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

2018-06-24 可可诗词网-崔颢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诗。此诗前六句写景,采用总分式,层层写来,有条不 紊。首联起笔极有气势:“岧峣”,极写其高峻;“俯”有压倒一切之势。此言高耸云天的 太华山,十分峻拔,俯瞰着帝王之都咸京。次句说天外之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 花、玉女、松桧三峰),峭立峻拔,非凡人所为,乃是巨灵神的仙掌削成! 此联写远景,暗 用古代神话传说,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颔联写路经华阴,雨过初晴,放眼平望,只 见武帝祠(祭祀巨灵神之祠)前,浓云欲散;仰视雄峻峭丽的仙人掌上,一片青翠迷濛。 此联写近景,与远景相间,使华岳诸峰显得更为雄奇险峻,自然美妙。

        且“武帝祠”“仙 人掌”也暗示了结句“学长生”之意。这样由眼前景,过渡到颈联想象之幻景:“秦关”北 枕河山,写出了地势的雄踞险要;“驿路”西连汉畤,写出原野的更加平旷。此联之“枕” 字,用拟人法,深透一层,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慨;“险”字则透出名利之途的风波; “连”字,将“五畤”与“五帝祠”“仙人掌”连锁一片,更增厚了“学长生”的铺垫。“平”字, 写出了驿路的平通五畤,反衬了华山的高峻;而又与“险”字对举,暗示了长生之路比名 利之道更为坦荡。因见华山的超逸除尘、仙踪缥缈,有感于仕途的奔波劳顿。

    末二句便 不由向旁人发问,请问路旁追求名利之过客,怎么比得上在这灵踪仙迹之华岳胜地学 长生呢? 此诗见出诗人深受当时崇尚道教风气的影响,但不一定说诗人就抛弃了名利 之心。此诗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并将古神话和眼前景熔于一炉,别具 情韵,是一首刚劲挺拔、雄浑壮阔、蕴意丰富的佳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行经华阴》
    .[唐].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 《 xínɡ jīnɡ huá yīn 》 
    《 行   经   华  阴  》 
    .[ tánɡ ]. cuī hào 
    .[ 唐   ]. 崔  颢  
    tiáo yáo tài huá fǔ xián jīnɡ , tiān wài sān fēnɡ xuē bù chénɡ 。 
    岧   峣  太  华  俯 咸   京   , 天   外  三  峰   削  不 成    。 
    wǔ dì cí qián yún yù sàn , xiān rén zhǎnɡ shànɡ yǔ chū qínɡ 。 
    武 帝 祠 前   云  欲 散  , 仙   人  掌    上    雨 初  晴   。 
    hé shān běi zhěn qín ɡuān xiǎn , yì lù xī lián hàn zhì pínɡ 。 
    河 山   北  枕   秦  关   险   , 驿 路 西 连   汉  畤  平   。 
    jiè wèn lù pánɡ mínɡ lì kè , hé rú cǐ chù xué zhǎnɡ shēnɡ 。 
    借  问  路 旁   名   利 客 , 何 如 此 处  学  长    生    。 
     
  • 《行經華陰》
    .[唐].崔顥
    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岧峣太华俯咸京②,高峻的华岳俯瞰着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③。天外的三峰没人能削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④,巨灵祠前的乌云渐散去,
     
    仙人掌上雨初晴⑤。仙人掌上的雨停天放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⑥,北枕河山的秦关多险要,
     
    驿路西连汉畤平⑦。西连驿路的汉畴更宽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借问路途奔走的名利客,
     
    何如此地学长生⑧。哪里比得上在此学长生?
  •  
    ①华阴:县名,因在太华山之北,故名。故址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南。其地河 山壮险,是河南往长安的要道。
     
    ②岧峣:高峻,高耸。曹植《九愁赋》:“践蹊隧之危阻, 登岧峣之高岑。”太华:即西岳华山,在陕西渭南县东南。咸京:咸阳乃秦汉建都之地, 故称咸京。
     
    ③三峰:晋郭缘生《述征记》:“华山有三峰,芙蓉、玉女、明星也。其高若在 天外,非人工所能削凿也。”
     
    ④武帝祠:汉武帝观仙人掌,建巨灵祠以供祭祀,故又称“武 帝祠”。
     
    ⑤仙人掌:华山诸峰均如刀削,最峭一峰为仙人掌。据传华山为巨灵神用手劈 开,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
     
    ⑥秦关:一说是潼关,在今华阴市与灵 宝县之间,隔黄河与山西风陵渡相望。一说是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市境内。二关均 为险要之地。
     
    ⑦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处。《说文》:“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秦有四 畤:密畤、上畤、下畤、畦畴,汉有一畤:北畤。(见《史记·封禅书》)
     
    ⑧长生:此指长生不 老之术。
  • 又作《行经华阴》。太华,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咸京,秦都咸阳,此指长安。三峰,华山上的三座峰,说法不一。王琦注李白诗时,举芙蓉(莲花)、落雁、玉女三峰。此为华山五峰中最著名者。武帝祠,传说汉武帝立有巨灵寺。仙人掌,华山东峰石壁上有迹如手掌,传说为巨灵推山时所留。汉畤,汉代祭天地、五帝的场所。前三联写华山的高峻和景观等,最后一联为议论: 追名逐利不如上华山修仙炼道,以求长生。这里表现了作者从名利场中解脱出来的愿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在太华山之阴。这首诗当为唐玄宗开元 十年(722)崔颢进士及第前,赴试经华阴所作。
     
       首联写远望之景。太华,即西岳华山,因远而望之若华状,故名。 据《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岧峣, 形容太华高耸之状,“俯”字表现出太华横空出世、睥睨一切的气势。 咸京,即咸阳,汉建都于此,这里指唐都长安。据《述征记》,华山有 三峰: 芙蓉、明星、玉女,其高若在天外。“削不成”,谓太华诸峰非 鬼斧神工不能削凿。第一句总写太华全貌,突出其气势; 第二句分述 太华三峰,突出其神工。先总后分,由整体而局部,既概括又具体, 形象鲜明生动。
     
       颔联为近景,写华阴的阴晴变幻。太华山相传为巨灵所开,其手 掌之迹尚存于东顶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曾立巨 灵祠以祭祀,即为武帝祠。武帝祠前密布的烟云渐渐飘散,“仙人掌” 因雨霁放晴显露出一片青翠,与韩愈诗“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 撑青空” (《谒衡岳庙》)异曲而同工。这两句虽依然写太华之景,但能 从物象联系和动态变化着笔,所以并无呆板重复之嫌,颇有一波三折 之妙。于绘景之中,隐含华山神话河神巨灵故事,为末句“学长生” 作蓄势铺垫,笔法极为灵活。
     
       颈联是“北枕河山秦关险,西连驿路汉畤平”的倒文。秦关,即 潼关,在华山北。潼关本名冲关,因黄河自龙门南流,冲激华山,故 而为名。关城斜建山坡,下临黄河,形势奇险。汉畤,指汉五帝畤, 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北畤,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为 古时祭天地五帝的基地。这两句非眼前实景,而是意中虚景。诗人驰 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 “北枕”、“西连”将武帝祠、仙 人掌与秦关、汉畤统摄一处,景象开旷宏壮。
     
       末联是劝人之词,亦是自勉之语。“路旁”二字照应题面“行经”。 “名利客”,指奔走仕途,追名逐利者。诗人赴试行经华阴,与一般 的“名利客”并无悬殊差别。但诗人力避直陈,通过劝喻旁人的反问 句式,透露出退山林、学长生之意,含蓄宛转,发人深省。
     
       唐代的道教是受帝室保护的。在唐代帝王中,玄宗是最醉心于道 教的。以咒术、神符和金丹为中心的各种养生术在当时颇为流行。诗 中的“学长生”,就是这种宗教氛围的反映。
     
        古人律诗讲求起、承、转、合,以为“诗人成词,不出情景二端,…… 或二句情二句景; 或前情后景,前景后情” (方东树《昭昧詹言》)。这 首诗一反常格,用六句写景,句句说太华; 末联一结忽出奇笔,发为 感慨: 与其追逐名利,疲于仕宦,不如隐居华山学仙而求长生。前句 本曹植“俯观上路人,势利唯是谋”(《��篇》)句意,后句从阮籍“去 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赤松游” (《咏怀》)化来。 由于华山风景与仙踪灵迹联成一片,触景生感,衍出“学长生”之意 便十分自然。前人评此诗曰: “前六句,句句切太华说,移不到他处。 一结忽作世外之想,意境便觉高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道 出其妙处所在。
     
  •  
       华阴是汴梁赴长安的必经之路。作者行经此处,被华山的雄伟峻秀打动,折服于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不由得对尘世间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产生了疑虑。一二两句总写巍巍华山高耸入云,俯瞰长安,气势磅礴; 莲花、玉女、明星三峰直插霄汉,不是人力能够劈削。以一个全景式的远镜头描绘出华山鬼斧神工般的雄奇险峻。
    山中晴雨不定,云雾缭绕,待诗人走得近了,已 “云欲散” “雨初晴”。武帝祠前,白云悠悠,朗朗乾坤若隐若现,仙人掌峰上峭壁千仞,青翠欲滴。雨过天晴的华山,清新湿润,气象万千。一二两句是山外看山,三四两句诗人已置身山中,揉进了浓浓的山野气息。近处华山的风景,诗人并没有细描,只以云散雨晴,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华山变得动感而灵秀。
     
       五六两句将华山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来加以表现。黄河华山北靠函谷关的险隘,漫漫驿道西接汉代祭坛的平川。这两句并不写实,而是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文心雕龙》),把华山与它周围的名胜古迹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旷远雄浑的意境,自然的风景因 “秦关”“汉畤” 而变得厚重起来。
     
        最后两句即景生感。西岳华山的雄险奇丽,让诗人突然觉得整日为名为利而忙碌好无聊,生命短暂,自然美好,何不归隐于山林,尽情去享受生活,去追寻生命的真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诗人戏称路上的匆匆过客为 “名利客”,诗人自己何尝不是 “名利客”,问路人实际上是问自己,这样的写法,有点自嘲的意味。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气势恢宏,境界壮阔,笔力雄健。结尾旁逸斜出,曲折婉约,饶有情趣。
     
  •         这是崔颢从中州西赴长安行经华阴时所写的一首诗,用雄浑 沉壮之笔,写出了西岳华山的气势,较之杜甫之咏泰山,轩轾难分。华山 自古以“险”著称,又是道教灵山,而崔颢这首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华山之 险,也将华山的仙气萦绕于字里行间。
     
         首联起笔即不凡,用一“俯”字,突出了华山的气势凌人,“岧峣”则写 出了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有说服力。从华山之顶,可以俯瞰咸阳,以 秦帝京之雄,衬出华山之峭拔。下句“天外三峰”,《广舆记》载:“华山石壁 直立,如削成。最著者莲花、明星、玉女三峰。”诗言“削不成”,意思说非人 力所能及,也就是说只有造化之鬼斧神工方能成此奇观,进一步凸显华山 的奇险。
     
     
         首联从大处着眼,颔联即写到眼前。武帝祠指巨灵祠,是当年为汉武 帝登华山仙人掌峰而建。诗人行经华阴,恰值雨过天晴,所以漂浮的云雾 欲散不散。仙人掌,指的是仙人掌峰。举首仙人掌上,经过一场雨的洗 润,一片新绿。这两句,一句云烟缭绕,一句雨过天晴,一朦胧,一清新,流 畅自然,对仗工整却几乎令人不觉其为工对。
     
         颈联接着颔联的眼前景延伸开去,又将华山(乃至关中)的险峻地势 进行了描摹。黄河华山,凭借函谷关之险,傲视秦川;而秦川之上,平可跑 马,一路西驰,连接起汉时的畤台。
    前六句极写西岳之雄壮和仙迹之灵秀,自然而然地引出最后“学长 生”之意。而这层意思,诗人又不自道出,而是巧妙地转向旁人劝问,为了 名利而终日奔波,何不如在此地学习神仙之道呢!
     
       崔颢生当开元盛世,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所指出的:“开元十 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所以他的诗自然蕴含了这种时代气息,笔之于 诗,即如这首《行经华阴》,意境开阔,气势雄壮,情致委婉,对仗工稳,笔触 洒脱。所以明人胡缵宗在《唐雅》中说道:“唐诗称雄于近代者,以七言近 体,自工部以及谪仙、司勋(崔颢)……辞多雄浑壮丽,自成一代之音,可称 于百世。”以这首《行经华阴》对华山的摹写,真“后人不敢着笔”(明桂天祥 《批点唐诗正声》)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