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通考
官修整体性农书。七十八卷。由清鄂尔泰、张廷玉奉旨率四十余词臣集体编纂而成。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年)。
本书题名取“敬授民时”之意。内容分八门。一为天时:又分春夏秋冬,记述农家四季作业,类似田家月令,共六卷。二为土宜:又分为方舆图说、辨方、物土、田制、田制图说、水利,共十二卷。三为谷种:又分为嘉禾瑞谷瑞麦、御稻米、稻、粱、稷、黍、粟、麦、豆、麻,共十二卷,是作物各论。四为功作:又分为垦耕、耙耢、播种、淤荫、耘籽、灌溉、泰西水法、收获、攻治、牧事,共十一卷,谈整个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操作。五为劝课:又分为诏令、章奏、官司、祈报、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耕织图,共十二卷,记录了国家关于重农的政令。六为蓄聚:又分为常平仓、社仓、义仓、图式,共四卷,列载仓储、备荒等制度。七为农余:又分为蔬、果、木、杂植、畜牧,共十四卷,记述了大田生产以外的各种作业。八为蚕桑:又分为制居、浴种、饲养、分箔、入簇、择茧、缫丝、织染、桑政、桑余,共七卷。其中桑余类有木棉、麻、葛、蕉、桐等,这些生产同样是提供衣食原料的。
书中每门开端,先作汇考,即汇集历代有关文献,并作了考证。然后再分“目”,征引前人的著述,其中大都是各地区积累的生产经验。由于掌握了历代皇家珍藏的图书及当朝征集的文献,极其丰富,纂修人员又经过选定,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因此,征集文献,博引考证,都比以往一般著述为广。而且引用文献,通常不是一个编者的意见,而是集体编纂,不少是经过几个人商酌后决定的。
本书除辑录古代农书外,还征引了包括经史子集各类书中有关农事的各种记载,达四百二十七种,插图五百一十二幅,共九十万字。辑录的书主要有:西周时的《诗经》、《禹贡》、《夏小正》;战国时的《管子》、《吕氏春秋》;西汉时的《汜胜之书》;东汉时的《四民月令》;南北朝时的《名医别录》;北魏时的《齐民要术》;唐朝时的《本草拾遗》、《酉阳杂俎》、《地利篇》、《四时纂要》;宋朝时的《荔枝谱》、《桔录》、《士农必用》、《务本新书》、陈旉《农书》;元朝时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明朝时的《种树书》、《便民图纂》、《群芳谱》、《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清初的《花镜》。
《中国农学书录》评价本书是:“以供应衣食资料为原则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中心,虽然纯粹是前人有关著述的汇辑,但体裁严整,征引周详,又附有很多插图,确是具有一定的优点。”本书是有关农业、园艺及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论述较全面。如著录果树种类达三十七种。在“谷类门”中,从各地方志,即书中称为“直省方志”中,摘录了稻、粱、稷、黍、粟、麦等极为丰富的地方品种,其中尤以水稻品种最为突出。共录有水稻品种三千四百二十九个(包括重复),分属于十六个省二百二十三个府、州、县。其中包括有生育期长短不一的;有高秆、矮秆以及“豆下藏”、“雀不知”的;有味美气香或最宜酿酒的;有耐肥或耐瘠薄的;有抗虫或抗兽害的;还有抗旱涝或抗盐碱的,非常丰富。
本书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过于突出天时地利的因素和劝课的地位,生产技术知识退到附属地位,农家月令则并入授时项目中,不妥。所谓“嘉禾瑞谷”是明显拼凑而成。蚕桑部分的征辑作得不够。棉麻等方面谈得不多。一些历史上的重要农书未征引或征引不足。如《种艺必用及补遗》未征引。《桔录》有许多重要内容,但仅辑录了“制治”一则。唐代就引入栽培的芒果、菠萝蜜、杨桃、蕃石榴、风眼果、黄皮果、人面子等水果被遗忘了。油料作物只辑录了脂麻一种。其它如在明代前就已传入的向日葵、祖国原产的荏即、白苏等均未列入。畜牧文献中,著名的《元亨疗马牛驼经》被忽略。由于纂修人员缺乏农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对当时的生产经验,没有及时作出总结。该书体系不够合理,较之前代的《农政全书》是一个倒退。
从本书中,可看出十八世纪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概貌。对其文献价值应充分肯定。本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名。成书时除朝廷印制外,各省还奉旨复刻,故出版数量多,流传广。
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艺文志》农家类。有武英殿刻本和翻刻本,富文书局、上海实业研究社的石印本,有一九五六年中华书局本。一九八一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伊钦恒辑要本。
本书题名取“敬授民时”之意。内容分八门。一为天时:又分春夏秋冬,记述农家四季作业,类似田家月令,共六卷。二为土宜:又分为方舆图说、辨方、物土、田制、田制图说、水利,共十二卷。三为谷种:又分为嘉禾瑞谷瑞麦、御稻米、稻、粱、稷、黍、粟、麦、豆、麻,共十二卷,是作物各论。四为功作:又分为垦耕、耙耢、播种、淤荫、耘籽、灌溉、泰西水法、收获、攻治、牧事,共十一卷,谈整个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操作。五为劝课:又分为诏令、章奏、官司、祈报、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耕织图,共十二卷,记录了国家关于重农的政令。六为蓄聚:又分为常平仓、社仓、义仓、图式,共四卷,列载仓储、备荒等制度。七为农余:又分为蔬、果、木、杂植、畜牧,共十四卷,记述了大田生产以外的各种作业。八为蚕桑:又分为制居、浴种、饲养、分箔、入簇、择茧、缫丝、织染、桑政、桑余,共七卷。其中桑余类有木棉、麻、葛、蕉、桐等,这些生产同样是提供衣食原料的。
书中每门开端,先作汇考,即汇集历代有关文献,并作了考证。然后再分“目”,征引前人的著述,其中大都是各地区积累的生产经验。由于掌握了历代皇家珍藏的图书及当朝征集的文献,极其丰富,纂修人员又经过选定,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因此,征集文献,博引考证,都比以往一般著述为广。而且引用文献,通常不是一个编者的意见,而是集体编纂,不少是经过几个人商酌后决定的。
本书除辑录古代农书外,还征引了包括经史子集各类书中有关农事的各种记载,达四百二十七种,插图五百一十二幅,共九十万字。辑录的书主要有:西周时的《诗经》、《禹贡》、《夏小正》;战国时的《管子》、《吕氏春秋》;西汉时的《汜胜之书》;东汉时的《四民月令》;南北朝时的《名医别录》;北魏时的《齐民要术》;唐朝时的《本草拾遗》、《酉阳杂俎》、《地利篇》、《四时纂要》;宋朝时的《荔枝谱》、《桔录》、《士农必用》、《务本新书》、陈旉《农书》;元朝时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明朝时的《种树书》、《便民图纂》、《群芳谱》、《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清初的《花镜》。
《中国农学书录》评价本书是:“以供应衣食资料为原则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中心,虽然纯粹是前人有关著述的汇辑,但体裁严整,征引周详,又附有很多插图,确是具有一定的优点。”本书是有关农业、园艺及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论述较全面。如著录果树种类达三十七种。在“谷类门”中,从各地方志,即书中称为“直省方志”中,摘录了稻、粱、稷、黍、粟、麦等极为丰富的地方品种,其中尤以水稻品种最为突出。共录有水稻品种三千四百二十九个(包括重复),分属于十六个省二百二十三个府、州、县。其中包括有生育期长短不一的;有高秆、矮秆以及“豆下藏”、“雀不知”的;有味美气香或最宜酿酒的;有耐肥或耐瘠薄的;有抗虫或抗兽害的;还有抗旱涝或抗盐碱的,非常丰富。
本书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过于突出天时地利的因素和劝课的地位,生产技术知识退到附属地位,农家月令则并入授时项目中,不妥。所谓“嘉禾瑞谷”是明显拼凑而成。蚕桑部分的征辑作得不够。棉麻等方面谈得不多。一些历史上的重要农书未征引或征引不足。如《种艺必用及补遗》未征引。《桔录》有许多重要内容,但仅辑录了“制治”一则。唐代就引入栽培的芒果、菠萝蜜、杨桃、蕃石榴、风眼果、黄皮果、人面子等水果被遗忘了。油料作物只辑录了脂麻一种。其它如在明代前就已传入的向日葵、祖国原产的荏即、白苏等均未列入。畜牧文献中,著名的《元亨疗马牛驼经》被忽略。由于纂修人员缺乏农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对当时的生产经验,没有及时作出总结。该书体系不够合理,较之前代的《农政全书》是一个倒退。
从本书中,可看出十八世纪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概貌。对其文献价值应充分肯定。本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名。成书时除朝廷印制外,各省还奉旨复刻,故出版数量多,流传广。
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艺文志》农家类。有武英殿刻本和翻刻本,富文书局、上海实业研究社的石印本,有一九五六年中华书局本。一九八一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伊钦恒辑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