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伪书考
考辨伪书的著作。一卷。清姚际恒撰。成书于康熙后期。初刊于清乾隆至道光间歙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三集本。
姚际恒,字立方,号首源。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约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以前。祖籍安徽休宁,后侨居浙江仁和(今杭州)。县诸生。清初著名学者。自幼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先世既多藏书,自己又搜之市肆,广罗珍籍善本,所居海峰阁,藏书甚丰。绝意仕进,潜心治学。自述“婚嫁毕而治九经”,历十四年而成《九经通论》,凡一百六十三卷,未刊行。另有《好古堂书目》四卷、《庸言录》若干卷,杂论经、史、理学、诸子,持论极严。由于他的反对理学和怀疑经典的精神遭到当时四库馆臣的反对,故其著作流传甚少。
姚氏博学洽闻,但不依傍古人,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精神。他认为造伪书者,古今代有其人,致伪书滋多于世,学者必取而明辨之,此续书第一要义,故作《古今伪书考》。本书著录原则是,凡今世不传者,或琐细无多者,皆不录;凡前人辨论精确者,悉载于前,以见非己妄说;集部诸书人难以作伪,间有一二伪撰,不足称数,故亦不录;子部释氏、道氏之伪书,亦不收录。
本书著录书籍九十一种,分经、史、子三部。每书如前人已有成说,则加以引证,多取材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等,而以采晁、陈之说为最多。不能论定其真伪者,则折衷其说。姚氏对于《毛诗》、《周礼》等经部诸书也敢公开怀疑其伪,颇具胆识。
由于姚氏所据资料有限,以致错讹颇多。有的仅凭文辞工拙来定其真伪,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考证叙述也不够详博。今人顾实曾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以正姚氏之失,虽有独到见解,但也有武断之处。黄云眉亦仿《经义考》例撰《古今伪书考补证》,详征博引前人各书中有关论述予以补证,间也附以己见。
《古今伪书考》原为姚氏《庸言录》一书之附录,自鲍廷博将其裁篇单刻刊行后,清光绪年间曾多次刊印。有广汉张馥笙成都刊本、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浙江书局刊本、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鲍本影印;一九二九年北平朴社铅印顾颉刚校点本,后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此外还有一九五九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本。
姚际恒,字立方,号首源。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约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以前。祖籍安徽休宁,后侨居浙江仁和(今杭州)。县诸生。清初著名学者。自幼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先世既多藏书,自己又搜之市肆,广罗珍籍善本,所居海峰阁,藏书甚丰。绝意仕进,潜心治学。自述“婚嫁毕而治九经”,历十四年而成《九经通论》,凡一百六十三卷,未刊行。另有《好古堂书目》四卷、《庸言录》若干卷,杂论经、史、理学、诸子,持论极严。由于他的反对理学和怀疑经典的精神遭到当时四库馆臣的反对,故其著作流传甚少。
姚氏博学洽闻,但不依傍古人,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精神。他认为造伪书者,古今代有其人,致伪书滋多于世,学者必取而明辨之,此续书第一要义,故作《古今伪书考》。本书著录原则是,凡今世不传者,或琐细无多者,皆不录;凡前人辨论精确者,悉载于前,以见非己妄说;集部诸书人难以作伪,间有一二伪撰,不足称数,故亦不录;子部释氏、道氏之伪书,亦不收录。
本书著录书籍九十一种,分经、史、子三部。每书如前人已有成说,则加以引证,多取材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等,而以采晁、陈之说为最多。不能论定其真伪者,则折衷其说。姚氏对于《毛诗》、《周礼》等经部诸书也敢公开怀疑其伪,颇具胆识。
由于姚氏所据资料有限,以致错讹颇多。有的仅凭文辞工拙来定其真伪,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考证叙述也不够详博。今人顾实曾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以正姚氏之失,虽有独到见解,但也有武断之处。黄云眉亦仿《经义考》例撰《古今伪书考补证》,详征博引前人各书中有关论述予以补证,间也附以己见。
《古今伪书考》原为姚氏《庸言录》一书之附录,自鲍廷博将其裁篇单刻刊行后,清光绪年间曾多次刊印。有广汉张馥笙成都刊本、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浙江书局刊本、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鲍本影印;一九二九年北平朴社铅印顾颉刚校点本,后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此外还有一九五九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本。