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堂书钞
初名《书钞》,见《隋书·经籍志三》。明代书贾作伪,改作《古唐类苑》、《大唐类要》。类书。《隋志》作一百七十四卷,其中一卷为目录;《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三》均作一百七十三卷;宋陈骙《中兴馆阁书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均作一百六十卷,与今本同。唐虞世南撰。成书于大业中。
虞世南,字伯施。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初仕南朝陈,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隋炀帝时,曾任秘书郎十年。迁起居舍人。唐初,为秦王府参军、弘文馆学士,迁太子中舍人。太宗即位,转著作郎。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进爵县公。
此书撰于仕隋秘书省之时,抄撮经史百家之事以备用。北堂为秘书省后堂,故用以名书。全书分部,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作八十部,八百零一类。清光绪间孔广陶校刊本为十九部,八百五十一类,二万一千余条。则八十部当为十九部之倒讹。十九部名目是: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较大或较重要之部有总篇,如帝王总有帝王总载,后妃部有后妃总;其他如刑法、封爵、乐、舟、车、酒食、岁时等,均有总篇;其中设官部多达三十一卷,故除了开头有总载外,又有总载三公、诸卿总、大夫总、中书总、秘书总、著作总、尚书总、尚书郎总、将军总等。天、岁时、地三部列于最后,次序与唐以后所有类书正好相反,殊不可解。地部分地、丘、陵、冈、穴、泥、沙、石等类,而无水、川、江、河等类,可知自此之后当有十三卷已佚,两《唐志》作一百七十三卷不误。此书所抄之书,自三代、汉、魏,迄于南朝宋、齐,最晚者沈约《宋书》、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崔鸿《十六国春秋》、魏收《魏书》,诗赋以颜延之、谢灵运、鲍照为最晚。陈、隋文籍,只字不钞。此书至宋代已流传不广,明万历间,经陈禹谟校勘,刊行于世,遂得以流传。然增删窜乱,改头换面,为明人刊书之恶习,陈禹谟校刊本亦不免此恶习。此书所增有贞观以后甚至五代十国之书,并用“补”、“续补”字样标明;所删者,如卷一三九车部总载原有二百四十条,而删为十七条;卷一五八穴类,原本二百三十条,而删为四十二条;卷一六○石类,原本一百三十九条,而删为三十三条。诸如此类,皆大失原书面貌。此外,讹谬误脱亦复不少。清嘉庆间,孙星衍得天台陶宗仪影宋抄本,遂约同王引之、洪颐煊、严可均、王石华、顾广圻、钱东垣等著名学者先后加以整理、校勘,尚余六十九卷未校。光绪间,南海孔广陶得孙星衍校本,与林国赓及其子孔昭熙、孔昭述、孔昭鋆等分校之。虽仍不免讹谬误脱,然较陈禹谟本接近原本。现存类书,有隋杜公瞻《编珠》四卷,然其书已佚其半,且真伪未有定论。此书为现存最早较为完整之类书,对后世类书发展有较大影响。所引文籍,除诗赋以外,有八百余种,十之八九皆为佚书,为辑佚之渊薮,如卷四八引汉应劭《风俗通》二条,卷五九引晋《荀勖集》,均为佚文;卷九 二引晋傅玄《挽歌》,亦仅见于此书。
《古唐类苑》有明写本,前有陶宗仪序五行。《大唐类要》有清顾氏艺海楼写本。《北堂书钞》有明万历间陈禹谟刊本,《四库全书》本所据即为此本;又有嘉庆间严可均据孙星衍藏明影宋抄本,仅成三十八卷;又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海孔广陶三十有三万卷堂刊本,一九八八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一九八九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所据均为此本。
虞世南,字伯施。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初仕南朝陈,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隋炀帝时,曾任秘书郎十年。迁起居舍人。唐初,为秦王府参军、弘文馆学士,迁太子中舍人。太宗即位,转著作郎。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进爵县公。
此书撰于仕隋秘书省之时,抄撮经史百家之事以备用。北堂为秘书省后堂,故用以名书。全书分部,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作八十部,八百零一类。清光绪间孔广陶校刊本为十九部,八百五十一类,二万一千余条。则八十部当为十九部之倒讹。十九部名目是: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较大或较重要之部有总篇,如帝王总有帝王总载,后妃部有后妃总;其他如刑法、封爵、乐、舟、车、酒食、岁时等,均有总篇;其中设官部多达三十一卷,故除了开头有总载外,又有总载三公、诸卿总、大夫总、中书总、秘书总、著作总、尚书总、尚书郎总、将军总等。天、岁时、地三部列于最后,次序与唐以后所有类书正好相反,殊不可解。地部分地、丘、陵、冈、穴、泥、沙、石等类,而无水、川、江、河等类,可知自此之后当有十三卷已佚,两《唐志》作一百七十三卷不误。此书所抄之书,自三代、汉、魏,迄于南朝宋、齐,最晚者沈约《宋书》、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崔鸿《十六国春秋》、魏收《魏书》,诗赋以颜延之、谢灵运、鲍照为最晚。陈、隋文籍,只字不钞。此书至宋代已流传不广,明万历间,经陈禹谟校勘,刊行于世,遂得以流传。然增删窜乱,改头换面,为明人刊书之恶习,陈禹谟校刊本亦不免此恶习。此书所增有贞观以后甚至五代十国之书,并用“补”、“续补”字样标明;所删者,如卷一三九车部总载原有二百四十条,而删为十七条;卷一五八穴类,原本二百三十条,而删为四十二条;卷一六○石类,原本一百三十九条,而删为三十三条。诸如此类,皆大失原书面貌。此外,讹谬误脱亦复不少。清嘉庆间,孙星衍得天台陶宗仪影宋抄本,遂约同王引之、洪颐煊、严可均、王石华、顾广圻、钱东垣等著名学者先后加以整理、校勘,尚余六十九卷未校。光绪间,南海孔广陶得孙星衍校本,与林国赓及其子孔昭熙、孔昭述、孔昭鋆等分校之。虽仍不免讹谬误脱,然较陈禹谟本接近原本。现存类书,有隋杜公瞻《编珠》四卷,然其书已佚其半,且真伪未有定论。此书为现存最早较为完整之类书,对后世类书发展有较大影响。所引文籍,除诗赋以外,有八百余种,十之八九皆为佚书,为辑佚之渊薮,如卷四八引汉应劭《风俗通》二条,卷五九引晋《荀勖集》,均为佚文;卷九 二引晋傅玄《挽歌》,亦仅见于此书。
《古唐类苑》有明写本,前有陶宗仪序五行。《大唐类要》有清顾氏艺海楼写本。《北堂书钞》有明万历间陈禹谟刊本,《四库全书》本所据即为此本;又有嘉庆间严可均据孙星衍藏明影宋抄本,仅成三十八卷;又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海孔广陶三十有三万卷堂刊本,一九八八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一九八九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所据均为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