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延命录
养生学著作。两卷。梁陶宏景撰。约成书于梁大同二年(536年)。(撰者事迹参见“《真诰》”条)
本书乃作者收集先秦诸子有关养生的论述约四十家之言,辑录而成。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教诫篇、食诫篇、杂诫忌禳害祈善篇;下卷为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御女损益篇。其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对人体生命寿夭的认识。陶氏认为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和神,所以调神、养形为养生的“都领大归”。基于天地自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故调神养形必须在“天人一体”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既要充分发挥人体主观的能动作用,又不可有违背或超越客观规律的妄想妄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方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其二:关于失道丧生的论述。失道丧生,是指违背客观规律及养生的法则导致对人体的伤害,甚至于损寿夭折。陶氏所集失道丧生的范围,主要是情志、饮食、起居的“多”“大”“久”“劳”。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大饮则血闭,大醉则神散、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其三:关于养生的法则及措施。陶氏所集,以较大的篇幅收录了梁代以前各类书籍所载的养生法则和措施,其内容大致可概括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运动,服气导引、节欲保精六个方面。本书收集资料较广,是我国养生史上较早的一本专著,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本书历代多被收入《道藏》一书,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正统十年(1445年)《道藏》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道藏》本、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道藏》本。一九二六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养生书十六种》、一九二三年涵芬楼影印《道藏医书十四种》也均收入此书。
本书乃作者收集先秦诸子有关养生的论述约四十家之言,辑录而成。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教诫篇、食诫篇、杂诫忌禳害祈善篇;下卷为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御女损益篇。其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对人体生命寿夭的认识。陶氏认为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和神,所以调神、养形为养生的“都领大归”。基于天地自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故调神养形必须在“天人一体”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既要充分发挥人体主观的能动作用,又不可有违背或超越客观规律的妄想妄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方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其二:关于失道丧生的论述。失道丧生,是指违背客观规律及养生的法则导致对人体的伤害,甚至于损寿夭折。陶氏所集失道丧生的范围,主要是情志、饮食、起居的“多”“大”“久”“劳”。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大饮则血闭,大醉则神散、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其三:关于养生的法则及措施。陶氏所集,以较大的篇幅收录了梁代以前各类书籍所载的养生法则和措施,其内容大致可概括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运动,服气导引、节欲保精六个方面。本书收集资料较广,是我国养生史上较早的一本专著,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本书历代多被收入《道藏》一书,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正统十年(1445年)《道藏》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道藏》本、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道藏》本。一九二六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养生书十六种》、一九二三年涵芬楼影印《道藏医书十四种》也均收入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