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2018-06-26 可可诗词网-高适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高适(702—765)作。这首诗不仅是高适的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它的突出特点是:不只描写一时一地或某次战役的情景,而是以雄健有力的笔触,对开元年间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真实、广泛、深刻的艺术概括,有很高的典型性。诗中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以至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官兵苦乐悬殊和荒凉的塞外图景等,一一写入诗里。由于表现的生活场景广阔多样,它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也很丰富复杂。诗人既热情歌颂士卒们勇往直前、不怕牺性的爱国热情,也揭露了统帅骄傲轻敌、荒淫误国的罪恶行径,还讽刺了朝廷腐朽昏庸,用人不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鲜明的对比尖锐地揭露军中的阶级对立,使人触目惊心。诗的结尾,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表现对古代良将的怀念和对现今统帅的怨愤,真是感慨无穷。

     《燕歌行》真实地表现出士卒在不同时间、场合的不同心理状态,刻划了士卒思想性格的各个方面。诗人有时用惨淡凄凉的自然景物来渲染衬托他们的心境,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有时在奔放跳宕的叙述中表现他们激昂的情怀,如“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有时则直接揭示他们的思想活动,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诗中抒写的感情,有时雄迈高亢,有时幽怨缠绵,有时沉痛悲愤。各种不同的情感错综交织,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全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音韵流利婉转,起伏跳跃,与士卒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谐一致。多变化的散句和工整的对偶句交替出现,形成散中有整、整中有变的特点,加强了艺术表现力。《燕歌行》确是一首以爱国主义激情为基调的、苍凉慷慨的悲壮之歌。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燕歌行》
    .[唐].高适.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 yàn ɡē xínɡ 》 
    《 燕  歌 行   》 
    .[ tánɡ ]. ɡāo shì.
    .[ 唐   ]. 高  适 .
    xù : kāi yuán èr shí liù nián , kè yǒu cónɡ yù shǐ dài fu zhānɡ ɡōnɡ chū sāi ér hái zhě , zuò 《 yàn ɡē xínɡ 》 yǐ shì shì 。 ɡǎn zhēnɡ shù zhī shì , yīn ér hé yān 。 
    序 : 开  元   二 十  六  年   , 客 有  从   御 史  大  夫 张    公   出  塞  而 还  者  , 作  《 燕  歌 行   》 以 示  适  。 感  征    戍  之  事  , 因  而 和 焉  。 
     
     
    h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ɡ běi , hàn jiānɡ cí jiā pò cán zéi 。 
    汉  家  烟  尘   在  东   北  , 汉  将    辞 家  破 残  贼  。 
    nán ér běn zì zhònɡ hénɡ xínɡ , tiān zǐ fēi chánɡ cì yán sè 。 
    男  儿 本  自 重    横   行   , 天   子 非  常    赐 颜  色 。 
    cōnɡ jīn fá ɡǔ xià yú ɡuān , jīnɡ qí wēi yǐ jié shí jiān 。 
    枞   金  伐 鼓 下  榆 关   , 旌   旗 逶  迤 碣  石  间   。 
    xiào wèi yǔ shū fēi hàn hǎi , chán yú liè huǒ zhào lánɡ shān 。 
    校   尉  羽 书  飞  瀚  海  , 单   于 猎  火  照   狼   山   。 
    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 , hú qí pínɡ línɡ zá fēnɡ yǔ 。 
    山   川    萧   条   极 边   土 , 胡 骑 凭   陵   杂 风   雨 。 
    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ǐ shēnɡ , měi rén zhànɡ xià yóu ɡē wǔ 。 
    战   士  军  前   半  死 生    , 美  人  帐    下  犹  歌 舞 。 
    dà mò qiónɡ qiū sāi cǎo shuāi , ɡū chénɡ luò rì dòu bīnɡ xī 。 
    大 漠 穷    秋  塞  草  衰    , 孤 城    落  日 斗  兵   稀 。 
    shēn dānɡ ēn yù chánɡ qīnɡ dí , lì jìn ɡuān shān wèi jiě wéi 。 
    身   当   恩 遇 常    轻   敌 , 力 尽  关   山   未  解  围  。 
    tiě yī yuǎn shù xīn qín jiǔ , yù jīn yīnɡ tí bié lí hòu 。 
    铁  衣 远   戍  辛  勤  久  , 玉 筋  应   啼 别  离 后  。 
    shǎo fù chénɡ nán yù duàn chánɡ , zhēnɡ rén jì běi kōnɡ huí shǒu 。 
    少   妇 城    南  欲 断   肠    , 征    人  蓟 北  空   回  首   。 
    biān fēnɡ piāo piāo nà kě dù , jué yù cānɡ mánɡ ɡènɡ hé yǒu 。 
    边   风   飘   飘   那 可 度 , 绝  域 苍   茫   更   何 有  。 
    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 , hán shēnɡ yí yè chuán diāo dòu 。 
    杀  气 三  时  作  阵   云  , 寒  声    一 夜 传    刁   斗  。 
    xiānɡ kàn bái rèn xuè fēn fēn , sǐ jié cónɡ lái qǐ ɡù xūn 。 
    相    看  白  刃  血  纷  纷  , 死 节  从   来  岂 顾 勋  。 
    jūn bú jiàn shā chǎnɡ zhēnɡ zhàn kǔ , zhì jīn yóu yì lǐ jiānɡ jūn 。 
    君  不 见   沙  场    征    战   苦 , 至  今  犹  忆 李 将    军  。 
     
  • 《燕歌行》
    .[唐].高適.
    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 汉家的东北边疆燃起了战争狼烟,汉家的将士讨伐凶残的敌人辞别家园。男子汉本应该在战场上横冲直闯,何况皇上对出征将军破格恩宠赏面。鸣锣击鼓大军浩荡山海关,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穿越瀚海送来了紧急军书,单于正在狼山围猎,火光烛天。边境线上,山川萧条,荒凉黯淡,敌人的骑兵挟风趁雨猖狂进犯。战士们在阵前浴血奋战伤亡过半,将军帐中大摆酒筵美女仍歌舞翩跹。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 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来越稀。边将身受皇帝思泽竞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身穿铁甲在边地长期辛勤戍守。家中亲人日夕思念眼泪长流。少女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地遥远形势动荡怎么能够度量! 那里愁云笼罩触目是一片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眼见刀光闪闪血溅锋刃死伤纷纷,以死报国从来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不见沙场争战何等艰苦惨痛呵,至今人们都怀念那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广飞将军。

    【逐句翻译】

    汉家烟尘在东北②,汉家的战乱常发生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将辞别家乡去讨伐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③,大丈夫本来应该纵横驰骋,
     
    天子非常赐颜色④。皇帝超出一般地加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⑤,军队敲打着铙鼓前往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⑥。军旗延续飘扬在那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⑦,校尉传送的羽檄飞驰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⑧。单于燃烧的猎火照亮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边地的山川无边寂寥寒苦,
     
    胡骑凭陵杂风雨⑨。胡骑疯狂进犯似疾风暴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战士们奋勇杀敌不辨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中军帐美人还在轻歌曼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⑩,秋尽的大漠接着连天草萎,
     
    孤城落日斗兵稀。孤城外晚照下的斗兵渐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身受恩遇的将军常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竭尽全力而孤城未能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远戍的征夫久久辛勤心忧,
     
    玉箸应啼别离后(11)。别后思妇的泪水面颊直流。
     
    少妇城南欲断肠,城南的少妇哀愁肝肠欲断,
     
    征人蓟北空回首。蓟北思乡的征人徒然回头。
     
    边庭飘飘那可度,边庭飘摇动荡如何度一生?
     
    绝域苍茫更何有! 绝域苍茫无垠有什么能成!
     
    杀气三时作阵云,白日里腾腾杀气化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12)。寒夜里阵阵刁斗传来金声。
     
    相看白刃血纷纷(13),看那锋利的刀刃热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14)? 为节义而死岂能考虑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你没看见沙场征战的劳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15)! 到今日还忆念着李广将军!
     
  • ①燕歌行:乐府平调曲名。三国魏曹丕撰。其诗“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 妇人怨旷,无所诉也”。(《乐府诗集》三二《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歌行》引唐吴兢《乐 府题解》)
     
    ②汉家:代指唐家。
     
    ③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史记·季布列传》:“上将 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杀。这里借指唐将军 骄纵轻敌。
     
    ④赐颜色:给面子,厚加礼貌。颜色,脸色、面子。
     
    ⑤摐金:敲打着军乐器。 摐,撞、打;金,钲、铙之属。榆关:即山海关。
     
    ⑥旌旆:旗帜的通称。逶迤:亦作“逶移” “逶迆”“委蛇”“委移”。弯曲而延续不断貌,这里有从容自得、大摇大摆之意。碣石:古 山名,在河北昌黎西北。《尚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⑦校尉:秦汉 时设置的武官名。羽书:军中插有鸟羽的紧急文书。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 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瀚海:指北海,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蒙古之呼伦 湖、贝尔湖。也指沙漠。
     
    ⑧单于:汉时匈奴首领。这里借指唐东北边境突厥首领。狼 山:即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
     
    ⑨凭陵:侵凌,进逼。《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
     
    ⑩腓:病,枯萎。《诗 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11)玉箸:玉制的筷子,这里喻眼泪。南朝梁 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
     
    (12)刁斗:古代行军用具。《史记·李将军 列传》:“不击刁斗以自卫。”《集解》引孟康:“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 名曰刁斗。”
     
    (13)白刃:锋利闪光的刀。
     
    (14)死节:为节义而死。
     
    (15)李将军:即汉之飞将军李 广。他爱护士卒,士卒“咸乐为之死”。(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 【集评】 唐·殷璠:“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做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邢昉:“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唐风定》卷九)
     
    明·谭元春: “真志士。‘顾勋’ 二字笑尽妻子身家中人。” (《唐诗归》卷十二)
     
    清·黄培芳:“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恣,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唐贤三味集笺注》卷下)
     
    清·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评选》卷一)
     
    近·赵熙:“常侍第一大篇,与东川《白日登山望烽火》一首非但声情高壮,其与守圭有微词,盖与国史相表里也。”(《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今·刘开扬:“此诗多对偶句,功力深笔力亦到,非他人可及,即李颀《古从军行》亦觉逊色也。”(《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99页)
     
    【点评】 近人赵熙评此诗为高适的“第一大篇”。唐代的边塞诗,为反映奋发进取的精神,写边塞战争,更是多把反映民族矛盾置于全诗的中心。然而《燕歌行》则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到戍边将士之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卒枵腹荷戈、效命死节与汉将的纵情声色、怙宠贪功形成强烈的对比,揭露了军中的黑暗腐败,对戍边战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倾注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此诗可称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燕歌行》是高适最著名的诗作,被称为他的 “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语),也被誉为唐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用非常凝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由原序看,对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掩盖败绩,“妄奏克获之功”,隐寓讽刺之意,但已作了充分的艺术概括,具有更高的典型意义。根据诗的内容,全诗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的情景;第二段八句写战斗过程;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遥相思念;第四段写战斗的结局。全诗一气贯通,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诗的第一段写出师的情景。前四句交待了战争发生的地域——战火起于东北;战争的性质——敌人入侵; 同时还写出了出征前的场面——将军受命出征,天子赐予特殊的礼遇。这四句诗把出师前的情景简要地描绘了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将军出征前受宠而生骄。这也为后面轻敌战败埋下了伏笔。后四句写出征后行军的壮观场面和预示激战即将开始。“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这两句诗把将军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军鼓震天、旌旗遮日、奔赴前线的壮观场面,十分形象具体地勾画出来。威武的军队,宏大的声势,给人一种出师必捷之感,这与后面的战败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战斗失利做了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两句诗结束了战争前的描写,诗的气氛也开始由平缓转向激昂、紧张,预示了残酷的战斗即将展开。
     
         第二段八句诗描述了战斗的经过,写出了战斗的失利,并点明了失利的原因。第二段前四句诗写战斗开始,敌兵来势汹汹,战士们浴血鏖战,伤亡惨重,但将军仍在恣意享乐。“胡骑凭陵杂风雨”句,将敌人骑兵的进攻写得很有声势,用 “杂风雨”比喻敌人骑兵的进击如同暴风骤雨,既形象又颇具气势,并把战斗的激烈与残酷预示出来。果然,“战士军前半生死”,士兵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结果伤亡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将军在干什么呢?“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仍在欣赏着美女的歌舞,并未把战斗的失利放在心上。战士的英勇杀敌与将军的尽情享乐形成鲜明的反差。后四句诗描写战斗仍在进行,一直持续到傍晚。经过激战的塞外战场,一片萧瑟景象,被围的孤城在落日的余辉映照下更显得凄凉。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诗“身当思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照应了全诗的第三、四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将军出征时的威风已一扫而光,“轻敌” 的是将军,“力尽” 的是士兵,在这样的将军率领下,士兵怎能没有怨苦呢?
     
          第三段的八句诗着重写士兵的愁苦心境,并用思妇来陪衬征夫,将诗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更浓更重。开始四句诗,实写征夫、思妇遥相思念,相会无期。“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个“久”字,说明征战的士兵在塞外边疆戍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其与家人分离悲苦之深不难想象。“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切——“欲断肠”。而征人呢? 只有白白盼望团圆相聚,一个“空”字,饱和着无数士兵的血泪。后边四句诗,主要是对征人、思妇的相思相望的烘托,用边塞的悲凉景色来渲染气氛,加深离别愁苦的诗境。“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从总体的角度,鸟瞰了征人生活的悲凉、凄苦的环境。然后,具体地描写了一天的战斗生活,白天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到了晚上“寒声一夜传刁斗”。多么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整天在生与死的境地争斗,过着既危险又孤寂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思念远方的亲人,又怎能不盼望早日脱离征战,过上和平的生活?这一段诗对深化全诗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诗的最后一段的四句总括全篇,写战士们在生死搏斗的紧要关头,决心以身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写得悲壮深沉,战士们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大无畏气概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战士们的赞美。同时,诗人用战士的以死报国,同将军的沽名钓誉、贪功图禄形成鲜明的对照。“岂顾勋”三字,衬出了战士们的坦荡无私的胸怀,辛辣地嘲讽了将军。全诗的最后两句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慨之言,对沙场征战的士兵,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对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表示了深深的怀念。李广与士兵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怀念李广,也正是对那些不顾士兵的疾苦、只顾自己纵情享乐、追逐功名利禄的将军的进一步鞭挞。作者以此作结,含义深远,再次点明了主题。
     
            通观全诗,笔触凝练雄浑,诗境悲壮苍凉,立意深刻含蓄。在写法上,“七言古中时带整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在散句中夹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偶句,既具歌行的活泼流转,又吸取了律诗的整齐和谐,全诗节奏明快,声调铿锵,给人以音律美的享受。
     
  •    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 (732—735),诗人身居蓟北对战败很有感慨。本诗是诗人在开元二十六年 (738) 有感于征戍之事而写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全诗相当广泛地描写了边塞征战生活,歌颂从征战士轻身许国、英勇战斗的爱国思想,揭露了官兵的对立、统帅的不恤士卒与荒淫无能给战士、给人民、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汉朝东北烽火连天起,杀敌将士离家奔前线。男儿本性崇尚远驰骋,帝王格外礼遇和奖励。敲金击鼓飞越榆关去,战旗飘扬直奔碣石间。千里沙漠军使传急令,单于练兵战火照狼山。“在东北”、“破残贼”点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重横行”、“赐颜色” 为下文埋下伏笔,看似赞扬将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本段从辞家去国写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从缓和渐入紧张。
     
       第二段八句写战争的具体经过。敌人蹂躏如雨暴风急,大半战士战死阵前,军士战死难解围,可谓一场双方力量比较悬殊的血战。而“美人帐下犹歌舞”暗示战争必败的原因。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将帅的骄惰轻敌和战士的苦战。
     
        第三段八句写战败被围,战士和思妇重逢无期的悲凉,实际是对汉将极深的谴责。战士守边辛苦多年,思妇城南百结愁肠断,北疆战士空望归; 而环境十分险恶,更增添悲凉气氛。边关旷远,绝地苍茫,战云密布,寒气袭人。这不能不让人追寻把战士、思妇置于这样处境的根本原因,从而深化主题。
     
        第四段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诗人的感慨。战士视死如归,不惧血染白刃、为国牺牲不计功和名,多么勇敢,却又多可悲,这样优秀的战士竟没有遇上爱兵惜兵的飞将军李广呢!
  •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多写思妇对于征人的怀念。高适借古题以写时事。《序》明确说这是一篇唱和之作。他人先写了 《燕歌行》, 他才 “感征戍之事”而和作的。既然是“感征戍之事”,当然就不一定写某一具体战役,很可能是由某一具体战役引发了对于若干战役的联想,从而发出了对于征戍之事的感慨。
     
         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部将为邀功而在潢水发动了袭击奚族残部的战斗,先胜后败。张守珪因为隐瞒败绩而被贬官。中国学者解此诗,向来多以为高适写的就是潢水战斗的事。但这是不确的,潢水战斗规模不大,与诗中所写,也不尽相符。高适在开元十八年(730)北游燕赵,且于燕地从军。自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734)秋末高适南下宋州这段时间,东北边境还发生过几次战斗, 对高适此诗的构思当有影响。如开元二十年(732)春幽州长史赵含章与契丹战于北山。赵含章是个腐败的将领,贪赃狼藉。开元二十一年(733)幽州道总管郭英杰率精兵一万,屯于榆关之外,与契丹大战于都山。这次战斗十分壮烈,英杰战死,兵士被围犹力战不已,直至全部牺牲。从 《燕歌行》 中, 可以清楚看到这两次战争的影子。
     
        诗一开头,便一改 《燕歌行》旧题通常的那种悲凉情调,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写东北边境战火已起,写辞家破贼的将领那种英勇无畏的气概;写天子特殊的褒赏。这是写人。接下便写壮伟的场面: 用 “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写军阵的声威。钲鼓齐鸣,点染出行军的气势;旌旆逶迤,形容队伍的巨大,从“下榆关”(今山海关)到逶迤于碣石间(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绵延数十里。这是写出兵的情景。接着便以极大的概括力,勾画出战场的宏大画面,从瀚海(指东北边境的沙漠)到狼山 (今内蒙古五原县一带),羽书飞驰,战火弥漫。这一宏大画面的描绘,显然并非实写某一具体战役之规模,而是想像中壮阔的战争场景。至此,前八句诗中表现的, 是慷慨赴敌的英勇气概, 带着盛唐边塞诗共有的昂扬精神风貌。
     
         但是, 中间八句笔锋 一转, 以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对腐败将领的不满与对英勇战斗的兵士的同情。出兵的气势是豪壮的,但塞外毕竟是荒漠之地,用“山川萧条”铺垫战争环境, “胡骑凭陵”形容敌人的嚣张气焰;这就为下面将写到的死战的士兵烘托出一种悲壮的气氛,大漠深秋,塞外草衰, 孤城落日, 刀兵相接, 兵士虽大多已经战死, 而战斗犹未结束, 用“斗兵稀”, 极言士兵战斗之艰苦卓绝。士兵虽奋力死战,围犹未解, 将军却在军帐中歌舞宴乐!高适在这鲜明对比的描写中,寄寓着对于前此数次战争的批评。他认为士兵为国英勇作战,将领却腐败无能, 他们受到过多的恩宠, 因而骄傲轻敌, 导致失败。这八句诗, 交错着愤慨与同情。
     
        接下又一转,转入了对士兵心灵的描写。写兵士在战斗间隙中怀念远方的亲人。这是一种传统的写法,征人远戍,思妇断肠。一个“应”字,写尽士兵思亲的深切心绪, 不直写对亲人的思念, 而写亲人如何念自己; 想像中的妻子应是愁泪双下。一个“空”字,表现出士兵无可如何的心绪:妻子虽愁断肝肠,而关山阻绝,欲归不能。边庭遥远,难以度越,眼前所见,唯有杀气连天, 刁斗声悲而已。这八句写得极好,把士兵的感情写得很是细腻动人。战火与亲情,报国与思家,纠结交错,其中流露出作者的无限同情。
     
        最后又回到战斗的现实:短兵相接,为国尽忠,不在于顾念功勋!“雪纷纷”,用字极佳,勾画出刀兵纷乱闪烁的情状。结句是作者站在诗境之外的评论。他的意思是:士兵虽英勇作战,忠勇可嘉,而将领却腐败无能,只导致兵士的白白牺牲,这样的战争徒然使人想念起爱护士兵,与士兵共甘苦的汉代名将李广来, 像李广这样的名将现在是没有了。
     
      这首诗有着高适诗歌所常有的粗犷气质,写来慷慨激昂,而弥漫全诗的, 是盛唐边塞诗所共有的昂扬情调。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