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

2024-01-13 可可诗词网-古籍名著 https://www.kekeshici.com

        书名取“弘道明教”之义,编者自谓“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佛教论文集。原为十卷,后经增补调整而成今本十四卷。梁僧祐编。成书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
        僧祐,俗姓俞。生于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卒于梁天监十七年(518年)。彭城下邳(今江苏睢城西北)人。十四岁出家,受具足戒后从法颖受业。精通律部,又“造立经藏,搜校卷轴”,开中国佛教寺院搜藏佛经文献之先。住金陵(今南京)建初寺。门徒一万余人。著作除本书之外,还有《出三藏记集》等多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常受到儒道二教信徒的攻击诋毁和排斥非难,不少人对佛教存有怀疑。当时人们对佛教的怀疑主要有六个方面:“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这些疑议实际上也是儒道两家攻击佛教的焦点。作者愤慨于浮俗,有志于为法御侮,弘道明教,于是“撰古今之名篇,总道俗之雅论,其有刻意剪邪,建言卫法,制无大小,莫不毕采;又前代胜士,书记文述,有益三宝,亦皆编录”,将当时为佛教辩护的六章汇集一起编成本书。
        本书收录自东汉末年至梁代三百余年百余名作者的辩论文章、往还书信以及奏启敕诏等一百七十余篇。其中多数为梁代作品,主要论及佛教的教规、教义以及佛教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以下分别介绍全书十四卷的内容。
        第一卷:牟子博(或牟融)《牟子理惑论》一篇,阐述佛教教义并兼论三教关系等问题(参见本书《理惑论》条);《正诬论》一篇,作者不详,从佛教观点说明夭寿灾祥等问题并为佛教辩诬。
        第二卷:宗炳《明佛论》一篇,阐述佛教关于精神不灭的观点。
        第三卷:孙绰《喻道论》一篇,从佛教立场出发说明儒释关系,主张“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时弊,佛教明其本”;宗炳《答何衡阳书》二篇,并附何承天《与宗居士书》三篇,是宗炳与何承天的往复辩论书信,论儒释关系,宗炳信中反驳慧琳《白黑论》中抑佛扬儒的观点以及何承天对《白黑论》的赞同意见。
        第四卷:何承天《达性论》一篇,反对佛教的众生平等说和精神不灭论,主张生必有死,形弊神散;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一篇,并附颜延之与何承天的往复辩论书信四篇,颜延之的论文和书信中从佛教观点反驳何承天的观点,说明人与万物不异、精神不灭、报应必然。
        第五卷:罗含《更生论》一篇,并附罗含与孙盛的辩论书信二篇,罗含的论文和书信中说明天地无终,更生可知,神质偶合,质有聚散,神不消灭;郑道生《神不灭论》一篇,阐述精神不灭观点;本篇附桓谭《新论形神》一篇,说明形谢神灭;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一篇,说明沙门不应礼敬王者及神不灭等问题;慧远《沙门袒服论》一篇,为沙门袒服之礼辩护;本篇附何镇南《难袒服论》及慧远《答何镇南》二篇辩论文书;慧远《明报应论》一篇,阐述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慧远《三报论》一篇,说明报应的先后迟速问题。
        第六卷:道恒《释驳论》一篇,批驳有人将沙门比作五蠹的说法;明僧绍《正二教论》一篇,驳斥顾欢《夷夏论》,论述佛道二教关系,反对以夷夏之分定佛道高下,主张佛教高于道教;周颙《难张长史〈门律>》一篇,反驳张融佛道“逗极无二”、“致本则同”的观点,主张佛教高于道教;本篇附有张融《门律》以及周颙与张融往复辩论的书信三篇;谢镇之《与顾道士书折〈夷夏论〉》、《重与顾道士》二篇,是写给顾欢的书信,反驳顾欢《夷夏论》的观点。
        第七卷:朱昭之《难〈夷夏论〉》一篇,朱广之《谘〈夷夏论〉》一篇,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一篇,僧敏《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一篇,都是反驳顾欢《夷夏论》的文章。
        第八卷:玄光《辩惑论》一篇,列数道教的“五逆”、“六极”,攻击道教;刘勰《灭惑论》一篇,驳斥道士假托张融之名所作的《三破论》,为佛教辩护;僧顺《释道士假称张融〈三破论〉》,也是驳斥《三破论》的文章。
        第九卷:《大梁皇帝之神明成佛义记》一篇,记述梁武帝的“神明成佛义”,其义说明心为成佛之本;本篇内有沈绩所作序及注释;萧琛《难〈神灭论〉》一篇,阐明灵质分途、神与形离,以此驳斥范缜《神灭论》的观点,文中收录了范缜《神灭论》全文;曹思文《难范中书〈神灭论〉》一篇,驳难范缜《神灭论》,本篇附有范缜《答曹舍人》一篇及曹思文《重难〈神灭论〉》二篇。
        第十卷:梁武帝萧衍《敕答臣下〈神灭论〉》一篇,批驳范缜〈神灭论〉》;法云《与王公朝贵书》及临川王萧宏等六十二人答书共六十三篇,也是批驳《神灭论》的文章。
        第十一卷:《何尚之答宋文皇帝赞扬佛教事》一篇,记何尚之答宋文帝问,答文说明神道可以助教,佛教能与皇之政并行四海,幽显协力,共敦黎庶;道高、法明《答李交州渺难佛不见形事》一篇,反驳李渺来书中非难佛教为空说无实的说法,篇内附有李渺来书;萧子良《与孔中丞书》二篇及孔稚珪《与萧司徒书》,讨论佛道关系;道恒、道标《答秦主姚略劝罢道书》一篇,辞谢姚略的礼聘,表示坚决修道,本篇附有姚略《与恒、标二公劝罢道书》一篇;僧䂮、僧迁等《答秦主书》一篇,为道恒、道标为了修道而不肯罢道就聘作辩护,请求姚略停止劝罢;慧远《答桓玄劝罢道书》一篇,辞谢桓玄的劝告,表示出家修道的决心,本篇附有桓玄《与远法师书》;僧岩《辞刘刺史举秀才书》及刘善明《答僧岩法师书》等共六篇往复书信,僧岩的书信表示为出家修道而坚辞刘善明的推举。
        第十二卷:习凿齿《与释安书》一篇;谯王《与张新安书》及张新安《答谯王论孔释书》二篇,讨论儒释关系;郑道子《与沙门论踞食书》一篇,范泰《与王司徒诸公论沙门踞食书》一篇,慧义等五十人《答范伯伦书》(附范泰《重答法师慧义等书》)一篇,范泰《与生、观二法师书》一篇,范泰《论沙门据食表》二篇,都是讨论佛教食、坐仪轨问题的文章,郑道子、范泰的书、表反对沙门固守西方仪轨,主张因事制戒、隋俗变法,慧义等书加以反驳申辩;何充等五人《秦沙门不应尽敬》三篇,反对晋成帝要求沙门尽敬,本篇附有晋成帝诏文二篇;桓玄《与八座论沙门敬事书》一篇及桓兼等《答桓玄沙门敬事书》一篇,讨论沙门是否应当敬礼王者;桓玄《与王中令论沙门应敬王事》及王谧《答桓太尉》等二人往复辩论书信八篇,王谧书信反对桓玄要求沙门向王者礼敬;慧远《答桓太尉书》及桓玄《重答远法师书》二篇,论辩沙门是否应当致敬王者;桓楚《许沙门不致礼诏》五篇;慧远《与桓玄论料简沙门书》一篇,反对桓玄将僧众皆悉罢遣、归属户籍、严为之制,本篇附有桓玄《与僚属沙汰僧众教》一篇;支道林《与桓太尉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一篇,反对桓玄求沙门名籍;道盛《启齐武皇帝论检事僧事》一篇,要求齐武帝免除检事僧人之事。
        第十三卷:郗超《奉法要》一篇,阐述佛教的教规教义;颜延之《庭诰二章》一篇,论佛道关系,说明道家以炼形为上,佛教以治心为先;王该《日烛》一篇,说明佛教经典的要旨在“畅生死之源,标善恶之报,启凌化之津”。
        第十四卷:竺道爽《檄太山文》一篇,智静《檄魔文》一篇,宝林《破魔露布文》一篇,都说明摧魔降神之事;僧祐《弘明集后序》一篇,是本书编者对全书宗旨的进一步发挥阐述。
        本书宗旨是宣扬维护佛教信仰,反驳儒道二教对佛教的攻击非难,破除世人对佛教的怀疑曲解。书中广泛论及佛教在当时中国社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阐述佛教的教规教义,论证因果报应的精神不灭、沙门不应礼敬王者、佛教高于儒道二教等等。书中广泛收集了维护佛教和反对佛教的各类文章,充分展现当时佛与儒道矛盾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如何理解佛教的实际情况。书中许多作者的文章向无专集行世,本书使他们的文章得以保存流传下来。本书对于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以及儒道佛三教关系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唐代道宣的《广弘明集》的编辑也受到本书的启发影响。
        本书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又收在《四部丛刊》初编及《四部备要》,另有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代汪道昆刻本。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