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录
书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题《七略别录》,亦有称《别传》、《书录奏序》、《七略》等。第一部图书目录。二十卷。汉刘向撰。成书于西汉末年。(撰者事迹参见“《国语》”条)
从武帝到成帝百余年间,国家藏书“积如丘山”,或贮于政府管理文化教育的机关,或贮于宫廷之内。为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更好地利用这批图书,成帝于河平三年(前26年)诏谒者陈农广求天下遗书,同时任命刘向主持整理国家藏书,以期编出一套系统的藏书目录。是时,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此外,刘歆、杜参、班斿、王龚,望(失其姓)等十数人也参预其事,由刘向总其成。
刘向校书,首先广罗异本,以相校雠,不拘一家,择善而从。其次,整理错乱,除去重复,互相补充,定著篇章。然后,条别篇章,定考目次;雠校说文脱简,写定正本。最后命定书名。每一书校毕,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要”,写成叙录,附在书前奏上。刘向所奏叙录,包括下列内容:阐明校雠原理,叙述校雠原委,即版本异同、篇目数量、简策脱略、文字讹谬、书名异称、校雠经过以及校书人姓名、上书年月等;介绍作者生平及思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之真伪;评论思想或史事是非,介绍内容提要;简评书之价值等。刘向又集合众录,别为一书,是为《别录》。刘向校书未竟而逝世,由其子刘歆续成。《别录》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
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一、六艺,下设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二、诸子,下设儒、道、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三、诗赋,下设屈原等、陆贾等、孙卿等、杂赋、歌诗;四、兵书,下设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五、数术,下设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方技,下设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上述各类书籍的编次,都按一定顺序,性质体例相同则分组排列;杂纂杂钞书籍则列于各该类之末;同类书籍一般以时代先后为次;帝王著作冠于当代之首。在各类书目之前著有类序,在各部书目最后著有部序,叙述各类各部学术思想和授受源流。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
《别录》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形成了我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建立了综合性图书目录的分类体系。它适应了当时儒学开始占统治地位的形势,创立了以儒学为主的六分法的目录分类体系。其次,《别录》的部序、类序论述了各部类书籍学术思想传授源流,阐明了如此分门别类的原因,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三,《别录》在每部书的叙录中,不但介绍著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之真伪,还简释此书内容,加以分析、批判和评价,从而确定其学术地位。这种首创的解题方法成为后世目录解题的范例。由此而形成的优良传统一直被继承下来。第四,《别录》作为第一部图书目录,其开创之功启发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和私人藏书家整理图书、编制目录的工作,编撰出不少官私藏书目录,并由此发展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目录,不仅丰富了我国目录学遗产,而且给我们研究各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别录》问世以后,流传未久,即已散佚。一说认为自《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后,《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皆不著录,《通志·艺文略》、《经籍志》仅虚列其目,非实有其书,故是书亡于唐末五代。一说认为《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释,纯用刘向成规;宋初类书所引《别录》之文与当时流传的古书很不相同,似乃直接出自《别录》;宋刊本《晏子》、《荀子》、《列子》卷首各有书录一篇,前列篇目,后叙指意,完全保存了刘向所奏旧式,大约即从《别录》录出;南宋学者绝无征引《别录》的事例,故推知至迟在北宋时《别录》尚存,可能亡佚于北宋末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占领汴京之时。
《别录》亡佚后五六百年,清人才开始掇拾残賸,汇萃成书。直至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出现七种辑本:严可均辑本,见《全汉文编》;洪颐煊辑本,见《经典集林》;马国翰辑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张选青辑本,见《受经堂丛书》;姚振宗辑本,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顾观光辑本(未刊);章炳麟辑本(未刊)。其中张本与马本全同。马本疏漏较多,难称善本。但分著篇目,明晰便览;把非属六略的佚文,归于《辑略》之中,为后来辑佚者开辟了道路;辑佚态度比较审慎,有鉴别眼力。严本旁搜远绍,用力最勤。小注详备,体例精善,均为他书所不及。其缺点是书中不标书名,不分篇目,与目录书的体裁不符;部次不依《汉志》旧序;且有许多失收者。相较而言,姚本最善,虽出较晚,但博采众长,后来居上。姚氏独具特识,辑录全文八篇;《辑略》增补三十余条,立说精确,尤发前人所未发;取舍比较精当,配隶斟酌尽善;所辑多达一百八十一条,旁采之博,超越前者;篇首叙文,论述详明;小注、案语,考订精核。但仍有一些佚文失收;有些辑录失之粗疏;每条之末多缺出处;某些注语不够精当周详。
从武帝到成帝百余年间,国家藏书“积如丘山”,或贮于政府管理文化教育的机关,或贮于宫廷之内。为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更好地利用这批图书,成帝于河平三年(前26年)诏谒者陈农广求天下遗书,同时任命刘向主持整理国家藏书,以期编出一套系统的藏书目录。是时,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此外,刘歆、杜参、班斿、王龚,望(失其姓)等十数人也参预其事,由刘向总其成。
刘向校书,首先广罗异本,以相校雠,不拘一家,择善而从。其次,整理错乱,除去重复,互相补充,定著篇章。然后,条别篇章,定考目次;雠校说文脱简,写定正本。最后命定书名。每一书校毕,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要”,写成叙录,附在书前奏上。刘向所奏叙录,包括下列内容:阐明校雠原理,叙述校雠原委,即版本异同、篇目数量、简策脱略、文字讹谬、书名异称、校雠经过以及校书人姓名、上书年月等;介绍作者生平及思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之真伪;评论思想或史事是非,介绍内容提要;简评书之价值等。刘向又集合众录,别为一书,是为《别录》。刘向校书未竟而逝世,由其子刘歆续成。《别录》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
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一、六艺,下设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二、诸子,下设儒、道、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三、诗赋,下设屈原等、陆贾等、孙卿等、杂赋、歌诗;四、兵书,下设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五、数术,下设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方技,下设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上述各类书籍的编次,都按一定顺序,性质体例相同则分组排列;杂纂杂钞书籍则列于各该类之末;同类书籍一般以时代先后为次;帝王著作冠于当代之首。在各类书目之前著有类序,在各部书目最后著有部序,叙述各类各部学术思想和授受源流。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
《别录》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形成了我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建立了综合性图书目录的分类体系。它适应了当时儒学开始占统治地位的形势,创立了以儒学为主的六分法的目录分类体系。其次,《别录》的部序、类序论述了各部类书籍学术思想传授源流,阐明了如此分门别类的原因,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三,《别录》在每部书的叙录中,不但介绍著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之真伪,还简释此书内容,加以分析、批判和评价,从而确定其学术地位。这种首创的解题方法成为后世目录解题的范例。由此而形成的优良传统一直被继承下来。第四,《别录》作为第一部图书目录,其开创之功启发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和私人藏书家整理图书、编制目录的工作,编撰出不少官私藏书目录,并由此发展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目录,不仅丰富了我国目录学遗产,而且给我们研究各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别录》问世以后,流传未久,即已散佚。一说认为自《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后,《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皆不著录,《通志·艺文略》、《经籍志》仅虚列其目,非实有其书,故是书亡于唐末五代。一说认为《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释,纯用刘向成规;宋初类书所引《别录》之文与当时流传的古书很不相同,似乃直接出自《别录》;宋刊本《晏子》、《荀子》、《列子》卷首各有书录一篇,前列篇目,后叙指意,完全保存了刘向所奏旧式,大约即从《别录》录出;南宋学者绝无征引《别录》的事例,故推知至迟在北宋时《别录》尚存,可能亡佚于北宋末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占领汴京之时。
《别录》亡佚后五六百年,清人才开始掇拾残賸,汇萃成书。直至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出现七种辑本:严可均辑本,见《全汉文编》;洪颐煊辑本,见《经典集林》;马国翰辑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张选青辑本,见《受经堂丛书》;姚振宗辑本,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顾观光辑本(未刊);章炳麟辑本(未刊)。其中张本与马本全同。马本疏漏较多,难称善本。但分著篇目,明晰便览;把非属六略的佚文,归于《辑略》之中,为后来辑佚者开辟了道路;辑佚态度比较审慎,有鉴别眼力。严本旁搜远绍,用力最勤。小注详备,体例精善,均为他书所不及。其缺点是书中不标书名,不分篇目,与目录书的体裁不符;部次不依《汉志》旧序;且有许多失收者。相较而言,姚本最善,虽出较晚,但博采众长,后来居上。姚氏独具特识,辑录全文八篇;《辑略》增补三十余条,立说精确,尤发前人所未发;取舍比较精当,配隶斟酌尽善;所辑多达一百八十一条,旁采之博,超越前者;篇首叙文,论述详明;小注、案语,考订精核。但仍有一些佚文失收;有些辑录失之粗疏;每条之末多缺出处;某些注语不够精当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