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儻在扶天步,重興古國風。

    “儻在扶天步,重興古國風。”詩句出處:《聞王慥常侍卒三首》;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世亂君巡狩,清賢又告亡。星辰皆有角,日月略無光。
    金柱連天折,瑤階被賊荒。令人轉惆悵,無路問蒼蒼。
    宗社運微衰,山摧甘井枯。不知千載後,更有此人無。
    政入龔黃甲,詩輕沈宋徒。受恩酬未得,不覺隻長籲。
    儻在扶天步,重興古國風。還如齊晏子,再見狄梁公。
    棠樹梅溪北,佳城舜廟東。誰修循吏傳,對此莫匆匆。

    【註釋】:

    儻:

    ①神思恍惚的樣子。《莊子·天地》:“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②副詞。或許。《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儻可僥幸什得一乎!”(什:同“十”。)③連詞。假如。杜甫《歸燕》:“故巢倘未毀,會傍主人飛。”④意外;偶然。《莊子·繕性》:“物之儻來,寄者也。”

    在:

    ①存在;在世。《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范縝《神滅論》:“豈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張華《情詩》:“處歡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長”。(愒:貪。)③處;處所。陶潛《飲酒》之二:“衰榮無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於;取決於。《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⑤問候;慰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寡人:衛獻公自稱。淹恤:久遭憂患。吾子:指衛大夫大叔文子。)⑥觀察;審察。《尚書 ·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詞。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柳宗元《田傢》詩:“迎新在此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將軍:指孫權。操:曹操。)⑧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等。⑨終結。《尚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僅僅。《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

    扶:

    (一)①攙扶;扶著。《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②輔佐;輔助。杜甫《秋日夔(kuí)州詠懷一百韻》:“耿賈扶王室,蕭曹拱禦筵。”(耿:耿弇。賈:賈復。二人都是光武帝的名將。蕭:蕭何。曹:曹參。二人都是漢高祖的功臣。拱:環繞。)③扶植,扶持。《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④幫助;支援。《戰國策 · 宋衛策》:“扶梁伐趙。”《後漢書·章帝紀》:“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扶進:扶助促進。)⑤介詞。表示方向,相當於“沿著,順著”。陶潛《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向路:原來的路。志:作記號。)⑥依仗。《漢書·高帝紀上》:“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⑦量詞。古代長度單位。並四指之寬度為一扶。四寸為扶。《禮記·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籌:竹簽。)⑧拄持;拄著。《聊齋志異·促織》:“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後。”又勉力支撐。梁啟超《譚嗣同傳》:“七月,乃扶病入覲(jīn)。”(扶病:即抱病。覲:朝拜皇帝。)⑨治理。《漢書·翼奉傳》:“建滎陽,扶河東。”⑩靠近;依附。鮑照《擬古八首》:“秋蛩扶戶吟,寒婦成夜織。”[扶寸]四指為扶,一指為寸,指較短的距離。《韓非子·揚權》:“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尋:八尺。常:十六尺。)[扶搖]海中颶風。《莊子·逍遙遊》:“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摶:盤旋。) (二)pú[扶服]同“匍匐”。伏地爬行。《漢書·匈奴傳下》:“呼韓邪攜國歸化,扶服稱臣。”

    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

    天步:

    喻國傢的命運。陸雲《兄平原贈》:“~~多艱,性命難誓。”

    步:

    ①行走。《戰國策·趙策》:“乃自強步,日三四裡。”②踩;踏。陸遊《道室雜詠》之一:“豈但煙霄隨步武,故應冰雪換形容。”(武:足跡。)③步子;步伐。張衡《東京賦》:“駕不亂步。”④舉足二次。《荀子·勸學》:“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裡。”(跬步:半步,即跨出一腳。)⑤階段。《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可激勵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⑥步兵。《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⑦長度單位。歷代定制不一,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⑧同“埠”。水濱泊船處。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宅有新屋,步有新船。”

    重:

    (一)①厚。《周易·系辭上》:“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②重量。《漢書·食貨志下》:“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徑:直徑。銖:二十四銖為一兩。)③分量大;程度深。與“輕”相對。《戰國策·齊策四》:“千金,重幣也。”④重要;貴重。《論語·泰伯》:“任重而道遠。”⑤重視;敬重。《韓詩外傳》卷一:“曾子重其身而輕其祿。”(祿:做官的俸祿。)賈誼《過秦論上》:“尊賢重士。”⑥加上;加重。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⑦莊重。《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⑧慎重。《六韜·論將》:“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 (二)chóng ①重疊;重復。程垓《摸魚兒》:“重門深鎖,猶有夜深月。”②量詞。層。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③副詞。1. 重新;再次。范仲淹《嶽陽樓記》:“乃重修嶽陽樓。”(乃:於是)2. 加上,表示更進一層。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紛:多的樣子。脩能:修飾的美態。脩,同修。)

    興:

    ①[動]起身,起 來。《論語·衛靈公》:“從者病,莫能~。”②[動]興起,建立。《史記·文帝本紀》:“漢~,至孝文四十有餘載。”③[動]發動。《史記·酷吏列傳》:“漢大~兵伐匈奴。”④[形]興盛。與“廢”相對。《論語· 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⑤(xing)[名]興致,興趣(後起意義)。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吾本乘~而行,~盡而返。”

    古:

    ①往昔;歷時久遠。與“今”相對。《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易:換。宮室:房舍。)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②指古代的事物;舊;原來。《古詩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③久遠;古老。趙與時《賓退錄》卷三:“客土二字,其來甚古。”④古體詩的簡稱。或稱古風、古詩。與近體詩相對,不受平仄、對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較自由。《詩藪·古體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樂矣。”

    國:

    ①國傢。《周禮·春官·詛祝》:“作盟詛之載辭,以敘國之信用。”(詛祝:官名。盟詛:大事為盟,小事為詛。國:指天子之國。)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史記·高祖本紀》:“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晉書·陶侃傳》:“侃季年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未亡一年,欲遜位歸國。”(止足:知止知足。未亡:死前。遜位:辭官。)③國都;京城。《左傳 · 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sān)國之一,小九之一。”(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范仲淹《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④地區;鄉土。羅鄴《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紅蓼(liǎo)花開水國愁。”(蓼:草名,此指水蓼。)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⑤國人。《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


    上一篇:白发应从白,清贫但更清。

    下一篇:喻蜀须凭草,成周必仗仁。
  • 傥在扶天步,重兴古国风。

    “傥在扶天步,重兴古国风。”诗句出处:《闻王慥常侍卒三首》;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世乱君巡狩,清贤又告亡。星辰皆有角,日月略无光。
    金柱连天折,瑶阶被贼荒。令人转惆怅,无路问苍苍。
    宗社运微衰,山摧甘井枯。不知千载后,更有此人无。
    政入龚黄甲,诗轻沈宋徒。受恩酬未得,不觉只长吁。
    傥在扶天步,重兴古国风。还如齐晏子,再见狄梁公。
    棠树梅溪北,佳城舜庙东。谁修循吏传,对此莫匆匆。

    【注释】:

    傥:

    ①神思恍惚的样子。《庄子·天地》:“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②副词。或许。《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傥可侥幸什得一乎!”(什:同“十”。)③连词。假如。杜甫《归燕》:“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④意外;偶然。《庄子·缮性》:“物之傥来,寄者也。”

    在:

    ①存在;在世。《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范缜《神灭论》:“岂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状态。张华《情诗》:“处欢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长”。(愒:贪。)③处;处所。陶潜《饮酒》之二:“衰荣无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于;取决于。《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⑤问候;慰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寡人:卫献公自称。淹恤:久遭忧患。吾子:指卫大夫大叔文子。)⑥观察;审察。《尚书 ·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玉饰的天体观测仪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词。引进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柳宗元《田家》诗:“迎新在此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将军:指孙权。操:曹操。)⑧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其下多连“不”等。⑨终结。《尚书·吕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仅仅。《汉书·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扶:

    (一)①搀扶;扶着。《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②辅佐;辅助。杜甫《秋日夔(kuí)州咏怀一百韵》:“耿贾扶王室,萧曹拱御筵。”(耿:耿弇。贾:贾复。二人都是光武帝的名将。萧:萧何。曹:曹参。二人都是汉高祖的功臣。拱:环绕。)③扶植,扶持。《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④帮助;支援。《战国策 · 宋卫策》:“扶梁伐赵。”《后汉书·章帝纪》:“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扶进:扶助促进。)⑤介词。表示方向,相当于“沿着,顺着”。陶潜《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向路:原来的路。志:作记号。)⑥依仗。《汉书·高帝纪上》:“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⑦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并四指之宽度为一扶。四寸为扶。《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筹:竹签。)⑧拄持;拄着。《聊斋志异·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又勉力支撑。梁启超《谭嗣同传》:“七月,乃扶病入觐(jīn)。”(扶病:即抱病。觐:朝拜皇帝。)⑨治理。《汉书·翼奉传》:“建荥阳,扶河东。”⑩靠近;依附。鲍照《拟古八首》:“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扶寸]四指为扶,一指为寸,指较短的距离。《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寻:八尺。常:十六尺。)[扶摇]海中飓风。《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 (二)pú[扶服]同“匍匐”。伏地爬行。《汉书·匈奴传下》:“呼韩邪携国归化,扶服称臣。”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天步:

    喻国家的命运。陆云《兄平原赠》:“~~多艰,性命难誓。”

    步:

    ①行走。《战国策·赵策》:“乃自强步,日三四里。”②踩;踏。陆游《道室杂咏》之一:“岂但烟霄随步武,故应冰雪换形容。”(武:足迹。)③步子;步伐。张衡《东京赋》:“驾不乱步。”④举足二次。《荀子·劝学》:“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半步,即跨出一脚。)⑤阶段。《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⑥步兵。《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⑦长度单位。历代定制不一,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⑧同“埠”。水滨泊船处。韩愈《柳州罗池庙碑》:“宅有新屋,步有新船。”

    重:

    (一)①厚。《周易·系辞上》:“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②重量。《汉书·食货志下》:“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径:直径。铢:二十四铢为一两。)③分量大;程度深。与“轻”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千金,重币也。”④重要;贵重。《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⑤重视;敬重。《韩诗外传》卷一:“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禄:做官的俸禄。)贾谊《过秦论上》:“尊贤重士。”⑥加上;加重。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⑧慎重。《六韬·论将》:“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二)chóng ①重叠;重复。程垓《摸鱼儿》:“重门深锁,犹有夜深月。”②量词。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③副词。1. 重新;再次。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2. 加上,表示更进一层。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纷:多的样子。脩能:修饰的美态。脩,同修。)

    兴:

    ①[动]起身,起 来。《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②[动]兴起,建立。《史记·文帝本纪》:“汉~,至孝文四十有余载。”③[动]发动。《史记·酷吏列传》:“汉大~兵伐匈奴。”④[形]兴盛。与“废”相对。《论语· 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⑤(xing)[名]兴致,兴趣(后起意义)。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吾本乘~而行,~尽而返。”

    古:

    ①往昔;历时久远。与“今”相对。《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换。宫室:房舍。)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指古代的事物;旧;原来。《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③久远;古老。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客土二字,其来甚古。”④古体诗的简称。或称古风、古诗。与近体诗相对,不受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较自由。《诗薮·古体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乐矣。”

    国:

    ①国家。《周礼·春官·诅祝》:“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诅祝:官名。盟诅:大事为盟,小事为诅。国:指天子之国。)②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史记·高祖本纪》:“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晋书·陶侃传》:“侃季年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止足:知止知足。未亡:死前。逊位:辞官。)③国都;京城。《左传 · 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小九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地区;乡土。罗邺《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liǎo)花开水国愁。”(蓼:草名,此指水蓼。)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⑤国人。《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上一篇:白发应从白,清贫但更清。

    下一篇:喻蜀须凭草,成周必仗仁。

  • 上一篇:白发应从白,清贫但更清。

    下一篇:喻蜀须凭草,成周必仗仁。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