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是中国古代训诂学著作。清王念孙撰,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主要版本有淮南书局刊本、《皇清经解》本、《万有文库》本、《四部备要》本等。1983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钟宇讯的校点本,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官至永定河道。是清代乾嘉时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大师。所著尚有《读书杂志》、《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多种。其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也有他的研究成果与学说在其内。
本书共32卷,其疏解体例大致包括五个方面:(1) 对 《广雅》的伪脱错乱处详加校正。如卷二下:“ ‘啴咀,惧也。’各本讹作 ‘蝉’,今订正。”(2)字义之脱漏者特别标出。如卷一下: “沮、润、湆、浥、渐、洳、溽、淖,湿也。”本书在下面标一 “沃”字,注云:“《众经音义》卷十三引 《广雅》: ‘沃,湿也’。今本脱‘沃’字。”(3)援引经传为《广雅》作证明。如卷一下“抠、……搴、……檐、舆、揭……,举也。”本书疏证云: “抠者,《玉篇》: ‘抠,挈衣也。’ 《曲礼》云: ‘抠衣趋隅。’……搴者,《说文》: ‘攐,抠衣也。’《郑风·褰裳篇》云: ‘褰裳涉溱。’《庄子·山木篇》云: ‘蹇裳躩步。’ 并与 ‘搴’ 通。……”(4)对于易懂的字义则不加解释。如卷一上: “拌、墽、捐、振、覂、投、委、㨊,弃也。”本书对于 “捐”、“委”等常见词则不加诠释,而只把疏解的重点放于 “墽”、“覂”、“㨊”等僻词上。这便是王氏自序里所说的“义或易晓,略而不论。”(5)对于不懂的字义,则不强加解释。如卷三上:“搒、撅、 、擿,投也。”本书于 “”字注云: “字音义未详。”这便是王氏自序里所说的 “于所不知,盖阙如也’”的地方。
本书刊刻初出,即被学术界比为郦道元之 《水经注》,其价值远远超越原书之上。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见出:第一,本书精审的校勘考据,使讹脱甚多的 《广雅》有了一个可用的善本,为后人研究、利用《广雅》整理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全书共校正讹字580,脱字490,衍文39,先后错乱者123,正文误入音内者19,音内字误入正文者57。第二,本书疏解词义能够触类旁通,揭示规律,较之前此的《广雅》疏解著作价值更高。如《广雅·释诂三》“宝,道也”条,钱大昭的《广雅疏义》的解释是: “宝者,《礼记》: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是道与宝同义。《广韵》: ‘宝,道也。’ 本此。”而本书的疏证则说: “《论语·阳货篇》: ‘怀其宝而迷其邦。’皇侃疏云: ‘宝犹道也。’宝与道同义,故书传多并举之。《礼记》云: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吕氏春秋·知度篇》云: ‘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太玄·玄衡》云:‘睟,君道也。驯,臣宝也。’保与宝同。”诸如此类的例子,全书中很多。它们皆能够把一个个孤立的字(词)根据它的音义贯串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种研究与疏证比钱大昭《广雅疏义》就字论字的做法更具学术价值。第三,本书首次系统地运用 “因声求义”的理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使旧有的训诂方法有所突破,从而开创出一条训诂学的新途径。如卷六上《广雅》云: “踌躇,犹豫也。”本书疏证说: “此双声之相近者。‘踌’、‘犹’、‘躇’、‘豫’ 为叠韵; ‘踌’、‘躇’、‘犹’、‘豫’ 为双声。…… ‘嫌疑’、‘狐疑’、‘犹豫’、‘蹢躅’,皆双声字。‘狐疑’ 与 ‘嫌疑’ 一声之转耳。后人误读 ‘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又因 《离骚》 ‘犹豫’、‘狐疑’ 相对成文,而谓 ‘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 ‘犹豫’。或又谓 ‘犹’ 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 ‘犹豫’。或又以‘豫’字从 ‘象’,而谓 ‘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 《水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及 《汉书注》、《文选注》、《史记索隐》等书。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犹豫”、“踌躇”、“狐疑”等词,本是最易牵强附会而一错再错的难释之词,本书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从转语、双声、叠韵等方面求解,使千年悬案涣然冰释。由于本书卓绝的训诂成就,自清代梓行以来,一直为学者们奉为圭臬。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官至永定河道。是清代乾嘉时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大师。所著尚有《读书杂志》、《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多种。其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也有他的研究成果与学说在其内。
本书共32卷,其疏解体例大致包括五个方面:(1) 对 《广雅》的伪脱错乱处详加校正。如卷二下:“ ‘啴咀,惧也。’各本讹作 ‘蝉’,今订正。”(2)字义之脱漏者特别标出。如卷一下: “沮、润、湆、浥、渐、洳、溽、淖,湿也。”本书在下面标一 “沃”字,注云:“《众经音义》卷十三引 《广雅》: ‘沃,湿也’。今本脱‘沃’字。”(3)援引经传为《广雅》作证明。如卷一下“抠、……搴、……檐、舆、揭……,举也。”本书疏证云: “抠者,《玉篇》: ‘抠,挈衣也。’ 《曲礼》云: ‘抠衣趋隅。’……搴者,《说文》: ‘攐,抠衣也。’《郑风·褰裳篇》云: ‘褰裳涉溱。’《庄子·山木篇》云: ‘蹇裳躩步。’ 并与 ‘搴’ 通。……”(4)对于易懂的字义则不加解释。如卷一上: “拌、墽、捐、振、覂、投、委、㨊,弃也。”本书对于 “捐”、“委”等常见词则不加诠释,而只把疏解的重点放于 “墽”、“覂”、“㨊”等僻词上。这便是王氏自序里所说的“义或易晓,略而不论。”(5)对于不懂的字义,则不强加解释。如卷三上:“搒、撅、 、擿,投也。”本书于 “”字注云: “字音义未详。”这便是王氏自序里所说的 “于所不知,盖阙如也’”的地方。
本书刊刻初出,即被学术界比为郦道元之 《水经注》,其价值远远超越原书之上。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见出:第一,本书精审的校勘考据,使讹脱甚多的 《广雅》有了一个可用的善本,为后人研究、利用《广雅》整理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全书共校正讹字580,脱字490,衍文39,先后错乱者123,正文误入音内者19,音内字误入正文者57。第二,本书疏解词义能够触类旁通,揭示规律,较之前此的《广雅》疏解著作价值更高。如《广雅·释诂三》“宝,道也”条,钱大昭的《广雅疏义》的解释是: “宝者,《礼记》: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是道与宝同义。《广韵》: ‘宝,道也。’ 本此。”而本书的疏证则说: “《论语·阳货篇》: ‘怀其宝而迷其邦。’皇侃疏云: ‘宝犹道也。’宝与道同义,故书传多并举之。《礼记》云: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吕氏春秋·知度篇》云: ‘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太玄·玄衡》云:‘睟,君道也。驯,臣宝也。’保与宝同。”诸如此类的例子,全书中很多。它们皆能够把一个个孤立的字(词)根据它的音义贯串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种研究与疏证比钱大昭《广雅疏义》就字论字的做法更具学术价值。第三,本书首次系统地运用 “因声求义”的理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使旧有的训诂方法有所突破,从而开创出一条训诂学的新途径。如卷六上《广雅》云: “踌躇,犹豫也。”本书疏证说: “此双声之相近者。‘踌’、‘犹’、‘躇’、‘豫’ 为叠韵; ‘踌’、‘躇’、‘犹’、‘豫’ 为双声。…… ‘嫌疑’、‘狐疑’、‘犹豫’、‘蹢躅’,皆双声字。‘狐疑’ 与 ‘嫌疑’ 一声之转耳。后人误读 ‘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又因 《离骚》 ‘犹豫’、‘狐疑’ 相对成文,而谓 ‘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 ‘犹豫’。或又谓 ‘犹’ 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 ‘犹豫’。或又以‘豫’字从 ‘象’,而谓 ‘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 《水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及 《汉书注》、《文选注》、《史记索隐》等书。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犹豫”、“踌躇”、“狐疑”等词,本是最易牵强附会而一错再错的难释之词,本书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从转语、双声、叠韵等方面求解,使千年悬案涣然冰释。由于本书卓绝的训诂成就,自清代梓行以来,一直为学者们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