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散曲
元代散曲的全集。今人隋树森编。
本书分上、下两册,收入自金元之交的元好问,直至元明之交的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二百一十三家,以及元代与元末明初之无名氏散曲,共计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残曲尚不在此数。这与《全唐诗》的四万八千余首,《全宋词》的二万余首相比,似觉远远不如,这是有其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的。本书之收辑前后费时十六七年,是编者倾全力编纂而成的有元一代散曲之全集。其后虽继续有所新发现,如辽宁省图书馆发现罗振玉藏六卷残本《阳春白雪》中有二十五首套曲为编《全元散曲》时所未见等,但总体观之,本书缺漏已无多。
本书之编辑,以作者为经,时代为纬。生卒年代不可知而姓名见于《录鬼簿》的,皆略据其时代先后排列之,而《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中时代难考之作者,概置选集者杨朝英之前。凡略知生平者,编者均为之撰写小传,置于其名下,材料来源主要根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元史》及《元诗选》等,凡有近人可信之考证者,则采用之,并订旧缺与原误。每家之曲,均先列小令,后列套数。宫调曲牌次第,北曲皆依李玉《北词广正谱》,附录南曲皆依沈璟《南曲谱》。
有元一代之散曲总集,仅有杨朝英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所谓“杨氏二选”)以及佚名编的《类聚群贤乐府群玉》(简称《乐府群玉》,或云胡存善编)、《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简称《梨园乐府》或《乐府新声》)四部。有别集传世的仅张养浩、张可久、汤式三家,编者将此三别集按原样收录;乔吉别集则存《文湖州集词》与《乔梦符小令》二种,编者则将二种合编为一。其余作品均为编者遍阅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道藏及有关材料约一百一十余种中辑得,还采用天一阁《小山乐府》、《笔花集》、稿本《南北词广韵选》、残本《北宫词纪外集》等珍本,加以补充和校勘。所收散曲,于曲尾一一注明出处。关于作者、异说、题目差异、字句不同等,附有详细校勘记。本书较全面地反映出元朝一代散曲创作之源流、演变,是治元曲者不可或缺之重要典籍。
本书中华书局一九六四年出版,一九八一年再版。
本书分上、下两册,收入自金元之交的元好问,直至元明之交的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二百一十三家,以及元代与元末明初之无名氏散曲,共计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残曲尚不在此数。这与《全唐诗》的四万八千余首,《全宋词》的二万余首相比,似觉远远不如,这是有其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的。本书之收辑前后费时十六七年,是编者倾全力编纂而成的有元一代散曲之全集。其后虽继续有所新发现,如辽宁省图书馆发现罗振玉藏六卷残本《阳春白雪》中有二十五首套曲为编《全元散曲》时所未见等,但总体观之,本书缺漏已无多。
本书之编辑,以作者为经,时代为纬。生卒年代不可知而姓名见于《录鬼簿》的,皆略据其时代先后排列之,而《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中时代难考之作者,概置选集者杨朝英之前。凡略知生平者,编者均为之撰写小传,置于其名下,材料来源主要根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元史》及《元诗选》等,凡有近人可信之考证者,则采用之,并订旧缺与原误。每家之曲,均先列小令,后列套数。宫调曲牌次第,北曲皆依李玉《北词广正谱》,附录南曲皆依沈璟《南曲谱》。
有元一代之散曲总集,仅有杨朝英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所谓“杨氏二选”)以及佚名编的《类聚群贤乐府群玉》(简称《乐府群玉》,或云胡存善编)、《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简称《梨园乐府》或《乐府新声》)四部。有别集传世的仅张养浩、张可久、汤式三家,编者将此三别集按原样收录;乔吉别集则存《文湖州集词》与《乔梦符小令》二种,编者则将二种合编为一。其余作品均为编者遍阅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道藏及有关材料约一百一十余种中辑得,还采用天一阁《小山乐府》、《笔花集》、稿本《南北词广韵选》、残本《北宫词纪外集》等珍本,加以补充和校勘。所收散曲,于曲尾一一注明出处。关于作者、异说、题目差异、字句不同等,附有详细校勘记。本书较全面地反映出元朝一代散曲创作之源流、演变,是治元曲者不可或缺之重要典籍。
本书中华书局一九六四年出版,一九八一年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