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詩或送鄭行人,舉酒常陪魏公子。”詩句出處:《別汜水縣尉》;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未央宮殿金開鑰,詔引賢良卷珠箔。花間賜食近丹墀, 煙裡揮毫對青閣。萬年枝影轉斜光,三道先成君激昂。 谷永直言身不顧,郤詵高第轉名香。綠槐陰陰出關道, 上有蟬聲下秋草。奴子平頭駿馬肥,少年白皙登王畿。 五侯客舍偏留宿,一縣人傢爭看歸。南向千峰北臨水, 佳期賞地應窮此。賦詩或送鄭行人,舉酒常陪魏公子。 自憐寂寞會君稀,猶著前時博士衣。我欲低眉問知己, 若將無用廢東歸。
|
【註釋】:
賦:
①賦稅。晁錯《論貴粟疏》:“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②指徭役,兵役。《前漢紀·景帝紀》:“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賦。”③授予;給予。《國語·晉語四》:“公屬百官,賦職任功。”④天賦。梅堯臣《乞巧賦》:“愚愚慧慧,自然之經。賦已定矣,今返妄營。”(返:同“反”。)⑤吟誦(詩歌)。蘇軾《前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槊:兵器名。)司馬遷《報任安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⑥一種韻文,盛行於漢魏六朝。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⑦貢士。指向最高統治者薦舉人才。《漢書· 晁錯傳》:“乃以臣錯充賦。”⑧頒佈;陳述。《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⑨鋪展。何晏《景福殿試》:“斑間賦白,疏密有章。”詩:
①文學體裁的一種。《尚書·舜典》:“詩言志。”②特指《詩經》。《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類:善。)③奉持。《禮記·內則》:“朝服寢門外,詩負之。”或:
①有的人;有的(物)。《史記·陳涉世傢》:“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亡:逃亡。)《論語·先進》:“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②副詞。1. 或許;也許。范縝《神滅論》:“刃之與利,或如來說。”2.又。《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監:酒監。史:席間禦史。)《史記·李將軍列傳》:“軍之導,或失道,後大將軍。”③連詞。1.或者。《荀子·修身》:“則千裡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及:到。)2. 如果。《水經註·江水》:“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④助詞。用在否定句中。《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承:繼承。)⑤通“惑”。迷惑。《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淮南子·汜論》:“論事如此,豈不或哉!”⑥疑怪。《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送:
①送;送行。《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東門送君去。”(輪臺:地名。)②目送。《左傳·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逆:迎。)③運送;傳送。《墨子·雜守》:“外宅粟米畜產財物諸可以佐城者,送入城中。”王安石《元日》:“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酒名。)④贈送。《儀禮·聘禮》:“賓再拜稽首送幣。”鄭:
古國名。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鄭重]1.頻繁。《漢書·王莽傳》:“然非皇天鄭重降符命之意。”2.嚴肅認真。3.殷勤。白居易《庾順之以紫霞綺遠贈以詩答之》:“千裡故人心鄭重。”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行人:
①出行或出征的人。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弓箭各在腰。”②外交使者。《左傳·襄公四年》:“韓獻子使~~子員問之。”舉:
①用兩手舉起。《新五代史·楊行密傳》:“為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史記·秦本紀》:“(武)王與孟說(yuè)舉鼎。”(孟說:古代力士。)②泛指舉起;抬起。曹操《卻東西門行》:“舉翅萬餘裡。”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③起;升起。陸機《前緩聲歌》:“長風萬裡舉。”孔稚珪《北山移文》:“明月獨舉。”又飛翔。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五:“方知黃鶴舉,千裡獨徘徊。”④舉動;行動。《韓非子·五蠹》:“舉行如此。”《宋書·吳喜傳》:“喜是何人,乃敢作此舉止。”《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桓:齊桓公。文:晉文公。)《隋書·劉炫傳》:“五事同舉,無有遺失。”⑤發起;發動。《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史記·吳王濞列傳》:“因以此發謀,欲舉事。”《漢書·燕靈王劉建傳》:“齊遂舉兵西。”(齊:侯國名。)⑥推薦;選拔。《後漢書·仲長統傳》:“以廉舉而以貪去,非士君子之志也。”(去:罷官。)⑦檢舉;揭發。柳宗元《時令論上》:“恤孤寡,舉阿黨。”《後漢書·百官志三》:“密舉非法。”⑧提出;舉出。舉一反三。《禮記·曲禮下》:“主人不問,客不先舉。”班固《西都賦》:“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舉也。”⑨攻取;攻占。《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戰國策·秦策一》:“舉趙亡韓。”(亡:滅。)⑩養育;生育。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fǔ)。”(慎莫舉:千萬莫養育。脯:幹肉。)《史記·孟嘗君列傳》“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11)指科舉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舉進士久矣,廢之恐失其業。”(12)全;皆。《顏氏傢訓·風操》:“舉座驚駭。”常:
①恒久不變的;固定的。《孫子·虛實》:“四時無常位。”(四時:四季。)《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一定的準則或制度。《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國語·楚語上》:“民不廢時務,官不易朝常。”③指由習慣而形成的常規、慣例。《管子·幼官》:“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④特指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⑤平凡的;普通的。《史記·扁鵲傳》:“扁鵲,非常人也。”⑥日常;平時。《晉書·何曾傳》:“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經:治理。)⑦副詞。經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⑧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兩尋為常。《韓非子·揚權》:“上失扶寸,下得尋常。”⑨通“嘗”。曾經。《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tǎng)見(xiàn),是無世而不常有之。”(黨:偶然。)陪:
①重疊;隔一層。《後漢書·袁紹傳》:“拔於陪隸之中。”②增益;增加。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觀名計之利,詎足相陪裨?”③輔助。《史記·孝文本紀》:“淮南王弟,秉德以陪朕。”(朕:帝王自稱。)④伴隨;陪伴。汪琬《寄贈吳門故人》:“一春不得陪遊賞,苦恨蹉跎滿鬢絲。”(蹉跎:虛度歲月。鬢絲:鬢發。)⑤通“賠”。賠償。蘇軾《重遊終南》:“懶不作詩君錯料,舊逋應許過時陪。”魏:
(一)①戰國七雄之一。原是晉國的一部分。初建都於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後遷都於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地),故又稱梁。②朝代名。1.三國之一。第一代君主是曹丕,後為司馬炎的晉所代替。2. 南北朝時的北朝之一。又稱“北魏”。第一代君主是拓跋珪,後分為東魏,西魏。③宮門的臺觀。班固《典引》:“是以來儀,集羽族於觀魏。” (二)wéi 獨立不動的樣子。《莊子·天下》:“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己矣。”公:
①公正;公平。《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祈黃羊可謂公矣。”②公共的;公傢的。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③公然;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公行,莫之或止。”(殘賊:害。)④公傢,與“私”相對。《詩經·豳風· 七月》:“獻豜於公。”⑤通“功”。功勞。《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為諸侯的通稱。《禮記·喪服大記》:“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練:喪服。)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李白《行路難》:“漢朝公卿忌賈生。”⑧對男子的敬稱。《史記·陳涉世傢》:“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1.稱祖父。《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hè)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稱父親。《戰國策·魏策一》:“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3.稱丈夫之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循:順從。姥:婆婆。)⑩稱雄性的禽獸。《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臍大,圓,竟服下,公蟹狹而長。”公子:
①諸侯的子女。《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②諸侯王嫡子以外的兒子。《禮記·玉藻》:“~~曰臣孽。”③貴族子弟。《戰國策·楚策》:“[黃雀]倏忽之間,墜於~~之手。”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詩經·豳風· 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饁yè:送飯。南畝:指田地。)②兒子或女兒。《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此指兒子。《韓非子·說林上》:“衛人嫁其子。”此指女兒。③人的通稱,或指男;或指女。《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過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之:此。歸:出嫁。)④尊稱,多指男子。《詩經·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匪:非。愆qiān:錯,誤。)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詩經·小雅·小宛》:“螟嶺有子,蜾蠃負之。”(螟蛉mínglíng:一種吃禾心的害蟲。蜾蠃guǒluǒ:細腰蜂。)《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紳《憫農》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紀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憲宗年號。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時辰之一,即子時,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⑨利息。《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