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鳴門兩旁,烏鵲從噪之。”詩句出處:《猛虎行》;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猛虎雖雲惡,亦各有匹儕。群行深谷間,百獸望風低。 身食黃熊父,子食赤豹麛。擇肉於熊豹,肯視兔與貍。 正晝當谷眠,眼有百步威。自矜無當對,氣性縱以乖。 朝怒殺其子,暮還食其妃。匹儕四散走,猛虎還孤棲。 狐鳴門兩旁,烏鵲從噪之。出逐猴入居,虎不知所歸。 誰雲猛虎惡,中路正悲啼。豹來銜其尾,熊來攫其頤。 猛虎死不辭,但慚前所為。虎坐無助死,況如汝細微。 故當結以信,親當結以私。親故且不保,人誰信汝為。
|
【註釋】:
狐:
狐貍。哺乳動物,肉食類。性狡猾多疑,遇敵時肛門放出臭氣,乘機逃跑,皮可制裘。《戰國策· 楚策一》:“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詩經· 齊風· 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綏綏。”[狐祥]彷徨。《戰國策·秦策四》:“鬼神狐祥無所食。”鳴:
①[動]鳥叫。吳均《與朱元思書》:“好鳥相~,嚶嚶成韻。”②[動]泛指獸、蟲等叫。《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食野之蘋。”③[動]物體發出聲音。《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④[動]表達,抒發己見。韓愈《送孟東野序》:“莊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動]聞名。侯方域《馬伶傳》:“梨園以技~者,無慮數十輩。”門:
①建築物的進出口。《詩經·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門。”《木蘭詩》:“開我東閣門。”②關鍵。《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商君書·君臣》:“臣聞道民之門,在上所先。”③傢;傢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汝勿妄語,滅吾門也。”④門類;類別。《舊唐書·杜佑傳》:“凡書九門,計二百卷。”⑤派別;學派。《後漢書·鄭玄傳》:“仲尼之門,考以四科。”⑥門第。《北史·劉昶傳》:“唯能是寄,不必拘門。”兩:
①[數]兩隻。《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則以刑法斷其~足而黥之。”②[數]二。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弦三~聲,未成曲調先有情。”③[數]雙方。《赤壁之戰》:“孤與老賊勢不~立。”④[量]1. 雙。《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葛屨:葛佈制成的鞋。)2. 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去包裡取出一錠十~銀子放在桌上。”3.匹。《左傳·閔公二年》:“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⑤(liang)[量]計算車乘的單位。《古文觀止·送楊少尹序》:“車數百~。”旁:
①普遍;廣泛。《尚書·說命下》:“旁招俊乂,列於庶位。”②旁邊;側面。《左傳·昭公十年》:“公與桓子莒之旁邑。”③別的;其他的。《韓非子·顯學》:“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④輔佐。《楚辭·九章·惜誦》:“曰有志極而無旁。”⑤偏邪;不正。《荀子·議兵》:“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屬:類。化:變化)⑥通“傍(bàng)”。依傍;靠近。《漢書·溝洫志》:“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裡。”烏:
①烏鴉。《詩經·邶風·北風》:“莫黑匪烏。”(沒有哪個黑的不是烏鴉。匪:通“非”。)②指代太陽。羅鄴《冬日寄獻庾員外》:“兔缺烏沉欲半年。”(兔:代指月兔。)③黑色。《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身披烏衣,手持耒耜(lěisì),以率將士。”(耒耜:農具。率:表率。)④副詞。哪;怎麼。《戰國策·秦策三》:“秦烏能與齊縣衡?”⑤嘆詞;表驚嘆。相當於“啊”。《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烏!謂此邪!”(邪:同“耶”。語氣詞。)亦作“烏乎”、“烏祕”。同“嗚呼”。《左傳·襄公三十年》:“烏乎! 必有此夫!”(有:占有。夫:語氣詞。)從:
(一)[從容]1.逍遙自在。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鎮靜安詳。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二)cóng ①相隨;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②追逐;追趕。《孫子兵法· 軍爭》:“佯北勿從。”③聽從;依從。《左傳· 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④聽任;任憑。杜甫《屏跡》:“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⑤做;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隨的人。《後漢書·單超傳》:“其仆從皆乘牛車……”⑦副的。與“正”相對。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⑧次要的;附屬的。《老殘遊記》第四回:“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⑨舊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三國志· 蜀書·許靖傳》:“(靖)少(shào)與從弟劭俱知名。”⑩介詞。自;由。1.表示起點。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對象,相當於“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三) sǒng [從容(yǒng)]同“慫恿”。鼓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衡山)王密謀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從”,東西方向稱“衡(橫)”。《詩經·齊風·南山》:“衡從其畝。”(畝:田壟。)②特指“合縱”。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稱“合從”,省稱“從”。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③放縱。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噪:
①鳥蟲喧叫。杜甫《羌村》:“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裡至。”②喧嘩;喧嚷。很多人在一起叫嚷。《北史·流求傳》:“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這個意義又寫作“譟”。)③傳揚。李漁《慎鸞交·論心》:“容顏不及他人好,一樣聲名噪。”④毀謗。王充《論衡·累害》:“貞良見妒,高奇見噪。”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