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22-11-16 可可诗词网-岑参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诗人用雄健刚劲的笔触,描绘了豪迈壮烈的边塞战斗生活。诗中用浓墨重彩渲染边地的艰苦环境。由于岑参深厚的边塞生活体验,所以无论是猛烈的风沙,战地的烟尘,刺骨的寒风,气候的冰冷,都给读者以非常逼真的感受。读者又仿佛可以看到顶风冒寒的唐军将士在行进着,而夜不脱甲,衔枚急走的情景,又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战地生活的紧张。至于马身上凝而复化,化而复凝的汗水,又笔酣墨饱地颂扬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最后的虚处落笔,又进一步突出了唐军的威严和士气。从形式上看,全诗句句用韵,音调急促,又三句一换韵,给人以急管繁弦、奔放昂扬的艺术魅力。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 《 zǒu mǎ chuān xínɡ fènɡ sònɡ fēnɡ dài fu chū shī xī zhēnɡ 》 
    《 走  马 川    行   奉   送   封   大  夫 出  师  西 征    》 
    .[ tánɡ ]. cén cān.
    .[ 唐   ]. 岑  参 .
    jūn bú jiàn zǒu mǎ chuān xínɡ xuě hǎi biān , pínɡ shā mǎnɡ mǎnɡ huánɡ rù tiān 。 
    君  不 见   走  马 川    行   雪  海  边   , 平   沙  莽   莽   黄    入 天   。 
    lún tái jiǔ yuè fēnɡ yè hǒu , yì chuān suì shí dà rú dòu , 
    轮  台  九  月  风   夜 吼  , 一 川    碎  石  大 如 斗  , 
    suí fēnɡ mǎn dì shí luàn zǒu 。 xiōnɡ nú cǎo huánɡ mǎ zhènɡ féi , 
    随  风   满  地 石  乱   走  。 匈    奴 草  黄    马 正    肥  , 
    jīn shān xī jiàn yān chén fēi , hàn jiā dà jiànɡ xī chū shī 。 
    金  山   西 见   烟  尘   飞  , 汉  家  大 将    西 出  师  。 
    jiānɡ jūn jīn jiǎ yè bù tuō , bàn yè jūn xínɡ ɡē xiānɡ bō , 
    将    军  金  甲  夜 不 脱  , 半  夜 军  行   戈 相    拨 , 
    fēnɡ tou rú dāo miàn rú ɡē 。 mǎ máo dài xuě hàn qì zhēnɡ , 
    风   头  如 刀  面   如 割 。 马 毛  带  雪  汗  气 蒸    , 
    wǔ huā lián qián xuán zuò bīnɡ , mù zhōnɡ cǎo xí yàn shuǐ nínɡ 。 
    五 花  连   钱   旋   作  冰   , 幕 中    草  檄 砚  水   凝   。 
    lǔ qí wén zhī yīnɡ dǎn shè , liào zhī duǎn bīnɡ bù ɡǎn jiē , 
    虏 骑 闻  之  应   胆  慑  , 料   知  短   兵   不 敢  接  , 
    chē shī xī mén zhù xiàn jié 。 
    车  师  西 门  伫  献   捷  。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诗大意】 你没有看见? 在走马川,雪海边,黄色的沙漠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浩瀚无边。轮台的九月夜里狂风怒吼,河床中如斗的碎石,被吹得满地乱滚。敌人在秋后草盛养肥了战马的时候,在阿尔泰山之西发动了战争,唐军主帅封常清率师西征。将军夜不解甲,带领士兵急速进军,只听见兵器撞击的声响,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慓悍的战马因疾驰而浑身汗气蒸腾,使马毛上的雪很快融化,但转眼间融化了的雪水和汗水又结成冰,军幕中起草檄文时,砚台里的水也很快冻结。料想敌军听到后都会胆战心惊,不敢交锋,将在车师的西门等候献俘报捷。

     
    【译文】 你是否见过走马川,它就在西域的沙海边,狂风怒卷黄沙飞入天。九月轮台夜狂风似猛兽咆哮怒吼,茫茫沙漠巨石遍地大如斗,大风吹石满地乱走。匈奴的居地草已黄战马正肥,金山的西面已见烽烟飘飞,汉军的大将向西挺进。将军夜晚不脱下铠甲,半夜行军兵戈互相碰撞,寒水吹来风头似刀脸庞如割。战马披着白雪汗气腾腾,五花连钱马的身上立刻凝成冰,军营中起草檄文砚水凝冻。胡虏的骑兵闻风应丧胆,想他们又怎敢与勇士们交战,车师的西门等着捷报频传。
     

  • ①雪海:位于天山主峰汗腾格里峰西,古为春夏常雨雪的苦寒之地。
     
    ②平沙,广阔的沙漠。莽莽:无边无际。黄入天:谓与天相接。
     
    ③匈奴:此指播仙一带的部落。草黄马正肥:游牧民族,作战以骑兵为主,秋天草盛,马养得肥壮,正好进行掠夺战争。
     
    ④金山:即阿尔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横亘于新疆北部至蒙古西部,并非封常清西征之地,此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谓战争已经发生。《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过金山西。”
     
    ⑤汉家大将:指封常清。
     
    ⑥戈相拨:因夜色朦胧,行军时较长的兵器互相碰撞。
     
    ⑦五花连钱:马名,指毛色斑驳和身上有圆形花纹的两种良马。旋作冰:连上句言马身上的雪和汗凝结成冰。
     
    ⑧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⑨虏骑:敌军。古时泛称北方的民族为“虏”。胆慑:胆寒害怕。
     
    ⑩接:接战,交锋。
     
    (11)车师:本为西域国名,此为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吐鲁番县。伫:等候。献捷:献俘报捷。古代战争胜利后,要举行献捷仪式。
     
  • 【集评】 清·沈德潜:“句句用韵,三句一转,此《峄山碑》文法,《唐中兴颂》亦然。” ( 《唐诗别裁集》卷五)
     
    清·方东树: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奇才奇气,风发泉涌,‘平沙’ 句奇句。” (《昭昧詹言》卷十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天宝十三年(754),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师西征播仙。岑参当时任安西北庭判官,写了这首诗送行。此诗写送行将军出征,不去正面勾勒送行场面,也不直接描写打仗,而是着重渲染环境的险恶,设想夜间进军的情景,突出将士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气势,写得雄奇壮美,别具一格。
     
       诗一开始,就形象地展现出边塞的奇异风光:“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将军封常清驻地轮台附近,黄色的沙海浩瀚无边,远远望去,沙天相接。用“莽莽”一词形容黄沙无边无际的样子,十分确切。以“入”字描绘黄沙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的状况,更是非常传神。而由“平沙”的“平”可知,这写的是静景。接着诗人描写边地的艰苦:“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大如斗”的“碎石”竟被吹得“乱走”,可见风之猛烈。这里用夸张的笔法,突出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如果说前三句是写白天的静景,那么这三句就是写夜间的动景。两者在写法上显示了层次的递进,表现出边塞的多种景象,在内容上反映了边地气候的瞬息万变,衬托出夜间的自然条件更为险恶,从而为下面写夜行军作了铺垫。然后用三句诗交待出征的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里的“匈奴”借指当时的敌兵,“汉家”借指唐朝,写敌人在秋天草黄马肥之时发动了战争,烟尘滚滚,遮天蔽日。“烟尘飞”和“西出师”相对,以敌方的来势汹汹,有力地反衬出边防将士出征时的雄壮声威。
     
        下面重点描写夜晚进军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边塞奇寒无比,“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而此处将军却晚上也不解甲,这就写出了军情的紧急,也表现出统帅严于律己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半夜军行戈相拨”,在夜色朦胧、万籁俱寂中,大军衔枚疾走,不闻嘈杂之音,足见军纪的严明,也可看出唐军的勇猛精锐。这里“戈相拨”的精采一笔,不仅画出了急行之中唐军的“形”,而且传出了进军中将士锐不可挡的“神”。“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对风的描写,以形象的比喻,通过疾行将士们如同刀割一样的面部感受,来突现边地朔风的凛冽,衬托大军顶风冒寒,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紧接着又以两个典型的细节,进一步描写边塞的严寒:一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奔驰的战马汗气融化了身上的雪,一瞬间又很快冻成冰,可见冷到极点; 二是“幕中草檄砚水凝”,连营幕中砚台里的水都很快冻结,可见寒得出奇。此处观察细致,刻画精确,越是极言行军环境的艰苦寒冷,就越发显出将士的英勇无畏。至此,诗中虽没有正面叙写双方接仗开战,但由于前面已把唐军昂扬的斗志和豪迈的气势渲染得很足,所以战而胜之是预料中事,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最后三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料想敌人闻风丧胆,不敢接战,唐军所向披靡,胜利在望。全诗以预祝大军凯旋而归作结,把对唐军战无不胜强大威力的赞扬推向高潮,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一曲边防将士颂歌的谱写。
     
         诗中时而写边塞平沙接天,夜风怒吼,斗大的碎石随风乱走,时而又写夜行军戈矛相拨,风如刀割,战马身上滴汗成冰,想象奇特,夸张强烈,感情激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使得音调铿锵,节奏急促,与所写风雪交逼和急速行军的内容取得和谐统一,从而把戍边将士的出征表现得有声有色而壮美动人。岑参自己称赞别人的诗“雄词健笔皆若飞”(《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王士祯则说“岑奇逸而峭”(《师友诗传续录》),该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  
          盛唐时代,以写边塞诗闻名的作家不乏其人,成就也颇高,然而岑参的边塞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写得成功的边塞诗,往往也就是山水诗。就象现代科学中的边缘科学一样,说它是边塞诗,确实是边塞诗;说它是山水诗,确实也是山水诗。只不过他描写的山水,不是王维笔下幽静的山涧,不是孟浩然笔下恬淡的农村,而是平沙莽莽的大漠,狂飙卷地的塞外,白雪皑皑的天山,蒸沙烁石的热海。他给我们描绘出了祖国奇异壮丽的景色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是这样。写诗的目的是为了“奉送出师西征”,是送行的,当然也要写一些预祝胜利之类的话,可是写得并不落俗套。作者是把送行祝捷放在特定的典型环境里来写的。这样写,既可以描摹出祖国边塞的雄伟壮丽的风光,又可以突出出征将士为国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见诗人是匠心独运的。
     
          事情是这样的:天宝十三载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在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西北)。冬,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西征播仙,岑参就写下了这首送行诗。走马川是地名,未详何地。
     
          诗一开头“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境界。在走马川和雪海边,是一片浩瀚的沙漠,莽莽黄沙,一直伸向遥远的天边,显得多么空旷、阒寂,真个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这片沙漠,等大风一来,就变了样了:“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怒吼的狂风,能把旧河床里大如斗的碎石,吹得乱滚乱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天空阴沉沉的,狂风怒号,碎石乱走,更不要说是沙子随着旋风在空间飞舞了。这开头六句,似乎象电影镜头一样推出了“汉家大将西出师”的环境。这是这首诗的第一层意思。
     
         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开始,到“幕中草檄砚水凝”九句为第二层意思,写大将出师西征。大将出师的原因是“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秋后,草黄马肥(游牧民族的有利时机),但见金山(阿尔泰山)西边烟尘滚滚,战争已经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异国统治者挑起来的,因而保卫边疆、保卫祖国便是正义的了。堂堂正义之师,便威武地开拔,上前线去。
     
         接着就写将士们的寒夜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三句,把将士们勤于王事,忠心报国,不畏艰险,不怕困苦的精神面貌刻划得十分深刻。将军夜不卸甲,说明随时都在准备战斗,气氛是相当严肃的。战士们在漆黑的夜晚行军,狂风吹面,就好象刀割一般。风吼声,兵器的撞击声和马蹄的答答声,交织成一支战争的交响乐。而诗中越是写这些声音,就越使人感到空气的紧张,人们脸色的庄严和四周的静得出奇。这二十一个字竟如此之传神,我们不能不叹服诗人的才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中虽然前二句写的是战马的奔跑,但主要还是为了突出空气的寒冷。马儿奔跑以后,马毛上带的雪融化了,显出汗气腾腾的情状,可是这些五花马身上的斑纹上很快又结成了冰片!一边出汗,一边结冰,马儿身上披着晶莹透亮的冰甲,实在是蔚为奇观的。在如此寒冷之下,随军的文人们已准备好砚台,在帐幕中草拟檄文,可是,——连砚水也冻凝了,好一个冷天! 读到这里,我们却丝毫没有从诗里感染到害怕、退缩和胆怯,相反的体会到一种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强暴、不甘欺凌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最后三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是写意料之中的得胜归来。在堂堂正义之师之前,在如此勇敢、善战,不畏困苦的将士们之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敌人听到我军出征的消息一定会胆怯了吧,一定不敢和我军短兵相接了吧,让我们伫立在车师西门等待着你们胜利归来吧!这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意思。
     
          前人评述这首诗,都下一个“奇”字。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里曾经用八个字来评价这首诗,曰“奇才奇气,风发泉涌”。确实,这首诗是写得很“奇”的。首先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境界,使我们饱尝了塞外的风光,使读者接触了保卫边疆的战士们的生活,大大地开拓了读者的眼界。其次这首诗的章法和用韵也是与众不同的,三句一章,每章一转韵,给了诗歌以急促的节奏,有助于诗歌紧张严肃的气氛的表达。可见诗歌的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个道理,古人也是清楚的。
  •   本篇是岑参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天宝十三载(754)后作于轮台。全诗三句一韵,韵自为解。
     
        前三句写平沙万里的西部风光,其中运用西部地名“走马川”、“雪海”,顿觉有异国情调。“平沙莽莽黄入天”,既言“平沙”,就不是指飞沙(如“大漠风尘日色昏),而是展现“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沙碛昼景。为紧接写飞沙走石蓄势。夜来风云突变,打破了日间的寂静,静动相生,构成奇趣。这是怎样一种“飞沙走石”!民间倒反歌中的“直刮得石头满街滚”,在西部却是一种事实,句有奇趣,——友人方牧拟曰“轮台的风吹落斗大陨石,一块雹子砸死一匹骆驼,热海的月亮烙熟葱饼”,颇神似。风云突变又预示着战局突变,或突如其来的军机。果然,气象预兆落实在军情上,本节匈奴的张狂与唐将的从容,形成对照。紧接写夜行军,一句见将士上下一心,一句见军纪严明,一句通过人的感觉写霜风之厉害。黑夜霜风,越是环境艰苦,越是衬托出将士的英勇无畏。夜袭敌人,兵贵神速,又增加了成功的机遇。然后,作者通过马背热汗、砚中墨汁瞬息成冰,以小见大,状出天气酷寒程度,既极富西北生活实感,又颇具奇趣,同时再一次以环境的艰苦,衬托主公无畏形象。经过两度烘托,决胜信心已溢言表,故跳过接仗,预想敌人闻风胆丧,大军兵不血刃,捷报倚马可待。干净利落,出乎意外,得其圜中。
     
        本篇在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方面颇多奇趣,体现了岑诗的特点。尤其突出的是三句一韵的体式,乃吸收了汉代以后民间歌谣中三三七和七言三句构成句群的形式,扩成长篇,意思三句一转,韵脚三句一变,句位密集,平仄交替,从而形成强烈的声势和急促的音调,成为以语言音响传达生活音响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