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學平原十日飲,此時不忍歌驪駒。”詩句出處:《贈兗州孟都督》;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少年親事冠軍侯,中歲仍遷北兗州。露冕寧誇漢車服,
下帷常討魯春秋。後齋草色連高閣,事簡人稀獨行樂。
閑心近掩陶使君,詩興遙齊謝康樂。遠山重疊水逶迤,
落日東城閑望時。不見雙親辦豐膳,能留五馬盡佳期。
北場爭轉黃金勒,愛客華亭賞秋色。卷簾滿地鋪氍毹,
吹角鳴弦開玉壺。願學平原十日飲,此時不忍歌驪駒。
【註釋】:
願:
老實;謹慎。《尚書·皋陶謨》:“願而恭。”《晉書·汝陰哀王謨傳》:“為人恭願,才不及中人。”學:
(一)①學習。《論語·季氏》:“不學,無以言。”②仿效。③學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④學問;學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學甚博。”⑤學說;學派。《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 (二)jiào 教導。後作“教”。《墨子·魯問》:“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原:
①水流源頭。《左傳·昭公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②根源;來由。《韓非子·解老》:“萬害有原。”(害:災禍。)③推究本原。《管子·小匡》:“原本窮末。”④文體名。對某事物推究其本原,而加以論述。⑤原野;寬廣平坦的地面。《楚辭·九歌·國殤》:“平原忽兮路超遠。”(忽:遼闊渺茫的樣子。)⑥寬恕;赦免。《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⑦通“願”。謹慎老實。《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賊:傷害;敗壞。)《荀子·榮辱》:“孝弟原愨。”(弟tì:順從兄長。愨què:誠實。)飲:
(一)①喝。《詩經·鄭風·叔於田》:“巷無飲酒。”②飲料。《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食飲與繚同。”③飲食。《戰國策·秦策一》:“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④含;忍。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⑤沒入;隱沒。《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中石,矢乃飲羽。”(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大夫,以善射著稱。sì:同“兕”,獨角犀。) (二)yìn 給人或畜喝。《左傳·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此:
①代詞。這;這個。《孟子·公孫醜下》:“彼一時,此一時也。”《禮記·禮運》:“此之謂大同。”②這樣;這般。庾信《哀江南賦》:“天何為而此醉。”③副詞。乃;則。《後漢書·黃瓊傳》:“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忍:
①忍耐;忍受;容忍。《論語·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抑制;克制。屈原《離騷》:“縱欲而不忍。”③狠心;殘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魯人或惡(wù)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猜:疑忌。)《左傳·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④忍心。王粲《七哀詩》:“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歌:
①唱歌;歌唱。《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②歌曲;歌謠以及能唱的詩。許渾《夜泊永樂有懷》:“吳娃齊唱采蓮歌。”③贊頌;歌詠。班固《兩都賦·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驪:
①純黑色的馬。《禮記·檀弓上》:“戎事乘驪。”(戎:戰爭。)《詩經·齊風·載驅》:“四驪濟濟。”②黑色。古樂府《陌上桑》:“白馬從驪駒。”③“驪龍”的簡稱。丘丹《奉酬韋使君送歸山之作》:“涉海得驪珠。”④通“麗”。並列。《漢書·王莽傳》:“驪馬二駟(sì)。”(駟:一車四馬。)張衡《西京賦》:“驪駕四鹿。”驪駒:
黑色的駿馬。《樂府詩集·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