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前年入朝後,高名籍籍時賢口。”詩句出處:《送萬巨》;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漢相見王陵,揚州事張禹。風帆木蘭楫,水國蓮花府。 百丈清江十月天,寒城鼓角曉鐘前。金爐促膝諸曹吏, 玉管繁華美少年。有時過向長幹地,遠對湖光近山翠。 好逢南苑看人歸,也向西池留客醉。高柳垂煙橘帶霜, 朝遊石渚暮橫塘。紅箋色奪風流座,白苧詞傾翰墨場。 夫子前年入朝後,高名籍籍時賢口。共憐詩興轉清新, 繼遠傢聲在此身。屈指待為青瑣客,回頭莫羨白亭人。
|
【註釋】:
夫:
(一)①成年男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②舊稱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詩經·周頌·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谷。”③舊指服勞役的人。《北史·東魏靜帝紀》:“發夫五萬人築漳濱堰。”④丈夫,婦女的配偶。古樂府《陌上桑》:“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使君:稱刺史。)⑤古代土地面積單位,等於一百畝。《管子·乘馬》:“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傢,事制也。”[夫人]1. 古稱諸侯的妻和帝王的妾為夫人。《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後,有夫人。”“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2.唐以後稱高級官員的妻為夫人。張祜《集靈臺》:“虢(guó)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平明:天剛亮。)3.對已婚婦女的尊稱。[夫子]1.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李朝威《柳毅傳》:“夫子不遠千裡,將有為乎?”(有為:有所作為。)2. 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後沿稱老師為夫子。《論語·憲問》:“夫子時然後言。”(時:當其時。)(二)fú ①代詞。1. 表示第三人稱。相當於“彼”。《漢書·賈誼傳》:“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2. 表示近指。相當於“這”、“此”。《論語 ·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3. 表示遠指。相當於“那”、“彼”。《淮南子·齊俗》:“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隅曲:片面。)②句首語氣詞。表示發端。《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③語氣詞。1.用於句尾,表示感嘆或發議論。柳宗元《三戒·黔之驢》:“今若是焉,悲夫!”(是:此。)2.表疑問或反詰。《史記·孔子世傢》:“吾歌,可夫?”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詩經·豳風· 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饁yè:送飯。南畝:指田地。)②兒子或女兒。《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此指兒子。《韓非子·說林上》:“衛人嫁其子。”此指女兒。③人的通稱,或指男;或指女。《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過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之:此。歸:出嫁。)④尊稱,多指男子。《詩經·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匪:非。愆qiān:錯,誤。)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詩經·小雅·小宛》:“螟嶺有子,蜾蠃負之。”(螟蛉mínglíng:一種吃禾心的害蟲。蜾蠃guǒluǒ:細腰蜂。)《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紳《憫農》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紀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憲宗年號。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時辰之一,即子時,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⑨利息。《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前:
(一)①前進;向前。《左傳·昭公元年》:“二執戈者前矣。”②跟“後”相對。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廬山瀑佈二首》之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佈掛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齋志異·狼三則》:“(屠)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時間在先。《禮記·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③引導。《儀禮·士虞禮》:“祝前屍出戶。” (二)jiǎn 同“剪”。消滅。《吳子·論將》:“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薄:迫近;逼近。)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蘇軾《喜雨亭記》:“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十二個月為一年。《莊子·秋水》:“湯之時,八年七旱。”③年紀;年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④帝王的年號。改年叫改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改年為延康。”入:
①進入;由外面到裡面。《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②泛指進入某種境界。李白《王右軍》:“筆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為官。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傳·宣公元年》:“驟諫而不入。”(驟:屢次。)《新五代史·楚世傢》:“歲入萬計。”⑤上交;交納。《墨子·貴義》:“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⑥參加;加入。《戰國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⑦合於;相合;符合。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畫眉深淺入時無?”(時:時髦。)⑧入聲。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朝:
(一)①朝見。《禮記·內則》:“昧爽而朝。”②拜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qióng)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臨邛:地名。令:縣令。繆:詐。)③朝廷。《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④朝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⑤政事。《西京雜記》卷一:“上(漢武帝)時服此裘以聽朝。”(服:穿。)⑥官府大堂。《後漢書·劉寵傳》:“山谷鄙生,未嘗識郡朝。”⑦介詞。面對;向。[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朝曾在這裡建都。 (二)zhāo ①早晨。《詩經·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②日;天。白居易《長恨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後:
①帝王;君主。《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後,受命不殆。”(殆:懈怠。)②諸侯。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③天子的正妻。《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西京雜記》卷二:“趙後體輕腰弱,善行步進退。”④通“後2”。時間或位置在後。《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高名:
①盛美的名聲。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振~~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②高大。《莊子·人間世》:“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三圍四圍,求~~之麗者斬之。”名:
①名字;名稱。《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諱:避諱。)②取名;命名。《戰國策·魏策三》:“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號;名分。《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④名聲;聲譽。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死事:效忠國事而死。垂:留傳。固:本來。無論:不用說。)⑤著稱;聞名。《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間:可以相提並論。)⑥古代名傢的簡稱。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戰國百傢之一。⑦說出;陳述。林嗣環《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處也。”⑧占有。《論衡·骨相》:“不名一錢。”⑨大的;重要的。《莊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⑩文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名籍:
①登記名位的簿冊。《後漢書·百官志》:“郡國歲因計,上宗室~~。”②記名入冊。《史記·汲鄭傳》:“高祖令諸故項籍臣~~,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者為大夫,而逐鄭君。”籍:
①記載貢賦、人事及戶口等的冊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乃以九畿(jī)之籍,施邦國之政職。”(畿:國都周圍地區。)②名籍,表明姓名、年齡、身份等。陳夢雷《東行口占》:“籍削寄名歸卒伍,魂銷憑夢返傢園。”(削:削除,革去。)③書冊。《史記· 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④登記;記錄。《史記· 項羽本紀》:“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⑤籍貫。韓愈《答崔立之》:“舊籍在東部,茅屋枳棘籬。”⑥通“藉”(ji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風:同“諷”。)⑦賦稅。《管子·國蓄》:“租籍者,所以強求也。”⑧天子到特定的田畝中親自耕作,表示鼓勵農耕。《國語·周語上》:“宣王即位,不籍千畝。”[籍沒]登記財產,予以沒收。《三國志·魏志·王修傳》:“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傢財物貲以萬數。”籍籍:
①紛亂,錯亂。《漢書·劉屈氂傳》:“上怒曰:‘事~~如此,何謂秘也?’”②顯盛的樣子。韓愈《送僧澄觀》:“借問經營本何人?道人澄觀名~~。”籍:
①記載貢賦、人事及戶口等的冊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乃以九畿(jī)之籍,施邦國之政職。”(畿:國都周圍地區。)②名籍,表明姓名、年齡、身份等。陳夢雷《東行口占》:“籍削寄名歸卒伍,魂銷憑夢返傢園。”(削:削除,革去。)③書冊。《史記· 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④登記;記錄。《史記· 項羽本紀》:“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⑤籍貫。韓愈《答崔立之》:“舊籍在東部,茅屋枳棘籬。”⑥通“藉”(ji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風:同“諷”。)⑦賦稅。《管子·國蓄》:“租籍者,所以強求也。”⑧天子到特定的田畝中親自耕作,表示鼓勵農耕。《國語·周語上》:“宣王即位,不籍千畝。”[籍沒]登記財產,予以沒收。《三國志·魏志·王修傳》:“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傢財物貲以萬數。”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時賢:
當時的賢人。《後漢書·韋彪傳》:“中常侍曹節以海內多怨,欲借寵~~以為名。”賢:
①有德行;有才能。《左傳·隱公三年》:“先君以寡人為賢。”②指有才能的人。《谷梁傳·文公六年》:“使仁者佐賢者。”(佐:輔助。)③優良;美善。韓愈《謝自然》:“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④勝過;超過。《墨子·公孟》:“知有賢於人,則可謂知乎?”⑤勞苦。《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⑥對人的敬稱,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史記·刺客列傳》:“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⑦作第二人稱的敬稱。蘇軾《李行中秀才醉眠亭》:“醉中對客眠何害,須信陶潛未若賢。”⑧車轂貫穿的孔,在車輻內一端略大的稱賢。《周禮·考工紀·輪人》:“五分其轂之長,去一以為賢。”口:
①嘴。《孟子·告子上》:“口之於味也,有同耆(shì)焉。”(耆:同“嗜”,特別愛好。)《國語·晉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②人口。《商君書·墾令》:“則以其食口之數,賤而重使之。”(賤:賦字之誤,收稅。使;役使,即給予徭役。)③言論;談話。《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④口才。《漢書·淮南王劉安傳》:“王有女陵,慧,有口。”(陵:淮南王之女名。)⑤味口;口味。李漁《芙蕖》:“至其可人之口者。”⑥瓶口。歐陽修《賣油翁》:“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⑦進出的通道。《舊唐書·韓愈傳》:“過海口,下惡水。”⑧寸口。中醫切脈的部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右口氣急。”(循:齊郎中令名。)⑨量詞。《晉書·劉曜載記》:“獻劍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