。 陰沈過連樹,藏昂抵橫坂。石粗肆磨礪,波惡厭牽挽。 或倚偏岸漁,竟就平洲飯。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 餘年懍無幾,休日愴已晚。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駛,而無楫與舟。山農驚見之,隨我勸不休。 不惟兒童輩,或有杖白頭。饋我籠中瓜,勸我此淹留。 我雲以病歸,此已頗自由。幸有用餘俸,置居在西疇。 囷倉米谷滿,未有旦夕憂。上去無得得,下來亦悠悠。 但恐煩裡閭,時有緩急投。願為同社人,雞豚燕春秋。 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跡。羸形可輿致,佳觀安事擲。 即此南坂下,久聞有水石。拖舟入其間,溪流正清激。 隨波吾未能,峻瀨乍可刺。鷺起若導吾,前飛數十尺。 亭亭柳帶沙,團團松冠壁。歸時還盡夜,誰謂非事役。
|
【註釋】:
亦:
①副詞。1. 相當於“也”、“也是”。《詩經·鄭風·將仲子》:“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老二。懷:懷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2. 表示語氣的減弱。相當於“不過”、“隻是”。《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好:喜歡。患:擔憂。)②語氣詞。《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止:語氣詞。覯gòu:相遇。)[不亦]用於反問句。表示委婉語氣。《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清:
①水純凈透明,與“濁”相對。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②潔凈。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③使潔凈;使幹凈。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④清晰;清楚。張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⑤聲音清亮;清脆。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聲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揚。)⑥清爽;清涼;寒涼。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別:另一。)⑦冷清;淒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⑧寂靜;清靜。《莊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詠風》:“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大風曲: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作《大風歌》。加:施。)⑩公正;廉潔;清白;清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11)單純;素雅。杜牧《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徑苔蕪不可尋。”(12)肅清;使幹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13)用完;用盡。《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伍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荊:楚國的別稱。)(14)中國封建朝代名稱,公元1616~1911年。(15)廁所。後作“圊”。《風俗通·怪神》:“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16)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而:
①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昭公二十年》:“餘知而無罪也。”②連詞。1.表示並列或聯合關系,相當於“和”、“與”、“並且”。《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2.表示承接。連接兩個謂語。a.動作前後相繼。蘇軾《喜雨亭記》:“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屬:同“囑”。)b.相當於“則”、“就”。《國語·楚語下》:“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多矣。”(潰:決堤。犯:危害。)3.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然而”。《荀子·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4. 表示因果,相當於“因而”、“所以”。《說苑·修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中:心中。)5.連接分句,表示假設關系或引出進一層意思。《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嗣:繼承。)6.將修飾語連接到動詞上。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恂恂:緊張而擔心。)③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語氣。《詩經·齊風·著》:“俟我於堂乎而。”(俟:等候。)《論語·微子》:“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殆:危險。)④通“能”。能夠。《莊子·逍遙遊》:“德合一君,而征一國。”《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而已]助詞,猶罷瞭。《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傢,其可觀者九傢而已。”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楫:
①船槳。《漢書·賈誼傳》:“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經制:常法。維:纜索。)魏學洢《核舟記》:“舟尾橫臥一楫。”又為用槳劃船。《詩經·大雅·棫樸》:“淠彼涇舟,烝徒楫之。”②林木。《呂氏春秋·明理》:“有若水之波,有若山之楫。”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