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
官修农书。七卷。由元朝司农司组织编写并颁行,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撰修。成书于元至元十年(1273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元司农司设于至元七年,专掌农桑水利,分布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农事成否,达于户部,以殿最牧民长官,元史谓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崇本抑末,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
孟祺,字德卿,生卒年不详。安徽宿县人,至元七年任“承事郎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并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可能是本书主要执笔人。畅师文,字纯甫,生卒年不详。河南南阳人,至元二十四年任“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并曾任监察御史。苗好谦,生卒年不详。山东城武人,因推广“种桑皆有成效”,延祐三年任司农丞,曾著《栽桑图说》(已佚)。畅、苗可能作过再版的修订、补充工作。
本书约六万字,是一部从技术上指导全国、以北方农业为主的整体性农书。分七卷十部分。卷一典训:叙述农桑起源及前人重农的言论和事迹。卷二分两部分。耕垦:叙述耕地的一般技术和代田、区田技术;播种:叙述粮食、油料、纤维三类二十余种作物的播种、施肥、除草、中耕、收获、种子处理和储藏等技术,泛论了作物和风土时令的关系。卷三栽桑:叙述选种、育苗、移栽、压条、布行、修莳、科斫、接枝等一套种桑技术及桑副产品的应用和种柘法等。卷四养蚕:结合蚕的生长过程,论述了每一阶段的育蚕技术和注意事项及蚕茧、蚕丝的处理方法。卷五分两部分。瓜菜:在泛论种瓜法之后,分别论述了三十余种瓜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附豆豉、麦豉的制造方法。果实:论述了二十余种果树的栽培技术及果实的储藏方法,介绍了嫁接果树的方法和果树栽种的一些特殊经验,涉及了一些习俗相传的禁忌事宜。卷六分两部分。竹木:论述了近二十种树木及数种植物的栽种技术,介绍了园篱的编插和培养方法及栽树注意事项,叙述伐木的时令及保护木料的方法。药草:论述了二十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卷七孽育:论述了马、驴、骡、牛、羊、猪、鸡、鹅、鸭等畜禽的饲养方法及养鱼、蜂技术,附“岁用杂事”,排列了农家十二个月主要生产工作以外的行事历。
本书大体上以《齐民要术》为蓝本,汇录的农书主要有《务本新书》、《士农必用》、《四时类要》、《博闻录》、《韩氏直说》等,占总篇幅的93%,其中的57%是现已失传的书。全书内容全面而有系统,取舍以实用为准(下面引述的内容也包括本书转录的已佚的其它农书的内容)。
本书在五个主要方面标志着农业科技的进步:
一、在作物组成上:谷物中,麦、稻已上升到与粟相同的重要地位;黍、豆、大麻明显退后;高粱栽培始见记载。纤维作物中,记载了当时中原没有的苎麻、棉花,介绍了苎麻的特性和成套栽种技术,对棉花栽培作了最早最详细的记述。如土壤的选择、整地作畦、下种、灌溉、锄治、定苗疏密、打尖去心等。瓜菜、果树、树木、药草等增加了许多前无记载的新的种类。
二、突出地重视整地与中耕,耕作技术进一步精细化。揭示“牛欺地”(强调耕深、细耙)和“人欺苗”(强调田间管理,介绍中耕除苗的撮苗、布、拥、复四次锄法)两大纲领性的农作规律。介绍了新创制的中耕农具——耧锄。
三、突破“风土限制说”,对自然环境作了较全面的分析。通过对风土的多种多样性和影响风土的因素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述,体现了以人力改变自然和发展生产的进步思想。
四、将蚕桑生产在农业经营中的位置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蚕桑两卷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为综合性古农书中少见。对蚕桑技术的记述较为完整,并有新创造。在栽桑技术上,提出通过嫁接和压条法,解决北方主要的两大类桑树鲁桑和荆桑树性偏异矛盾的有效措施。首载地桑、树桑两类树型的养成法。强调及时剪伐和桑园管理。介绍了新的繁殖技术,如嫁接中的劈接、靥接、搭接(另一种插接,为传统技术)。在养蚕技术上,介绍了利用低温选择优良蚕种技术。从选卵、选茧已发展到选蛾。在蚕的护理上,有凉暖、用叶、防治病虫害、上簇技术等详细论述。总结出叶质与蚕病的关系、养蚕过程中的“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并就二十九项事宜对养蚕技术作了口诀概括。缫丝方法已有冷盆和热釜之分。
五、有四十余种动植物是首次记载。辟专篇记述药用植物。主张南方植物向北方的推展。
此外,书中还指出了气候的冷暖和播种的迟早同纬度高低的关系。创造了养猪速肥技术“肥豕法”。小麦带青收割首见记载。
本书体系完备,引述资料谨严,一律注明来历,注重实用。虽系摘录,但取其精华,摒弃名称、训诂和一些无稽说法。也有一些文字出于编纂人之手,都以“新添”标明。在元朝,本书担负着指导北方农业生产的使命,曾印多次,并分发全国。仅至顺三年(1332年)一次就印了一万部。以后亦为各朝所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本书作了恰当评价:“详而不芜,简而有要,于农家之中最为善本。”
本书初版于宋咸淳九年(1273年),元延祐七年(1321年)修订重刻大字本。明刊本现已知有三种,国内仅发现一种。现通行本是根据清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上辑录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翻印。该本几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编者的一分一合和汇编,又经历朝一再翻刻,已非元刻本原样。清代和中华民国时期有多种刻本。现在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元刻孤本,一九七九年曾影印出版。一九八二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石声汉校注本,一九八九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缪启愉著《元刻农桑辑要校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元司农司设于至元七年,专掌农桑水利,分布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农事成否,达于户部,以殿最牧民长官,元史谓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崇本抑末,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
孟祺,字德卿,生卒年不详。安徽宿县人,至元七年任“承事郎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并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可能是本书主要执笔人。畅师文,字纯甫,生卒年不详。河南南阳人,至元二十四年任“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并曾任监察御史。苗好谦,生卒年不详。山东城武人,因推广“种桑皆有成效”,延祐三年任司农丞,曾著《栽桑图说》(已佚)。畅、苗可能作过再版的修订、补充工作。
本书约六万字,是一部从技术上指导全国、以北方农业为主的整体性农书。分七卷十部分。卷一典训:叙述农桑起源及前人重农的言论和事迹。卷二分两部分。耕垦:叙述耕地的一般技术和代田、区田技术;播种:叙述粮食、油料、纤维三类二十余种作物的播种、施肥、除草、中耕、收获、种子处理和储藏等技术,泛论了作物和风土时令的关系。卷三栽桑:叙述选种、育苗、移栽、压条、布行、修莳、科斫、接枝等一套种桑技术及桑副产品的应用和种柘法等。卷四养蚕:结合蚕的生长过程,论述了每一阶段的育蚕技术和注意事项及蚕茧、蚕丝的处理方法。卷五分两部分。瓜菜:在泛论种瓜法之后,分别论述了三十余种瓜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附豆豉、麦豉的制造方法。果实:论述了二十余种果树的栽培技术及果实的储藏方法,介绍了嫁接果树的方法和果树栽种的一些特殊经验,涉及了一些习俗相传的禁忌事宜。卷六分两部分。竹木:论述了近二十种树木及数种植物的栽种技术,介绍了园篱的编插和培养方法及栽树注意事项,叙述伐木的时令及保护木料的方法。药草:论述了二十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卷七孽育:论述了马、驴、骡、牛、羊、猪、鸡、鹅、鸭等畜禽的饲养方法及养鱼、蜂技术,附“岁用杂事”,排列了农家十二个月主要生产工作以外的行事历。
本书大体上以《齐民要术》为蓝本,汇录的农书主要有《务本新书》、《士农必用》、《四时类要》、《博闻录》、《韩氏直说》等,占总篇幅的93%,其中的57%是现已失传的书。全书内容全面而有系统,取舍以实用为准(下面引述的内容也包括本书转录的已佚的其它农书的内容)。
本书在五个主要方面标志着农业科技的进步:
一、在作物组成上:谷物中,麦、稻已上升到与粟相同的重要地位;黍、豆、大麻明显退后;高粱栽培始见记载。纤维作物中,记载了当时中原没有的苎麻、棉花,介绍了苎麻的特性和成套栽种技术,对棉花栽培作了最早最详细的记述。如土壤的选择、整地作畦、下种、灌溉、锄治、定苗疏密、打尖去心等。瓜菜、果树、树木、药草等增加了许多前无记载的新的种类。
二、突出地重视整地与中耕,耕作技术进一步精细化。揭示“牛欺地”(强调耕深、细耙)和“人欺苗”(强调田间管理,介绍中耕除苗的撮苗、布、拥、复四次锄法)两大纲领性的农作规律。介绍了新创制的中耕农具——耧锄。
三、突破“风土限制说”,对自然环境作了较全面的分析。通过对风土的多种多样性和影响风土的因素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述,体现了以人力改变自然和发展生产的进步思想。
四、将蚕桑生产在农业经营中的位置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蚕桑两卷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为综合性古农书中少见。对蚕桑技术的记述较为完整,并有新创造。在栽桑技术上,提出通过嫁接和压条法,解决北方主要的两大类桑树鲁桑和荆桑树性偏异矛盾的有效措施。首载地桑、树桑两类树型的养成法。强调及时剪伐和桑园管理。介绍了新的繁殖技术,如嫁接中的劈接、靥接、搭接(另一种插接,为传统技术)。在养蚕技术上,介绍了利用低温选择优良蚕种技术。从选卵、选茧已发展到选蛾。在蚕的护理上,有凉暖、用叶、防治病虫害、上簇技术等详细论述。总结出叶质与蚕病的关系、养蚕过程中的“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并就二十九项事宜对养蚕技术作了口诀概括。缫丝方法已有冷盆和热釜之分。
五、有四十余种动植物是首次记载。辟专篇记述药用植物。主张南方植物向北方的推展。
此外,书中还指出了气候的冷暖和播种的迟早同纬度高低的关系。创造了养猪速肥技术“肥豕法”。小麦带青收割首见记载。
本书体系完备,引述资料谨严,一律注明来历,注重实用。虽系摘录,但取其精华,摒弃名称、训诂和一些无稽说法。也有一些文字出于编纂人之手,都以“新添”标明。在元朝,本书担负着指导北方农业生产的使命,曾印多次,并分发全国。仅至顺三年(1332年)一次就印了一万部。以后亦为各朝所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本书作了恰当评价:“详而不芜,简而有要,于农家之中最为善本。”
本书初版于宋咸淳九年(1273年),元延祐七年(1321年)修订重刻大字本。明刊本现已知有三种,国内仅发现一种。现通行本是根据清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上辑录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翻印。该本几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编者的一分一合和汇编,又经历朝一再翻刻,已非元刻本原样。清代和中华民国时期有多种刻本。现在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元刻孤本,一九七九年曾影印出版。一九八二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石声汉校注本,一九八九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缪启愉著《元刻农桑辑要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