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集

2024-07-23 可可诗词网-古籍名著 https://www.kekeshici.com

        《温庭筠诗集》是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的诗歌集。今传本有清代钱遵王精抄的宋本,系述古堂旧写本,凡7卷,别集1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其他刊本有:明代毛晋汲古阁《五唐人诗集》本,题作《金荃集》;注释本最早的是明代曾益注的《温八叉集》4卷,清代顾予咸删补曾本注,由其子顾嗣立校订成《温飞卿集笺注》9卷,于康熙三十六年 (1697) 刊行,卷首附录《旧唐书》本传及诸家诗评14则,校注精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其“考据颇为详核”。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顾氏秀野堂原刻本加以标点出版,书后补温庭筠词、文、顾嗣立后记,以供参考。
        温庭筠(812?-866),太原(今山西祁县)人,晚唐文学家。本名岐,字飞卿,屡进士不第,48岁才得授隋县尉,后曾为幕府僚吏,历任方城尉、国子助教,人称“温方城”、“温助教”。为人纵情放浪,忤逆权贵,“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旧唐书·文苑传》),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人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尤长于诗赋”(《旧唐书·文苑传》),词藻华丽,文风纤弱,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代表了晚唐一代诗风。又好为词,多写妇女闺情,风格秾艳,充满富贵气和脂粉气,体现出“香而软”的特点,又精于音律,对创新词调,规范格律多有贡献。后人以其所做词句“画屏金鹧鸪”概括其词风,是唐代写词最多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词人,作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极为五代词人所推崇,与韦庄合称“温韦”。词家以为其 “源出古乐府”,“以直快见长”。王国维则以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人间词话》)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都有影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温庭筠的著作有:《握兰集》3卷,《金荃集》10卷,《诗集》5卷,《汉南真稿》10卷, 《汉上题集》10卷, 皆佚。 今其词存于《花间集》中有66首,林大椿《唐五代词》收录了70首,《全唐诗》编其诗9卷,《全唐文》录其文赋31篇。
        本书9卷,卷1至卷7为 《诗集》,卷8为 《别集》,卷9为顾嗣立采诸《文苑英华》、《万首唐人绝句》等书,辑得逸诗76首,定为《集外诗》,共收诗310余首。1.温庭筠的诗好用浓艳词藻,形式讲求华美。诗集中“以秾致相夸”(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之作居多,其乐府和七言古诗,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吴歌西曲和南朝梁陈宫体诗的影响。(1) 乐府诗多采用旧题或拟古题,以讽当权,比如以《鸡鸣埭》刺齐武,以《春江花月夜》讽隋炀,其中则暗寓着对时政的强烈不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且颇具音节之美。(2)五七言古诗,则主要模仿唐代诗人李贺,注意语言锤炼,遣词造句亦不蹈袭前人,有工丽奇崛之气,又颇含慷慨悲凉之意,其中有些诗作能够把个人失意之感与忧时报国之情杂糅在一起,难能可贵。惜其过于讲求雕饰,时有词意晦涩之敝端,正如清人吴乔评价的那样:“七古句雕字琢,腴而实枯,远而实近。”2.温庭筠的近体诗则写得大多峻逸超拔,“五言律尤多警句,七言律实自动人” (吴乔)。不乏清丽之作,较之古体诗,也更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抒发了他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慨叹。咏史诗《过华清宫二十二韵》颇有以史警诫之意,其他如《过五丈原》、《过陈琳墓》也写得沉郁悲壮,辞采动人。还有一些描写自然的小诗《利州南渡》等都清新可爱、活泼自然,更以《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味隽永,而为世人所称道,后世论家视之为晚唐诗风的标榜之作。
        总体来看,温庭筠的诗歌,近体较多,古体较少,而其艺术上的创新之举,也都集中体现在近体诗中,善于以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构造鲜明的意境,善于把握景物在瞬息间的微妙变化,而且造语清新,格调含蓄,不同于凡响,然其影响之下的后学者,则不免于步南朝宫体诗的后尘,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对于温庭筠及其作品的研究,近些年来,人们在讨论其绮靡文风的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开始对于其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关于李商隐与温庭筠诗风的交叉影响,以及温庭筠对五代词人的开启之功,也都做了更深一步的评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