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願學平原十日飲,此時不忍歌驪駒。

    “願學平原十日飲,此時不忍歌驪駒。”詩句出處:《贈兗州孟都督》;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少年親事冠軍侯,中歲仍遷北兗州。露冕寧誇漢車服,
    下帷常討魯春秋。後齋草色連高閣,事簡人稀獨行樂。
    閑心近掩陶使君,詩興遙齊謝康樂。遠山重疊水逶迤,
    落日東城閑望時。不見雙親辦豐膳,能留五馬盡佳期。
    北場爭轉黃金勒,愛客華亭賞秋色。卷簾滿地鋪氍毹,
    吹角鳴弦開玉壺。願學平原十日飲,此時不忍歌驪駒。

    【註釋】:

    願:

    老實;謹慎。《尚書·皋陶謨》:“願而恭。”《晉書·汝陰哀王謨傳》:“為人恭願,才不及中人。”

    學:

    (一)①學習。《論語·季氏》:“不學,無以言。”②仿效。③學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④學問;學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學甚博。”⑤學說;學派。《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 (二)jiào 教導。後作“教”。《墨子·魯問》:“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

    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

    原:

    ①水流源頭。《左傳·昭公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②根源;來由。《韓非子·解老》:“萬害有原。”(害:災禍。)③推究本原。《管子·小匡》:“原本窮末。”④文體名。對某事物推究其本原,而加以論述。⑤原野;寬廣平坦的地面。《楚辭·九歌·國殤》:“平原忽兮路超遠。”(忽:遼闊渺茫的樣子。)⑥寬恕;赦免。《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⑦通“願”。謹慎老實。《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賊:傷害;敗壞。)《荀子·榮辱》:“孝弟原愨。”(弟tì:順從兄長。愨què:誠實。)

    飲:

    (一)①喝。《詩經·鄭風·叔於田》:“巷無飲酒。”②飲料。《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食飲與繚同。”③飲食。《戰國策·秦策一》:“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④含;忍。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⑤沒入;隱沒。《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中石,矢乃飲羽。”(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大夫,以善射著稱。sì:同“兕”,獨角犀。) (二)yìn 給人或畜喝。《左傳·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

    此:

    ①代詞。這;這個。《孟子·公孫醜下》:“彼一時,此一時也。”《禮記·禮運》:“此之謂大同。”②這樣;這般。庾信《哀江南賦》:“天何為而此醉。”③副詞。乃;則。《後漢書·黃瓊傳》:“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

    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

    忍:

    ①忍耐;忍受;容忍。《論語·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抑制;克制。屈原《離騷》:“縱欲而不忍。”③狠心;殘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魯人或惡(wù)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猜:疑忌。)《左傳·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④忍心。王粲《七哀詩》:“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歌:

    ①唱歌;歌唱。《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②歌曲;歌謠以及能唱的詩。許渾《夜泊永樂有懷》:“吳娃齊唱采蓮歌。”③贊頌;歌詠。班固《兩都賦·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

    驪:

    ①純黑色的馬。《禮記·檀弓上》:“戎事乘驪。”(戎:戰爭。)《詩經·齊風·載驅》:“四驪濟濟。”②黑色。古樂府《陌上桑》:“白馬從驪駒。”③“驪龍”的簡稱。丘丹《奉酬韋使君送歸山之作》:“涉海得驪珠。”④通“麗”。並列。《漢書·王莽傳》:“驪馬二駟(sì)。”(駟:一車四馬。)張衡《西京賦》:“驪駕四鹿。”

    驪駒:

    黑色的駿馬。《樂府詩集·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


    上一篇:昨日留欢今送归,空披秋水映斜晖。

    下一篇:忆昨陪行乐,常时接献酬。
  • 愿学平原十日饮,此时不忍歌骊驹。

    “愿学平原十日饮,此时不忍歌骊驹。”诗句出处:《赠兖州孟都督》;是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

    少年亲事冠军侯,中岁仍迁北兖州。露冕宁夸汉车服,
    下帷常讨鲁春秋。后斋草色连高阁,事简人稀独行乐。
    闲心近掩陶使君,诗兴遥齐谢康乐。远山重叠水逶迤,
    落日东城闲望时。不见双亲办丰膳,能留五马尽佳期。
    北场争转黄金勒,爱客华亭赏秋色。卷帘满地铺氍毹,
    吹角鸣弦开玉壶。愿学平原十日饮,此时不忍歌骊驹。

    【注释】:

    愿:

    老实;谨慎。《尚书·皋陶谟》:“愿而恭。”《晋书·汝阴哀王谟传》:“为人恭愿,才不及中人。”

    学:

    (一)①学习。《论语·季氏》:“不学,无以言。”②仿效。③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④学问;学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学甚博。”⑤学说;学派。《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二)jiào 教导。后作“教”。《墨子·鲁问》:“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

    平:

    ①平坦;不倾斜。《吕氏春秋·应同》:“平地注水,水流湿。”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汤问》:“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④均平;齐一。《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传·庄公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⑥安静;安定。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饮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两朱阁》:“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⑨媾和;讲和。《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随:国名。)⑩通“评”。评议。《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

    原:

    ①水流源头。《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②根源;来由。《韩非子·解老》:“万害有原。”(害:灾祸。)③推究本原。《管子·小匡》:“原本穷末。”④文体名。对某事物推究其本原,而加以论述。⑤原野;宽广平坦的地面。《楚辞·九歌·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忽:辽阔渺茫的样子。)⑥宽恕;赦免。《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⑦通“愿”。谨慎老实。《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贼:伤害;败坏。)《荀子·荣辱》:“孝弟原悫。”(弟tì:顺从兄长。悫què:诚实。)

    饮:

    (一)①喝。《诗经·郑风·叔于田》:“巷无饮酒。”②饮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食饮与缭同。”③饮食。《战国策·秦策一》:“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④含;忍。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⑤没入;隐没。《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中石,矢乃饮羽。”(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以善射著称。sì:同“兕”,独角犀。) (二)yìn 给人或畜喝。《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忍:

    ①忍耐;忍受;容忍。《论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抑制;克制。屈原《离骚》:“纵欲而不忍。”③狠心;残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鲁人或恶(wù)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猜:疑忌。)《左传·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④忍心。王粲《七哀诗》:“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歌:

    ①唱歌;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②歌曲;歌谣以及能唱的诗。许浑《夜泊永乐有怀》:“吴娃齐唱采莲歌。”③赞颂;歌咏。班固《两都赋·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

    骊:

    ①纯黑色的马。《礼记·檀弓上》:“戎事乘骊。”(戎:战争。)《诗经·齐风·载驱》:“四骊济济。”②黑色。古乐府《陌上桑》:“白马从骊驹。”③“骊龙”的简称。丘丹《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涉海得骊珠。”④通“丽”。并列。《汉书·王莽传》:“骊马二驷(sì)。”(驷:一车四马。)张衡《西京赋》:“骊驾四鹿。”

    骊驹:

    黑色的骏马。《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


    上一篇:昨日留欢今送归,空披秋水映斜晖。

    下一篇:忆昨陪行乐,常时接献酬。

  • 上一篇:昨日留欢今送归,空披秋水映斜晖。

    下一篇:忆昨陪行乐,常时接献酬。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