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盡獨親沙上鳥,傢貧唯向釜中魚。”詩句出處:《寄雍丘竇明府》;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少年結綬騁金羈,許下如看瓊樹枝。入裡親過朗陵伯, 出門高視潁川兒。西遊太府東乘傳,泗上諸侯誰不羨。 時輩寧將白筆期,高流佇向丹霄見。何事翻飛不及群, 虎班突騎來紛紛。吳江垂釣楚山醉,身寄滄波心白雲。 中歲胡塵靜如掃,一官又罷行將老。薛公薦士得君初, □領黃金千室馀。機盡獨親沙上鳥,傢貧唯向釜中魚。 □□□□□□□,□出重門煙樹裡。感物吟詩對暮天, 懷人倚杖臨秋水。別離幾日問前期,鳴雁亭邊人去時。 獨坐不堪朝與夕,高風蕭索亂蟬悲。
|
【註釋】:
機:
①弓弩上發射箭的機關。《呂氏春秋·察微》:“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②機械;機器。《戰國策·宋衛策》:“公輸般為楚設機,將以攻宋。”(公輸般:即魯班。)《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農夫釋耒,工女下機。”③要點;關鍵。《戰國策·秦策二》:“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聽:聽取建議。)④重要事務。《貞觀政要·求諫》:“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又重要的。《漢書·霍光傳》:“光自後元秉持萬機。”⑤機會;時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成敗之機,在於今日。”⑥機靈;靈巧多能的人。《世說新語·言語》:“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盡:
(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 (二)jǐn 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獨:
①單一;單獨。《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後漢書·崔駰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②獨自。蘇軾《石鐘山記》:“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③沒有子孫的老人。《禮記·禮運》:“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④獨特;特異;與眾不同之處。《論衡·實知》:“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⑤專斷;獨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闇:同“暗”。)⑥副詞。1. 相當於“隻”、“僅僅”。張溥《五人墓碑記》:“獨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獨夫]1. 獨身男子。2. 殘暴無道為人民所憎恨的統治者。親:
①愛;親愛;親密。《韓非子·愛臣》:“愛臣太親,必危其身。”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交情老更親。”②父母。《莊子·養生主》:“可以全生,可以養親。”③指血緣關系最接近的。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④泛指有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親屬。杜甫《登嶽陽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⑤親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親巡天下,周覽遠方。”上:
(一)①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天工開物·飴餳》:“色以白者為上。”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墨子·七患》:“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⑤由低處往高處。《莊子·逍遙遊》:“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⑥去;往。黃宗羲《柳敬亭傳》:“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⑦向前。《戰國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終。)⑧進呈;進獻;送上。《漢書·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⑨出場。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正旦扮鶯鶯上。”⑩加;添加。《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11)塗染。《天工開物·造竹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12)通“尚”。崇尚。《呂氏春秋·長見》:“尊賢上功。” (二)shǎng 上聲,漢語四聲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上去人,則餘病未能。”傢:
①傢;傢庭。《尚書·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傢。”《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②傢庭的住所。杜甫《苦雨》:“群木水光下,萬傢雲氣中。”③卿大夫的采邑。《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傢者,不患寡而患不均。”④學術流派。《荀子·解蔽》:“今諸侯異政,百傢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貧:
①窮。與“富”相對。《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②匱乏;缺少。《文心雕龍·練字》:“富於萬篇,貧於一字。”唯:
(一)①獨;隻;僅。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②用於句首,表希望。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③用在句首,無實義。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唯治平四年七月某日。” (二)wěi 應答的聲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向:
①朝北的窗戶。《說文》:“向,北出牖也。”②對著;朝向。《孫子·軍爭》:“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③趨向;奔向。《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西伯)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④方向;目標。柳宗元《送兄序》:“進不知向,退不知守。”⑤將近;接近。陶潛《歲暮和張常侍》:“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⑥仰慕;歸向。沈作喆《寓簡》卷二:“朝者君子所會,市者小人所集,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⑦偏愛;偏袒。《西遊記》第三十八回:“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偏向他。’”⑧原先;從前。《莊子· 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⑨原來的;舊的。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志:記。)⑩副詞。相當於“剛才”。《莊子·達生》:“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休:人名。至人:有至德之人。)(11)介詞。表示方向、對象。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12)連詞“假使”。相當於“如果”。《論衡·定賢》:“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為芳叔通之事,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釜:
①古炊器;似鍋;上面可擱甑以蒸煮。《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cuàn),以鐵耕乎?”(許子:許行,戰國時楚人。爨:做飯。鐵:指鐵制農具。)②古代容量單位,六鬥四升為一釜。《論語·雍也》:“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子華:孔子弟子公西華。使:出使。冉子:孔子弟子冉雍。)《晏子春秋·問下》:“釜十則鐘。”中:
(一)①中間。《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同長:同樣長的半徑。)柳宗元《天說》:“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②內;在一定的范圍內。《孟子·滕文公上》:“國中無偽。”《考工記·巨人》:“國中九經九緯。”③位置、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列子·力命》:“中塗遇東郭先生。”(塗:同“途”。)《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④正;適中。《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湯:殷商國君。)⑤宜於;合於。《史記·外戚世傢》:“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 (二)zhòng ①符合;適合。《呂氏春秋·懷寵》:“必中理,然後說。”《荀子·賦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②誣蔑;誣蔑別人使受損害。《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後漢書·馬援傳》:“援亦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