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
后人为区别于其它同名不同作者的《农书》,一般称为《王祯农书》。又名《东鲁王氏农书》,清代摘抄本名为《王祯农务集》。综合性农书。三十七卷。元王祯撰,初刊于元皇庆三年(1313年)。此前九年,书中三大部分已分别成书并流行。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生卒不详。元元贞五年起任宣州旌德(今属安徽)县尹达九年。元大德八年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县尹。被人称为:“东鲁名儒,年高学博。”本书即在此期间写成,脱稿于永丰任内。
全书原为三十二万字,现存本共十三万六千字,书前有自序。全书原分三大部分三十七卷三百七十条,即《农桑通诀》六卷二十六条,《百谷谱》十一卷八十三条,《农器图谱》二十卷二百六十一条。今本《农书》是清初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中已散失一部分,编为二十二卷,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
卷一至六是《农桑通诀》,可说是农业总论。首先是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三项。接着是本论十六篇二十六条:授时、地利、孝弟力田、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劝助、收获、蓄积、种植(种桑及材木、果实)、畜养(马、牛、羊、猪、鸡、鹅、鸭、鱼、蜜蜂)、蚕缫、祈报。其中,授时、地利叙述时宜、地宜;劝助、蓄积、孝弟力田、祈报与农业技术无关。
卷七至十是《百谷谱》,可说是栽培各论。分七篇八十三条(实存八十一条):谷属(二节)、瓜属(一节)、蔬属(二节)、果属(三节)、竹木(一节)、杂类(一节,是经济作物类)、饮食类(一节)。分别讨论了各种农作物的来源、分类和种植栽培方法。
卷十一至二十二是《农器图谱》,是本书重点,约占总篇幅的五分之四,主要介绍农业生产工具。插图二百八十一幅(一说三百零六幅),分二十篇二百六十一条(实存二百五十九条):田制、耒耜、钁锸、钱镈(以上是耕作工具)、铚艾、耙朳、蓑笠(以上是收获用具)、蒉(是搬用工具)、杵臼(包括油榨)、仓廪、鼎釜(包括炊具及盛器)、舟车(包括田庐、守舍、牛室)、灌溉(包括设备及工具)、利用(主要是利用水做动力,包括水利工具和水利设备)、麦(收麦的特殊工具)、蚕缫、蚕桑、织紝、纩絮(包括制作丝棉和棉花加工)、麻苎,附杂录(主要是作者的两项发明,它们是在防火建筑和活字印刷方面的重要贡献:“法制长生屋”,用于谷物储藏;“造活字印书法”,是最早最详尽的叙述活字印书方法的文献,有用木刻作活字和用多重多格的转盘字架,即“轮”贮存两项发明)。说明各农具的构造和用法。其中五分之四的农具是直接用于耕种、蚕桑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突出成就有:
一、是我国最早兼论南北方农业的农书。作者是北方人,长期在南方作官。因此,熟悉南北方农业。书中多处比较了南北农业技术及其所用农具的异同得失。如详述南北方耕垦特点。特别是在《农器图谱》中,反映更多。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工具并列叙述,便于比较、采用。体现了作者根据农业特点,强调因时、因地制宜,放眼全国,南北互利以发展生产的目的。
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从全国范围对广义的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在整体性、系统性方面高于《齐民要术》。不仅对农业生产各个部门、各项技术、各种农事都作了论述,而且既有专论,又互相联系,没有孤立之感。《百谷谱》除介绍每一作物的来源、分类、种植、栽培方法,还有关于植物形态的说明,这在古代农书中也是创举。对农作物所作的明确分类标志着农学的进步。在提出问题和表达方法上,力求简明概括和统筹兼顾。本书重视时宜,辟专篇论述。“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的系统总结。掌握地宜,大体叙述了全国地形气候,根据对全国风土和农产的全面了解,绘成“全国农业情况图”。
三、总结了多方面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载了圩田、围田、柜田、梯田、架田(又称葑田)、沙田、涂田等一些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倡修筑沟洫条田,利用滨海盐碱地。整地工具出现了平板、刮板。总结了分缴内外套翻耕法,这是一项较重要的技术进步,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稻田冬作采用开沟作垄技术,中耕采用耥田技术,时称“耘荡”。对农田水利问题,已具有系统性的较全面的认识。记述的当时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和灌溉工具已具相当水平,而且注意到水的综合利用,把灌溉和航运、水力、水产相结合,倡修水利。将肥料分为苗粪、草粪、火粪、泥粪四类,这是最早出现的肥料分类。记载了杂肥沤制的“聚糠稿法”,是中国利用沤制技术造肥的开端。提到的火粪熏制方法和今日熏土基本相同。记录了河泥的罱取、设置粪窑保存肥效的方法。指出人畜粪的施用要注意生熟和适量。已将水稻分为籼、粳、糯三类,记载了南北方应根据秧苗生长高度计算秧龄的情况。记载了六种桑树嫁接法。对嫁接技术的认识,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水平,对嫁接成活的生理机制及在改良品质方面的作用作了合乎科学道理的分析。书中还记载了棉花传入中原的情况。出现制柿干技术,是我国制柿饼之始。已有使用风障记载。介绍了温室囤韭黄和阳畦植韭技术。食用菌栽培已使用人工接种。出现青饲料发酵技术。记载了割蜜时以薄荷细嚼涂手面防蜂螫技术。
四、《农器图谱》是对传统农学的突出贡献,在传统农学著述中,可谓空前绝后。本书没有把重点放在一般耕作方法上,而是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手工工具,用水力代替人畜力。书中对每项农具均有详细说明,包括释名、来源、构造和用法,并附以诗赋韵文。作者亲绘农具图一百零五幅。有些农具为作者所创制,如牛转翻车、水转翻车;有些已失传,由作者多方寻访复制而得,如水排(不是真正的农器,属冶金设备);有些是作者联想或移制所得,如因见到江西的茶磨茶碓,因而制造了水转连磨等。总之,作者对当时所能见到的与农业有关的工具和零件均作了较详细的文字叙述。其中许多经过改良或有创新。如播种工具出现了下粪耧种和砘车;中耕有耧锄和耘荡(即耥);提水有水转翻车和高转筒车;收割有麦钐、麦笼(又名腰笼)、麦绰和推镰;加工有水轮三事、水击面罗、水转连磨、水转大纺车和木棉搅车;劳动保护工具有耘爪、覆壳、通簪、臂篝(又称臂笼)、缛马等;还有经过改良的能开沟、播种、覆土、施肥的多功能农具耧车。所记载的这一时期的农具具有高效、省力、专用、完善、配套的特点。传统农具发展至此,已臻于成熟。
本书中的前两部分基本上引述的是前人文献,自己的见解很少。引用的农书有:《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务本新书》、《士农必用》、《四时类要》、《韩氏直说》、《种莳直说》、《博闻录》、《詹云卿造布之法》等以及经史子集中有关农业的记载。
本书错误达四百余处之多,在古农书中也是少见的。如引用书名、人名、时令等张冠李戴,割裂揉杂,重蹈前误,不标明出处引起误解,断章取义出错,以偏概全,解释勉强不确,地区不确,时代不确,数字计算错误,对一些植物误认误解等。
元大德七年(1304年),元朝政府曾命令刊刻本书,但没有刊刻的确实记载,不见元刻本。明代各家书目著录相互出入很大,只有《读书敏求记》著录较正确。明代时,日本有“内阁文库”、“东洋文库”两个刻本。此书还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农家类,有“武英殿聚珍本”,一八九八年有上海农学报社石印本。一九二四年有山东农专石刻本。一九三七年有《万有文库》本,一九五六年有中华书局本。一九八一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王毓瑚校订本。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生卒不详。元元贞五年起任宣州旌德(今属安徽)县尹达九年。元大德八年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县尹。被人称为:“东鲁名儒,年高学博。”本书即在此期间写成,脱稿于永丰任内。
全书原为三十二万字,现存本共十三万六千字,书前有自序。全书原分三大部分三十七卷三百七十条,即《农桑通诀》六卷二十六条,《百谷谱》十一卷八十三条,《农器图谱》二十卷二百六十一条。今本《农书》是清初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中已散失一部分,编为二十二卷,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
卷一至六是《农桑通诀》,可说是农业总论。首先是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三项。接着是本论十六篇二十六条:授时、地利、孝弟力田、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劝助、收获、蓄积、种植(种桑及材木、果实)、畜养(马、牛、羊、猪、鸡、鹅、鸭、鱼、蜜蜂)、蚕缫、祈报。其中,授时、地利叙述时宜、地宜;劝助、蓄积、孝弟力田、祈报与农业技术无关。
卷七至十是《百谷谱》,可说是栽培各论。分七篇八十三条(实存八十一条):谷属(二节)、瓜属(一节)、蔬属(二节)、果属(三节)、竹木(一节)、杂类(一节,是经济作物类)、饮食类(一节)。分别讨论了各种农作物的来源、分类和种植栽培方法。
卷十一至二十二是《农器图谱》,是本书重点,约占总篇幅的五分之四,主要介绍农业生产工具。插图二百八十一幅(一说三百零六幅),分二十篇二百六十一条(实存二百五十九条):田制、耒耜、钁锸、钱镈(以上是耕作工具)、铚艾、耙朳、蓑笠(以上是收获用具)、蒉(是搬用工具)、杵臼(包括油榨)、仓廪、鼎釜(包括炊具及盛器)、舟车(包括田庐、守舍、牛室)、灌溉(包括设备及工具)、利用(主要是利用水做动力,包括水利工具和水利设备)、麦(收麦的特殊工具)、蚕缫、蚕桑、织紝、纩絮(包括制作丝棉和棉花加工)、麻苎,附杂录(主要是作者的两项发明,它们是在防火建筑和活字印刷方面的重要贡献:“法制长生屋”,用于谷物储藏;“造活字印书法”,是最早最详尽的叙述活字印书方法的文献,有用木刻作活字和用多重多格的转盘字架,即“轮”贮存两项发明)。说明各农具的构造和用法。其中五分之四的农具是直接用于耕种、蚕桑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突出成就有:
一、是我国最早兼论南北方农业的农书。作者是北方人,长期在南方作官。因此,熟悉南北方农业。书中多处比较了南北农业技术及其所用农具的异同得失。如详述南北方耕垦特点。特别是在《农器图谱》中,反映更多。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工具并列叙述,便于比较、采用。体现了作者根据农业特点,强调因时、因地制宜,放眼全国,南北互利以发展生产的目的。
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从全国范围对广义的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在整体性、系统性方面高于《齐民要术》。不仅对农业生产各个部门、各项技术、各种农事都作了论述,而且既有专论,又互相联系,没有孤立之感。《百谷谱》除介绍每一作物的来源、分类、种植、栽培方法,还有关于植物形态的说明,这在古代农书中也是创举。对农作物所作的明确分类标志着农学的进步。在提出问题和表达方法上,力求简明概括和统筹兼顾。本书重视时宜,辟专篇论述。“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的系统总结。掌握地宜,大体叙述了全国地形气候,根据对全国风土和农产的全面了解,绘成“全国农业情况图”。
三、总结了多方面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载了圩田、围田、柜田、梯田、架田(又称葑田)、沙田、涂田等一些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倡修筑沟洫条田,利用滨海盐碱地。整地工具出现了平板、刮板。总结了分缴内外套翻耕法,这是一项较重要的技术进步,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稻田冬作采用开沟作垄技术,中耕采用耥田技术,时称“耘荡”。对农田水利问题,已具有系统性的较全面的认识。记述的当时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和灌溉工具已具相当水平,而且注意到水的综合利用,把灌溉和航运、水力、水产相结合,倡修水利。将肥料分为苗粪、草粪、火粪、泥粪四类,这是最早出现的肥料分类。记载了杂肥沤制的“聚糠稿法”,是中国利用沤制技术造肥的开端。提到的火粪熏制方法和今日熏土基本相同。记录了河泥的罱取、设置粪窑保存肥效的方法。指出人畜粪的施用要注意生熟和适量。已将水稻分为籼、粳、糯三类,记载了南北方应根据秧苗生长高度计算秧龄的情况。记载了六种桑树嫁接法。对嫁接技术的认识,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水平,对嫁接成活的生理机制及在改良品质方面的作用作了合乎科学道理的分析。书中还记载了棉花传入中原的情况。出现制柿干技术,是我国制柿饼之始。已有使用风障记载。介绍了温室囤韭黄和阳畦植韭技术。食用菌栽培已使用人工接种。出现青饲料发酵技术。记载了割蜜时以薄荷细嚼涂手面防蜂螫技术。
四、《农器图谱》是对传统农学的突出贡献,在传统农学著述中,可谓空前绝后。本书没有把重点放在一般耕作方法上,而是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手工工具,用水力代替人畜力。书中对每项农具均有详细说明,包括释名、来源、构造和用法,并附以诗赋韵文。作者亲绘农具图一百零五幅。有些农具为作者所创制,如牛转翻车、水转翻车;有些已失传,由作者多方寻访复制而得,如水排(不是真正的农器,属冶金设备);有些是作者联想或移制所得,如因见到江西的茶磨茶碓,因而制造了水转连磨等。总之,作者对当时所能见到的与农业有关的工具和零件均作了较详细的文字叙述。其中许多经过改良或有创新。如播种工具出现了下粪耧种和砘车;中耕有耧锄和耘荡(即耥);提水有水转翻车和高转筒车;收割有麦钐、麦笼(又名腰笼)、麦绰和推镰;加工有水轮三事、水击面罗、水转连磨、水转大纺车和木棉搅车;劳动保护工具有耘爪、覆壳、通簪、臂篝(又称臂笼)、缛马等;还有经过改良的能开沟、播种、覆土、施肥的多功能农具耧车。所记载的这一时期的农具具有高效、省力、专用、完善、配套的特点。传统农具发展至此,已臻于成熟。
本书中的前两部分基本上引述的是前人文献,自己的见解很少。引用的农书有:《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务本新书》、《士农必用》、《四时类要》、《韩氏直说》、《种莳直说》、《博闻录》、《詹云卿造布之法》等以及经史子集中有关农业的记载。
本书错误达四百余处之多,在古农书中也是少见的。如引用书名、人名、时令等张冠李戴,割裂揉杂,重蹈前误,不标明出处引起误解,断章取义出错,以偏概全,解释勉强不确,地区不确,时代不确,数字计算错误,对一些植物误认误解等。
元大德七年(1304年),元朝政府曾命令刊刻本书,但没有刊刻的确实记载,不见元刻本。明代各家书目著录相互出入很大,只有《读书敏求记》著录较正确。明代时,日本有“内阁文库”、“东洋文库”两个刻本。此书还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农家类,有“武英殿聚珍本”,一八九八年有上海农学报社石印本。一九二四年有山东农专石刻本。一九三七年有《万有文库》本,一九五六年有中华书局本。一九八一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王毓瑚校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